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要失身?是摩拜與哈羅背後捅刀,還是共享單車進入死亡模式?

如果沒有記錯,ofo被“破產”已經快有一年之久。而今日,ofo被曝大規模的裁員似乎要驗證這個消費。有媒體發表文章稱,總部裁員比例超50%,還可能繼續擴大;無論是業務部門還是職能部門,此次裁員涉及ofo全部業務條線;海外市場主管離職,整個海外部門解散;多名主管離職,管理層發生劇變。

公開顯示同時顯示,ofo公關對此消息表示了否認。

OFO要失身?是摩拜與哈羅背後捅刀,還是共享單車進入死亡模式?

真偽已經無關重要,重要的是,對於這個冠以科技之名的“共享單車”,除了對共享經濟有了對位的解釋,以及成為城市或美好,或灰暗的風景線之外,似乎愧對“科技之名”。

筆者不禁在想,如果ofo真的倒閉,又給這個行業留下了什麼?

城市已經裝不下,這個城市是否需要ofo?

當我們看到一排又一排的共享單車,或在某個角落,或在某條路旁,或在某要風景區……它性能良好,可以使用;它或被破滅,成為垃圾。

OFO要失身?是摩拜與哈羅背後捅刀,還是共享單車進入死亡模式?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在想一個城市到底需要多少輛自行車?

一年前,ofo創始人兼CEO戴威“ofo集群眾之力的產能是3萬輛/天”。

在資本的推動下,滿大街的車子,什麼顏色都有,街頭不夠擺了,而且現在又產生了新的問題。

不客氣地說,城市已經容不上共享單車的身體與靈魂。

都是資本的菜,科技領域是否需要ofo?

作為資本界的“爆款”,共享單車在理智與情感地衝突中,所有的入局者都在等待決戰時刻的到來。

而決戰之前,包括酷騎等共享單車在內的企業已經出師未捷而身先死。現在跳的最歡的哈羅,摩拜與OFO,肯定還會有後來者繼續倒下,OFO是不是先倒下的那個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為個“偽共享經濟”的產物給科技界留下了什麼?

OFO要失身?是摩拜與哈羅背後捅刀,還是共享單車進入死亡模式?

前不久,中興“芯”事件已經讓大國的我們意識到,“拿來主義”只會陷入虛擬的繁榮,而這一切的繁榮,當真正的利益衝突來臨之前,都會成為垃圾。也許,共享單車就是如此,說白了共享單車其實質是一種自行車租賃業務。

雖然互聯網巨頭都參與的共享單車的投資,但最終的目的很簡單,這些公司所看中的並不是租賃本身所帶來的收益,而是其中的支付場景,以及出行大數據。

OFO要失身?是摩拜與哈羅背後捅刀,還是共享單車進入死亡模式?

如果關於所謂應用大數據的規則受到關注,我相信,所有的資本家們一定不會花錢如流水。說直接一點,這些“玩意”,除了窺探大從的“隱私”用於商業用途之外,其實並沒有什麼用。

也許,科技圈並不需要這種偽科技。

Ofo真掛了?下一個ofo在哪裡?

回顧共享單車的戰爭史,本質上還是“AT”大資本競爭。

而在這個資本競爭之下,與滴滴的交惡、對阿里的倔強,讓想獨行而立的ofo的日子並不好過。

摩拜的某領導有一句話說得好:“所有與資本產生的因,都必接受其果。”

對於,ofo真的倒下,留給後來者其實只有一句話:“自獨立,則慢行。共資本,快行則失身!”

如果,ofo不想倒下,除了失身還有它法麼?

OFO要失身?是摩拜與哈羅背後捅刀,還是共享單車進入死亡模式?

其實,不管是ofo也好,還是其它共享單車,當共享經濟不再是,離死亡也就不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