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绝岭沐天风——欧伯达先生书法

祝融绝岭沐天风 ▌欧伯达先生书法

祝融绝岭沐天风——欧伯达先生书法

论欧伯达先生的

书法思想与书法创作

段永成

欧伯达先生简介

欧伯达先生(1925—2010),号铁樵,湖南衡阳县人,著名书法家。欧伯达先生书香家世,诗书蕴厚,平生瀚墨耕耘七十春秋,书法造诣高深,于金文篆隶魏楷行草皆具功底,书风端庄沉稳,其隶书尤为苍古隽秀,独具特色,深得各方厚爱,在书法界享有盛名。世称“欧隶”。被誉为国内三位隶书大家之一。
祝融绝岭沐天风——欧伯达先生书法

先生自幼酷爱书法,从艺六十年间,在艰苦的条件下,以极大的热情和毅力从事书法研究、艺术创作、和人才培养,尽心尽力地为单位、社会服务。为承德、衡阳两地书法事业的发展、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艺术服务大众的创作思想、雅俗共赏且独标一帜的艺术作品,深受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喜爱。在承德曾有“山庄错落十万户,铁樵书法几千家”的美誉。生前屡获殊荣。1996年《欧伯达书法作品集》与魏巍、贺敬之、白杨等28位著名老文艺家的专著一同入选国家首批《晚霞文库》,2004年其书法作品又与启功、沈鹏、欧阳中石、李铎、等16位书法大家的作品一道荣登国家邮政总局发行的书法邮票,很多作品镌刻于湘西草堂、岳麓书院、曲阜孔庙等全国各处名山胜地。
祝融绝岭沐天风——欧伯达先生书法

欧伯达是中国书画函授大学著名教授,生前曾与舒同、赵朴初、启功、沈鹏、欧阳中石、李铎、赖少其等书法家多有书作酬唱,对当代书法发展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1995年,中国文联启动《晚霞文库》工程,为成就卓著的老文艺家出版精品图书,首批入辑的有魏巍、贺敬之等二十八位艺术家,欧伯达先生虽偏于一隅,却凭着精湛的书艺和对书法事业、书法教育的卓越贡献而在入选之列,且是书画界的唯一代表;足见欧伯达先生在书法界的实力与地位。
祝融绝岭沐天风——欧伯达先生书法

然而,艺术是严谨的。我们总是需要依据艺术本身来衡定一个艺术家的水准,而非其他与艺术无关的因素参杂其中。一个艺术家的作品要想行之久远,他必须拥有属于自已的艺术观,而且艺术观还必须与其创作实践甚至为人处世达到一定程度上的契合。因此,我们需要从书法思想与书法创作两个方面来探究欧伯达先生的书法世界。

祝融绝岭沐天风——欧伯达先生书法祝融绝岭沐天风——欧伯达先生书法​​

欧伯达先生创办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承德分校,并亲自授课。视其讲稿,则可见欧伯达先生有很多主见鲜明的书法观点。其中一些直取古人,而另一些则是其自身学书过程中的真切体悟与思考,甚至有些观点能突破古人藩篱,真知灼见,裨益后学者。
祝融绝岭沐天风——欧伯达先生书法

一是关于书法创作的责任。

祝融绝岭沐天风——欧伯达先生书法


欧伯达先生在《谈艺录》中提到:

我的追求是雅俗共赏,不管是金文也好,隶书也好,都要雅俗共赏。书法不仅要写好,而且要让大家看得懂。
祝融绝岭沐天风——欧伯达先生书法​ 如何才能让“大家看得懂”?必须平正、端庄,而非扭曲、怪诞。这看似一个审美的追求,实为一个书法创作责任的话题。欧伯达先生这里表达得很明确:书法可为精英艺术,更要为民众服务。这种观念饱含着其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也恰好契合了近些年来中国书法家协会提出的“书法进万家”思想。

祝融绝岭沐天风——欧伯达先生书法

二是关于书法临习。

在这个方面欧伯达先生谈的很多,我们摘取其中一个关键点。他在《隶书讲义》中说:

读书成诵,诵上口头,观帖成诵,诵上笔端。诵上笔端那就达到了《书指》说的‘取古人’的目的。
祝融绝岭沐天风——欧伯达先生书法

虽然宋高宗也曾提过“详观点画,以致成诵”,但是欧伯达先生的贡献是将“诵”字作了强化,这是历代书法家都没有做过的事情。众所周知,很多学书者并非其没有临摹能力,而是不能将临摹过得碑帖真正用到创作当中去。为什么?因为心中无帖,心中无字。若真如欧伯达先生所言,读帖能达到成诵、并能记之的地步,古人的文采你自然能了然于胸,帖中的字形也能闭目索之。胸中有成字,背临将不是问题,创作自然也不是问题。
祝融绝岭沐天风——欧伯达先生书法

三是关于书法取象。

欧伯达先生在《书艺浅谈》中说:

书者,语言之符号,文字之表记。初无神气可言,欲求其美,必有所象,所象为何?曰,宇宙之间,凡物之有神气者,莫不可以为象。又说:象之刚者,如虎振龙威,松耸危岸(以苍劲之点画表之);象之柔者,如鸟散萍开,柳舒花放(以娟秀之点画表之);象之动者,如飘风忽起,惊鸟乍飞(以飞宕之点画表之):象之静者,如叶里红花,云间白日(以端凝之点画表之)。
祝融绝岭沐天风——欧伯达先生书法

祝融绝岭沐天风——欧伯达先生书法​​

这段话是欧伯达先生经常强调的。当然,就取象一说,历史上很多书法家都有提及,如蔡邕的“纵横有象者谓之书”等等。古代书法家不仅从象中悟得书法的真谛,甚至于有些书家喜欢用比拟手法来喻书,以至于米芾对此大为不满,说“历观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何等语!”而欧伯达先生在此将“象”的问题具体化,不只是具体到自然物象,而是具体到点画如何运用。从而形成了抽象—具象—点画的对接,是一个创造,有利于学书者。

四是关于金石书法中“范味”的提出。

欧伯达先生在《谈艺录》中着重强调:
祝融绝岭沐天风——欧伯达先生书法

隶书要写出“范”的味道,即是金文铸模转弯抹角的味道……同样一个“十字”架,张迁的写法、礼器的写法,石门的写法,我都把它拿出来比较,在“十字架”当中如何体现“范”的味道,这又是一个关键,就是“铸点”。

祝融绝岭沐天风——欧伯达先生书法


清代书家在体会金石书法时提出要重视起收笔的观点,也提及“中怯”的问题,而欧伯达先生又提出一个全新的观点:注意“十字架”、写出“范”味。“范”是古代金属器皿制造时用的模,因为液体是在模内流动,笔画的交叉处自然形成肥厚的“铸点”,于是产生自然的浑厚润泽之态,如比对风化剥蚀的碑刻作品也是如此。如不注意“范味”,则容易将笔画写成简单交错,犹如火柴叠加,干涩无味。何绍基在临习汉碑时就注意了用涨墨来表达过“范”味,而欧伯达先生在这里做了理论上的总结。欧伯达先生这个观点对金石书法的研究尤其是创作研究有着重大的价值。
祝融绝岭沐天风——欧伯达先生书法

书法创作的评价总不是那么容易。因为书法作品的品评标准很难达到一致性和稳定性,所以即便是二王的书作也没有得到盖棺定论的审美衡定,而对于当代书家的评价更是如此。
祝融绝岭沐天风——欧伯达先生书法

欧伯达先生书法创作在隶书、金文、魏碑以及二王一路行书等多个方面都有涉及,而且有突出成就。如果总体上去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其创作主要基调还是从属其书法观念:雅俗共赏、典雅、端庄而风流。


祝融绝岭沐天风——欧伯达先生书法

对于隶书创作与审美,清代书家的着重点在于:拙、重、大,强调意态的朴拙、力量的强悍、气象的盛大。而欧伯达先生有着自己的独特理解,他几乎去掉了“拙”而加强了“大”的方面,并且着重营造一种“端庄”、“庙堂”的气象。

首先,其隶书以“平正”取“端庄”之姿。而当代展览时代的隶书创作很多强调“趣味性”。正因为如此,当代隶书很多作品空间变形、墨色对比、中轴线的波动都逐渐趋向设计化,如果比对汉清两代尤其是汉代的隶书,我们会发现:过分地强调“趣味性”容易让隶书走向小格局。欧伯达先生的隶书基本沿袭汉人的平正、端庄、宽博的创作风格,字形类《礼器》而含《曹全》波挑的飞动,看似简单,实则为大气象。

其次,其隶书有刚劲的“金石味”与飞动感。“刚劲”得益于其对《张迁》与各种金文拓片以及对曾熙、李瑞清等人书作的研习。清代人在研究篆隶线质的“金石味”上有突出成就,主要有两点:一是浓墨强力推进或是连续发力曲线表达来实现“如折刀头”之刚劲,一是水墨生宣营造碑石剥蚀残破之态。伊秉绶、杨岘、吴昌硕等喜欢浓墨强力,何绍基喜欢涨墨表达,而曾熙、李瑞清则以波动曲线表达篆隶刚劲的“金石气”。欧伯达先生篆隶取法曾、李为多,但欧伯达先生并未“随人作计”,学习曾、李曲线的力量表达方式而减弱曲线波动形态,并加强线条虚实的对比与蚕头雁尾的弧度,使其隶书显得既端庄大气又不乏飞动感。隶书的飞动感又是欧伯达先生一直强调的,他在《书法三要素的意象特征》中曾言“书法之结划,凡平正、匀称、连贯参差四素以备,而无飞动之势者,生气乃厄。”正因为具有这些审美特质,所以欧伯达先生的隶书风格凸显,能独立于当世,大能悬之高楼,小可美化居家,亦能赏之于案牍。

欧伯达先生的楷书创作的重点放在中楷上,主要取法《张黑女》。欧伯达先生对书法的有非常强的理解力,或者说对整个书法史有非常清醒的认识,他知道自己该写什么,什么样的书体用什么样的风格去表达。对于《张黑女》的取法,曾熙在此基础上增加圆转的笔意,李瑞清则强化瘦劲与高挺,何绍基临习《张黑女》时则融合唐楷,虽各显特色,但都在圆、厚、劲上下工夫。欧伯达先生在取法《张黑女》时却走了另一条路,他没有强化碑刻的苍劲,而是融合了二王一系的帖派书法笔意,显得清秀可人。欧伯达先生有时还会在界格书法样式的楷书创作中加进一些行书的牵丝连带甚至出现草书的字形,从而形成动静结合、庄重又灵动的书法审美。

欧伯达先生的行书创作有两大类:一是大字行书;一是手札。

大字行书的创作,欧伯达先生明显受何绍基行草书的影响,不像篆隶创作取平正之姿,而是非常注重墨色的浓淡、用笔的轻重,尤其是字形大小、宽窄、敧侧的处理非常到位,还时见拉长的笔画来打破空间分割的平衡性。甚至注意线条内部的粗细与墨色的不同处理,线条还带有金文或隶书书写时的波动曲线,碑味十足,生机盎然,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手札是古代书家最常见不过的创作形式,甚至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创作意识的创作,具有很强的随意性。正因为如此,这样作品往往最能显示书法家的功力,往往也是书家最能自由表达、最能显现性情的书法样式。

欧伯达先生手札创作我觉得可以用“风流”二字来概括,甚至有可以比肩宋人手札之处。主要表现在他对帖派书法笔法的精熟程度。欧伯达先生自己曾说“二王的东西是我作品中的魂”,如果细读欧伯达先生的手札我们会发现:其早期的手札几乎是纯二王帖派一系的,没有刻意去表现篆隶波动、苍茫的线条。恰恰是这一点显示出了欧伯达先生对碑帖两系的准确理解,也展现出他在多种书法风格体系中游刃有余的能力。欧伯达先生的手札作品中起笔的刀砍斧切显示出其用笔的敏锐与果敢,有如米芾“八面出锋”的用笔;点画之间的细小牵丝能让人感觉到毛笔凌空起落的生猛之力,这样的力量势必给作品带来无尽鲜活的东西;其手札作品上下、左右的字都是因为快速书写时毛笔自然落下形成特定的位置关系,从而在字的内部形成很多并非匀称、规则的对比空间,具有“断不可移”的特点。真正体现了孙过庭所说的“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也直接表现欧伯达先生的自信与风流。金石书法家邓磐石先生曾在《铁樵欧伯达先生七秩寿序》中说:“先生嗜酒,能诗,性豪爽,善辞令,每于酒席间,谈笑风生。尤好交友,朋友遍天下。”可见,欧伯达先生的手札就是此语的最好注脚。

回味欧伯达先生的书法观念、细读欧伯达先生的书作,我们可以了解到欧伯达先生在书法上的执着追求、潜心探索与突出贡献。

尤其是品味其手札作品,我们可以清晰全面地看到其书法交往、书法教育、思乡之情、率性生活等各个方面,我们甚至可以感受到他用笔墨表现的生命的律动。当读到手札中欧伯达先生的诗句“还鹊楼头看早霞,秋霜然叶似红花。归心时逐南飞雁,只为衡阳是老家!”“三十年来岁月长,塞垣情谊总难忘。而今归向衡阳去,犹把山庄作故乡!”我不禁被欧伯达先生生动的笔墨、两难的乡愁所感动。

段永成

(本文作者)

祝融绝岭沐天风——欧伯达先生书法


段永成,男,湖南衡阳县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副教授。硕士就读西南大学,师从周永健、曹建等先生。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师从李一先生,书法创作与技法研究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