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羅奔尼撒戰爭:世界大戰的預演

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啟示(一):爆發的原因與虛假的和平

爆發於公元前5世紀(公元前431年——前404年)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始終是國際關係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被很多學者作為研究戰爭與和平問題的分析工具。可見,對這場戰爭的研究對於我們認識和理解國際關係,特別是大國競爭關係是非常有幫助的。

對戰爭的研究永遠都不能跳出戰爭爆發的歷史背景,伯羅奔尼撒戰爭同樣如此。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之前的希臘世界是由雅典與斯巴達於公元前445年簽訂的《三十年和約》確立的。在該和約中,雙方承認了彼此的勢力範圍,即斯巴達在伯羅奔尼撒同盟(以伯羅奔尼撒半島為主)、雅典在提洛同盟(愛琴海周邊地區)的霸權,雙方不得接受對方的盟邦,但可以接受中立城邦加入自己的同盟;雙方之間的矛盾應由仲裁解決。客觀的講,《三十年和約》是務實的。它是建立在彼此對事實的尊重以及對和平的認同之上的。但就是這樣的一個和約同樣存在一個看似微不足道,但後來卻十分致命的缺陷:允許中立國加入自己,這樣一來就有可能打破雙方的力量平衡;不論是中立國還是與中立國有利害關係的盟邦都可以利用這一點向各自的盟主施壓,從而破壞和約。伯羅奔尼撒戰爭正是由於這個問題爆發的。

伯羅奔尼撒戰爭:世界大戰的預演

伯羅奔尼撒戰爭雙方的勢力範圍

起因是斯巴達的盟邦科林斯與中立城邦克基拉之間的紛爭。克基拉尋求雅典的支持,並提議與雅典結盟。克基拉指出,克基拉是一個海軍大國,而雅典在愛琴海上的霸權也依賴於雅典絕對的海軍優勢,一旦克基拉被科林斯擊敗,那麼克基拉的海軍就會落入伯羅奔尼撒同盟手中,這樣就會威脅到雅典的根基。但是雅典並不想與伯羅奔尼撒同盟決裂,因此僅同意與克基拉結成防禦同盟,並象徵性的派遣很少的軍隊前去支援克基拉。但這依然導致了與科林斯的衝突,為此,雅典決定懲罰對科林斯提供幫助的城邦,即封鎖墨伽拉(斯巴達的盟邦之一)。

面對雅典的威脅,科林斯和墨伽拉請求斯巴達的支持。但是斯巴達同樣不希望與雅典開戰。究其原因,一是因為雅典對克基拉的支持沒有違反《三十年和約》,科林斯的要求不具有合法性。二是斯巴達的統治依賴於對下層廣大的黑勞士的控制,如果斯巴達軍隊遠征雅典,很可能促使黑勞士起義。但是科林斯和墨伽拉一方面指出雅典實力的不斷壯大會威脅斯巴達的霸權,另一方面也威脅說,如果得不到斯巴達的支持,他們就會背盟。這樣一來又威脅到了斯巴達霸權的另一大根基:即對伯羅奔尼撒同盟的控制。斯巴達被迫向雅典提出交涉,要求雅典取消對墨伽拉的封鎖,但是不接受仲裁。這也是一種折中方案。但是不接受仲裁的要求,既違反了《三十年和約》又使得雅典認為如果同意就等於是向斯巴達的威脅屈服。因此,該要求遭到了雅典領導人伯利克里的堅決反對。伯羅奔尼撒戰爭就此爆發。但是在戰爭爆發的頭七個月裡,斯巴達始終沒有出兵進攻雅典,而是派去了三批使團,可見雙方對戰爭依舊是謹慎的。

伯羅奔尼撒戰爭:世界大戰的預演

制海權是雅典霸權的根基

為應對戰爭,伯利克里設計了一套戰略:斯巴達擁有最強大的陸軍,因此不應該與斯巴達在陸地上正面對抗;雅典可以憑藉堅不可摧的城牆抵禦斯巴達的進攻,同時依靠海軍優勢不斷騷擾和削弱伯羅奔尼撒同盟的意志。讓斯巴達認識到雅典是不可能被擊敗的,從而放棄戰爭。雅典也可以保全其在愛琴海的帝國。伯利克里的戰略有一個前提,他認為戰爭不會持續很長時間,而且雅典掌握著大海可以源源不斷的獲得黑海和愛琴海周邊的補給,完全可以堅持下去。但是這個戰略有明顯的缺陷:這種防禦戰略等於是將戰爭的主動權拱手讓給了斯巴達,而且斯巴達也可以通過支持愛琴海地區的叛亂來威脅雅典的生命線。更加不幸的是,戰爭爆發不久雅典便遭遇了嚴重了瘟疫,將近三分之一的雅典人死亡。這場戰爭也呈現出久拖不決的跡象。在伯利克里去世之後,雅典人逐漸放棄了這種龜縮戰略,更加積極主動的尋找戰機。公元前425年,雅典在斯法克特利亞擊敗並俘獲大量斯巴達戰俘,並在皮洛斯建造要塞,這就嚴重的威脅到了伯羅奔尼撒同盟的後方安全。斯巴達提出停戰請求,但遭到斯巴達和雅典內部的主戰派的抵制。與此同時,斯巴達的將軍伯拉西達遠征色雷斯並攻佔了安菲波利斯。雅典出兵企圖收復失地。在交戰中,伯拉西達和雅典的指揮官克里昂雙雙戰死。

經過一系列較量,雙方都無法決定性的擊敗對手。而且雙方都有戰略要地落到對方手中難以收復。再加上伯拉西達和克里昂的陣亡(他們倆分別是斯巴達和雅典主戰派的代表),促使雙方決定達成停戰協議。雅典在伯利克里去世之後最重要的領導人物尼基阿斯認為此時和解就等於實現了伯利克里的戰略。這一和約也被稱為《尼基阿斯和約》。

但是《尼基阿斯和約》絕對不是伯利克里戰略想要的成果。伯利克里戰略的核心是讓斯巴達認識到雅典的不可戰勝,從而放棄戰爭的念頭。但此時斯巴達主動提出停戰是由多種原因促成的:為了救回斯巴達戰俘、與雅典交換彼此佔領的戰略要地、斯巴達與阿爾戈斯的戰爭威脅(阿爾戈斯是與斯巴達同在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的敵對的城邦)、主戰派代表人物的死亡等等。雖然原因眾多,但就是沒有伯利克里想要的那個。而且,該和約從一開始就遭到科林斯、墨伽拉、底比斯等盟邦的反對,根基非常不牢靠。因此,《尼基阿斯和約》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偽和平”。為接下來更加殘酷的戰爭埋下了伏筆。

伯羅奔尼撒戰爭的第一階段以《尼基阿斯和約》的簽訂而告一段落。通過對這一階段戰爭的回顧我們可以發現,伯羅奔尼撒戰爭並不是雙方或者某一方蓄意發動的。雅典和斯巴達都對戰爭持謹慎的立場。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戰爭爆發的呢?修昔底德提出了他的著名論斷:斯巴達畏懼雅典的實力增長。這一觀點也被後人引申為更抽象的理論——修昔底德陷阱。這似乎是一個合理的解釋。也就是說,是由於對雅典的恐懼導致斯巴達失去了對戰爭的謹慎,斯巴達希望通過戰爭來削弱雅典。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為什麼斯巴達在受到科林斯和墨伽拉的支援請求時猶豫不決、向雅典提出了一個不太嚴苛的要求(沒有提到科林斯,只是要求解除對墨伽拉的封鎖,但是不接受仲裁)、即使在宣戰之後仍舊派了三次使團並拖延了七個月呢?我認為,也許斯巴達確實擔心雅典的實力,但是通過觀察雅典在對克基拉的謹慎的支持表現中是可以認識到雅典並不想與斯巴達開戰的。斯巴達的一系列舉動更多的是為了安撫同盟國、維持斯巴達霸權賴以維繫的同盟體系,這才是斯巴達生存的根基。伯羅奔尼撒戰爭給我們的最深刻教訓或許不是戰爭本身,而是告訴我們目標與手段之間的關係。不幸的是,類似的悲劇在隨後的2400年裡依舊不斷的上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