阳明心学的根本心法,人间第一等修行

看完本文所讲,你才会明白:心学才是最好的世间修行,王阳明指给我们的,是一条成功与境界

同步兼得的路,无比珍贵。

阳明心学的根本心法,人间第一等修行

王阳明行草手札 上海图书馆藏

【一】

最能承载信息的是文字,因为最抽象。最能展现精神的是书法,因为最意象。

《阳明先生年谱》载王阳明语:『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我开始学书法时,临摹古帖,只能学到字形。后来我举起毛笔不再轻易落纸,而是静心专注,在心上摹写字形,感悟其内在和整体的气韵,久了才学到书法的法则和真意。

做任何事时,如果只是浮于表面,便永远不得其真、不见完整。只有明净此心,然后在心上揣摩领会,久了才能把握其中的法则,领会其中的真意。于是最终才能抵达以不变应万变的游刃有余之境。用眼看,不如用心看。

『凝思静虑,拟形于心』,就是那个根本心法。

阳明心学的根本心法,人间第一等修行

【二】

王阳明说求字好或者不求字好之心,都违背敬,所以敬就是心无杂念,也就是『凝思静虑』。什么是『学』?其中就是阳明心法的实质。

王阳明说:『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既然不求字好,怎么又是学呢?我们于是知道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只要使自己这颗心精纯灵明,字自然就写好了。

『随时随事』,王阳明已经明白告诉我们,这个道理适用于一切事。又告诉我们,『凝思静虑』与『拟形于心』,凝思静虑是根本,心静才能更好地拟形,才能自然而然地把字写好、把事做好,但心需要在做事中修,也就是『心上学』。

那么应该如何做?

阳明心学的根本心法,人间第一等修行

王阳明楷书《与王侍御(王济)书》 台北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藏

【三】

王阳明的弟子陆澄有次在鸿胪寺小住,一天突然收到家信,得知儿子病重。陆澄心急如焚,王阳明见了便对他说:『此时正宜用功。若此时放过,闲时讲学何用?人正要在此等时磨炼。』此时正适合用功。如果这个时候放过,平时所学又有什么用?人就应该在这样的时候磨炼自己的心。

这并非王阳明不近人情,他之后就讲了理由:『父之爱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人于此处多认做天理当忧,则一向忧苦,不知已是“有所忧患,不得其正”。大抵七情所感,多只是过,少有不及者。才过便非心之本体,必须调停适中始得。』

父亲爱儿子,是人之至情,但天理讲究个中和,过了就是私心,不再只是爱。人在此处大多只认为既然是天理自然会忧心,所以一直忧苦,却不知道已经偏离正道。人的七情,多数人都是过了,寡情无情的是少数。一过就失去了本心,必须通过调停使其适中才能找回。

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困境,一个情字,成为人最难越过的山、跨过的沟。而我们的问题在于以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王阳明则告诉我们并不是,凡事一旦过头就是私心在作祟,譬如父母不顾是非地护犊,伴侣不顾善恶地包庇纵容,于是不再合乎天理本心。所以越是艰难处,越是应当用功时。

还是这位陆澄,有次问王阳明:静坐的时候觉得还好,一遇到事就不行了,这是怎么回事?

王阳明的回答是:『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这是只知道静养而没有克己的工夫。如此,一遇到事情就完蛋。人应当在事情上磨炼,才能立得住,才能静时也有定力,遇事时也有定力。

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自己一个人时什么都好,一到事上就原形毕露。王阳明说,这是克己的工夫不到家,功力不够。克己就是克制自己,这就是用功的方法。

克制不是压制,而是在第一步的清醒的基础上,做到忍耐。忍耐的过程,就是磨砺而去掉心中杂质遮蔽的过程,《金刚经》云:『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而如果是压制,只能是暂时,积累到一定程度迟早爆发和崩溃,况且很多时候也压不住。合之,就是王阳明说的『行事中进行省察克治』。

这种清醒,就是『良知』;这种克制,就是『事上磨练』;合之,就是『致良知』。

阳明心学的根本心法,人间第一等修行

王阳明行书《铜陵观铁船歌》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四】

说到修行,无非两种:出世的静中修,入世的动中修。佛道是前者,阳明心学是后者。能在动处得心静者,才是真的心静。

所以阳明心学的事上修,不仅确确实实是一种修行,还是一种最好的修行,并且成功与境界可以同步兼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