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牧崗的歷史遺蹟與傳說

民權縣城西北20.5公里處,有個古老的村莊叫牛牧崗。該村歷史悠久,文化積澱厚重、源遠流長。

牛牧崗村原屬杞縣,1928年劃入民權縣,屬於人和區,1946年歸克威縣二區,1948年歸秣坡鄉,1956年歸雙塔鄉,1958年歸雙塔人民公社,1983年復歸雙塔鄉。

牛牧崗村名來歷有二:一說,據《河南省民權縣地名志》記載:相傳,此處古有土崗,雜草叢生,野牛出沒。隋朝中葉,一老農於此種瓜,用刺黃瓜制服野牛,代其耕田。後漸為村落,故曰“牛牧崗”。

另一說,則源於當地的民間傳說。很多年前,這裡有一個大寺院,寺院裡住著一個老和尚。寺院四周是一望無際的野草地。一年春天,一個南蠻子遠道而來,發現寺院後邊的草地裡一頭金牛混在牛群裡吃青草。他驚喜不已,想上前擒拿金牛,卻沒有擒拿金牛的本領。於是,他先來到寺院大殿燒香求佛一番,之後,又到後殿與老和尚親切攀談起來。他對老和尚說,來年要出高價買一根寺院菜地裡結的黃瓜。這瓜需從開花到結果整整一百天,少一天也不行。老和尚聽後,也不問原委,就爽快地答應了那個南蠻子。

第二年春天,老和尚在寺院裡種上幾十株黃瓜,最後選了幾株長勢好的定了苗。黃瓜開花那天,他就用紅繩在上面纏個記號。老和尚擔心黃瓜長不好,一日三次去看黃瓜的長勢。可讓黃瓜長到一百天還真不容易,可惜只長到九十九天瓜秧就乾枯了。那和尚見南蠻子不來買瓜,就索性把瓜摘下放到後殿裡。第二天,那南蠻子卻從南方來了。

那南蠻子來到寺院,見到老和尚就問黃瓜的事,老和尚拿了黃瓜對南蠻子說:“這根黃瓜足足長了一百天,一天不多,一天不少。”南蠻子接過黃瓜,賞了銀錢,心滿意足地離開寺院。過了寒露節,正是滿地野草茂密的時候。那南蠻子又來到了這裡。這次來,他沒有進寺院見老和尚,而是在寺院周圍轉來轉去,誰也不知道他在打啥主意。

一天,南蠻子正在寺院後面轉悠,那頭金牛又出現在牛群裡吃草。南蠻子看在眼裡,喜在心上,急忙用黃瓜朝金牛擲去,正中金牛一個牛角。牛角落地,金牛卻箭一般竄進寺院不見了。南蠻子拾起牛角方知老和尚欺騙了他。他不住地連聲嘆息:“可惜這黃瓜只長了九十九天,若長滿一百天,我定能得到這頭金光閃閃的寶牛。”說畢,南蠻子便氣呼呼地離開了。

自從南蠻子走後,這頭金牛再也沒有出現過。老和尚很內疚,整日燒香拜佛向金牛懺悔罪過,並把寺院命名為“金牛寺”。後人為了紀念金牛,寺院前面的小村就命名為“牛牧崗”。

牛牧崗村北400米處屬龍山文化遺址。遺址周圍系黃河淤積的沙土平原。遺址上有東、西兩個緩坡漫圓形土崗,高出地面2米。東西長100米,南北寬70米。東崗上曾有古廟,《民權縣誌》曰“雲古寺”,為唐時興建。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前有山門、大殿、東西廊房數十間,古碑數方,1942年經楊芳吾修崗樓、區公所,全部拆毀。現在東土崗保護較為完整。地面下0.8米有古磚牆基,表面有碎瓦片和古代陶片。西土崗被當地居民在緩坡取土挖一長方形深坑,據出土文物稽考,有仰韶時期黑白色陶片,龍山時期帶有條紋的抹光黑陶片和素面抹光紅陶片及夾砂粗陶片、石刀、石鐮、石鏟、骨、陶紡輪、陶網墜、鼎、深腹罐等器物20餘件。另在牛牧崗村居民中徵集到該遺址中出土的一件陶壺和一件帶有二字銘文的陶滿。上述文物對探索5000多年前龍山早期文化提供了珍貴的參考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