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明末狀元劉理順家世考

人物春秋——明末狀元劉理順家世考

懸掛在劉懷忠老人家裡的劉理順畫像

劉理順,字復禮,號湛六,河南開封杞縣城關鎮花園村人。生於明萬曆十年(1582),卒於崇禎十七年(1644)。他的一生經歷了明朝四個皇帝: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其中一生中最輝煌的十年是在崇禎年間度過的。劉出生一個月喪父,隨母親長大成人。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考中河南鄉試丙午科舉人。其後27年間,連續九次參加進士考落榜,貧病交困,仍礪志苦學,不作偽詐,不隨流俗,因此被鄉鄰譏之為迂闊,不通世故。直到崇禎七年(1634年),52歲的他第十次赴京應試,文中所論皆治國安民之良策,主考官卻不解其意,將其列入下等(第273名)。崇禎帝複查考試卷時,對他的論斷和憂國憂民之心十分讚賞,遂親自批准他為第一名狀元。

劉理順十次赴京應試,才考中狀元,得以施展才華,為國效力,也稱得上是大器晚成,老來得志。但是他所效力的大明王朝卻局勢動盪不安,氣數將近,苟延殘喘。雖然崇禎皇帝足夠勤政,卻迴天無力,仍然沒能阻止大明王朝的覆滅。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陷京師,劉與妻妾家僕眾人投繯俱死。起義軍中營制將軍李巖系劉的同鄉,至劉宅欲加保護,見劉等已死,遂令軍士守護,禁止搶掠,嘆息而去。

跟隨崇禎皇帝整整十年的劉理順,最後以死相報,絕不做“貳臣”,用忠誠為自己的人生畫上了句號。劉死後,南明王朝賜諡號文正,追封為詹事;清順治四年(1647)家人迎其棺柩歸杞;順治十年(1653)清王朝追賜諡號文烈,遣使臣來杞安葬、致祭,祀於杞縣鄉賢祠、忠義孝悌祠;康熙年間為其建專祠於縣城大西關官道北側,賜祭田70餘畝,永免賦役;後又祀於五狀元祠,位列第五。

《劉文烈公全集》之《劉文烈公世系》中載:劉文烈公之先洧川人也,永樂中徙杞邑西花園鋪,贅於白氏,因家焉。譜失,其名或曰榮、或曰邦彥。生子義,義生鑑,鑑生汝忠。

汝忠字良節,始業儒,會同邑孫襄敏公有侄女生而端嚴,公愛之,乃撫為己女,既長,擇婿。人或言汝忠公曰:吾聞劉氏三世醇愨過人,其將有大焉者乎!······

清源字溶庵,贈翰林修撰儒林郎,文烈公父也。治春秋,早餼於庠試輒冠軍,入於鄉闈,卒,不遇。會歲薦且及,乃笑曰:丈夫生不逢時,奚事以明,經老牖下,遂不就,以教授生徒為樂。識李侍御用中於寒微,試徐兵諫自得以歸養,其大略也。······

······聖箴及妻奴家人流離艱難,且恐相失,乃依箕城吳中奇而還。丁亥迎文烈公柩歸,癸巳冬為營,葬於邑西祖塋之傍。

《杞縣誌》載:劉理順,字復禮,號湛六,明代人,原籍山西,明初遷尉氏,二世祖遷杞縣花園村(今城關鎮花園村)。

在明朝建立初期,由於戰亂導致河南、山東、河北一帶多成無人之地,為了恢復農業生產、發展經濟,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明洪武三年(1370)—永樂十五年(1417),大明王朝採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進行了人口遷移。結合上面文獻中的記載,可以得知:劉理順祖先就是此次明朝大移民時候,從山西洪洞遷來河南的,先是到了河南的洧川,二世祖時候遷居在杞縣西花園村,併入贅於白家,從此以此為家,世系繁衍。

杞縣城郊鄉南花園和北花園村位於杞縣城西北3千米、城郊鄉西北2.5千米處。民國初期,南花園和北花園統稱花園,1975年分為南北花園。據花園村居民說,此花園得名是因為明代此處多為白氏族人居住,白家有花園在此,遂以花園為村名,延續至今,現在此村仍然有白姓後人。

再來看清朝王士禎《池北偶談》中記載:◎杞縣狀元 明中州狀元二人皆杞縣人,一正德甲戌孫襄敏公賢。一崇禎甲戌劉文正公理順,相距百二十年。

明代宗景泰五年,杞縣人孫賢(1423—1478)甲戌舉進士第一,諡號“襄敏”,後人以孫襄敏稱之。孫襄敏中狀元為1454年,劉理順中狀元為1634年,兩人相距100多年。孫襄敏公和劉文烈公雖沒有交集,但是卻和劉文烈公的祖先淵源頗深。孫賢有一侄女,端莊嚴謹,非常喜愛,把她作為自己的女兒撫養,並把女兒嫁給了劉汝忠,也就是劉理順的曾祖父。當時同鄉的人誇讚劉汝忠:劉氏三世醇愨,將有大焉。證明劉氏族人到劉汝忠這一代在杞縣居住至少已經三世,甚至三世以上。

根據上文文獻資料記載的內容,我們來梳理一下:劉理順二世祖已經入贅白家,三世祖劉彥、四世祖劉義、五世祖劉鑑以務農為生,六世祖劉汝忠開始讀書,和同鄉孫賢有親戚關係,七世祖劉承緒及八世祖劉清源和李用中、徐自得都相識,關係頗好。孫賢,前面已經提及,不再贅述。李用中(生卒年不祥),字舜智,號見虞,河南杞縣人,萬曆十一年(1583)進士,萬曆十二年至十七年任洋縣知縣,萬曆十七年八月升任御史。徐自得,字深甫,杞縣人,明世宗嘉靖年間,中辛丑科(1541)進士,被任命為行人,後轉調為兵科給事中,因父親年邁辭官回家鄉贍養父親。孫賢、徐自得、李用中都是當時那個時期杞縣的名人賢士,劉家祖先與他們都是同鄉,並且關係密切,足以證明劉家人一直在杞縣居住,同時也可見劉家祖先之賢德。

據《劉氏舊譜序》:劉清源妻袁氏系杞縣名士袁慶之義女,原姓趙;繼妻邊氏亦是杞縣望族邊姓之女。按當時習俗,聯姻多發生在鄉里之間,很少異地聯姻。這又證明劉清源當時就住在杞縣,而且是杞縣老戶人家。

家譜中記載:劉理順之父清源娶妻四人,原配袁氏生了兩個兒子,名字為大順和行順,是當時的儒官,袁氏死後,又娶邊氏,再娶邊氏,這兩位姓邊的夫人身體都不是很好,沒有生育,後又續娶單氏,又二子,名為向順、理順。也就是說,劉理順弟兄四人,同父異母,他排行老四。理順原配馬氏(馬氏也是杞縣本地人,聽老一輩的說是劉理順鄰村的一個木匠家的姑娘,現在杞縣城馬家的後人見了我們劉家的後人,還經常說:“我們還是親戚嘞!”)生下兩個兒子,聖箴和聖錄,聖箴是庚午(1631年)舉人,繼配萬氏生下聖符,聖錄和聖符同父親一起殉難。聖箴因當時在揚州,得以倖存下來,延續後嗣。

劉理順兄弟四人:大順、行順、向順、理順,家譜中分別稱為一門、二門、三門、四門。四門分支同時續修家譜,按門分冊,例如長門一冊、二門一冊等。從族譜中非常清晰的看出來劉理順四兄弟分別在不同的地方居住,其中老大在杞縣北大劉寨村居住,老二在通許邸閣居住,老三在洧川興隆崗居住,老四劉理順在杞縣花園村居住。劉理順一門後代繁衍分佈很廣,散落在杞縣、民權縣、蘭考縣、寧陵縣、睢縣、太康縣等地。其中杞縣分佈在城郊鄉花園村、裴村店鄉翟崗村、陽堌鎮北村等地。

人物春秋——明末狀元劉理順家世考

人物春秋——明末狀元劉理順家世考

《劉文烈公全集》之《劉文烈公本傳》中記載:劉文烈公者,杞人也,名理順,字復禮,號湛六,舉崇禎甲戌進士第一······

順治九年,朝廷舉封墓典遣少宗伯設壇祭于都市,諡文烈,賜田七十畝,春秋致祭,其先洧川人,徙杞西花園鋪,四世傳汝忠,官典膳,典膳公生五子,季承緒,承緒生溶庵······《劉文烈公本傳》系廣平後學申涵光撰(申涵光(1618~1677)明末清初文學家,直隸永年人。其父申佳胤1639年知杞縣,劉理順為申雍丘八景詩作序)。

《劉文烈公全集》裡有序文六七,其中兩文中提到劉理順的籍貫,現將原文摘錄。

其一:歲己卯雍丘劉先生湛六·····順治十五年戊戌端午日門弟子內翰林秘書院檢討葉先登百拜敬書。(葉先登,福建武安人,明崇禎十二年(1639)舉人,清順治九年(1652)進士,在翰林院做了七年檢討官。)

其二:宋信國公二十對策集英殿理宗,擢為第一,國破殉難,為宋三百年一人。越四百年,而吾雍丘劉文烈先生,年五十,對策懷宗,擢為第一,國破殉難,為明三百年一人······始菖博學能詩,嚮往正人,有祖父之風。丁酉秋,餘過雍丘,岀先生集相示,餘受而讀之······己亥仲秋雪苑後學賈開宗頓首題。(賈開宗(1594-1661),明末清初才子,今河南商丘人。博學負才,好擊劍、遠遊。)

上面所列本傳及序文中非常明確的寫到劉理順乃杞縣人也。文章的作者都是明末清初的進士才子,和劉理順處在同一個時代,因工作關係都和劉理順有一定來往和交情,根本不可能弄不準劉理順的家鄉故里。另有一序文中雖沒有提及劉理順是哪裡人,但是落款中卻從側面說出了了劉理順的裡籍。此篇序文最後落款為:順治戊戌仲夏同里社第江禹緒頓首拜撰。江禹緒,字仲平,杞縣江浦口(今圉鎮鎮北江莊)人,明清政治人物。他的祖先是安徽歙縣人,後來跟著他的父親寄居到永城,又從永城遷到杞縣,遂為杞縣人。“同里社第”充分證明是劉理順的同鄉。

清乾隆《杞縣誌》本土人物篇中記載:何登山,號月亭,神宗時人······時孝廉孟紹虞初獲雋,居業無資,登山遂出原券授之,不責直。後虞登第,官侍郎,始償其直。人鹹義之⑶。中允劉理順久困公車,抱沉痾,人鹹易之,登山獨識其為大器。有莊宅延與同居,饋贈無虛日,經久不倦······其慷慨好施類如此。

這裡提到的何登山,系杞縣邢口何寨村人,是當時杞縣豪富,慷慨好施,當時的侍御孔貞一、羅文英和登山是童年時的好夥伴。何登山曾資助過孟紹虞,對劉理順也非常看重,認為劉理順以後一定能成大器,長期資助,並送一座宅院給劉理順居住。何登山死後,劉理順為何登山撰寫墓誌銘拜之。碑題為:明太醫官捂亭何工配孺人聶氏合葬墓誌銘, 下刻:鄉進士眷晚生劉理順頓首拜撰文……。石碑現存於杞縣邢口鎮何寨村何家祠堂院內。從碑文就可以充分證明劉理順是何登山的同鄉進士,並且比何登山年齡要小,所以稱“鄉進士眷晚生” 。

人物春秋——明末狀元劉理順家世考

何登山墓誌銘碑

《杞縣誌(1991~2003)》中詳細記載:劉理順祠 位於縣城西關大街路北大堤口內120米處,今縣農業局大院。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劉理順殉難自縊於北京,其屍體權厝於宅,清順治四年(1647年)始迎其靈柩返杞,再行權厝。直至順治十年(1653年)十月二十六日,順治帝下詔遣禮部右侍郎高珩赴杞諭祭,發喪安葬,敕建祠、賜祀,諡“文烈”,並賜祭田80畝(除看祠人8畝外,實72畝,摺合4.8公頃)。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知杞縣事甘揚聲重修。

......

該祠延至民國年間,漸次破敗。1938年日軍將殿內匾額、几案、門窗燒燬殆盡,僅剩神皇、塑像。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闢為國營杞縣農場場址。1966年”文革”中祠毀,改建為縣農科所。今為縣農業局。

人物春秋——明末狀元劉理順家世考

劉家祠堂遺址

現住杞縣北花園村的劉家後人劉懷忠老人回憶:解放前,劉家祠堂有東、西、南朝向三個大門,院內有大殿及東西廂房屋若干,屋內和院內有匾、石碑幾十個之多,門前還有下馬牌。後來此地被佔用,房屋也漸毀。大概在1990年,農業局建房時候,從院內扒出來了半截石碑,劉懷忠老人將石碑拉到劉理順墓葬旁存放。解放前,劉家祠堂有後人專門看守,最後一位看祠堂的老人叫劉廣志,老人已經在兩三年前去世,如果還活著已經90多歲了。如今,劉廣志老人的兩個兒子及其子孫50多口人,仍然在農業局附近居住。

劉家的祖塋就在杞縣城郊鄉北花園村,原來有墳冢幾十個,連成一大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政府號召平墳節約土地,將大量墓葬冢子夷為平地,僅剩下文烈公之墓,墓前有墓道碑樓。

人物春秋——明末狀元劉理順家世考

此處原來為劉家祖塋,現在為村民的宅基地

人物春秋——明末狀元劉理順家世考

北花園村的劉理順墓碑

劉理順神道碑,建於清康熙二十三年歲次甲子夏六月,座落在從杞縣城至開封市區的公路北沿,系一統神道碑。碑分龍頭、蛟座、碑身3節。碑額弧形頂,浮雕二龍戲珠,盤桓繚繞;蛟座仰伸,栩栩如生;碑身高2.69米,寬0.69米,厚0.29米,四周精雕陰刻雲龍紋邊,邊寬7公分;碑文豎行陽刻真體字,4行,滿行15字。碑樓為青磚砌築樓閣式,5脊6獸,飛簷翹角,高大雄偉。“文革”中拆樓倒碑,當時屬於河南省重點保護的一級文物——理順碑也難免此災,碑體棄之三處。1986年劉氏宗族籌款予以修復,並仿原建形制,於花園村西側劉氏塋內築樓立碑。此碑是杞縣保存較完整的蛟龍碑,雕工精湛,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陽刻碑文體剛柔相濟,為書法珍品。1986年被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人物春秋——明末狀元劉理順家世考

在墓冢附近地下挖出來的石碑

劉理順上朝時曾用過的象牙朝笏至今保存完好,現存於開封市博物館內。此朝笏早先是由劉氏後人長子長孫保管,一代代傳下來。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時,朝笏的保管者叫劉成先。當時的紅衛兵到劉成先家裡,讓劉成先交出朝笏,劉拒不交,紅衛兵在劉成先家裡胡亂翻找,就連地下都挖了,仍然沒找到。於是紅衛兵給劉成先戴高帽,開花臉,敲鑼打鼓,遊街批鬥。劉成先實在忍受不了侮辱,最後交出了象牙朝笏。但不久後,自己也氣鬱過度致死。後來,象牙朝笏存放於縣文物局,1986年續家譜時,負責主事的劉懷忠將朝笏從文物局拿來讓族人們看後又送回去了。後來不知什麼時候,縣文物局將朝笏交到市博物館存放至今。

人物春秋——明末狀元劉理順家世考

象牙朝笏照片

清朝初年,兵荒馬亂,瘟疫流行,劉家後人帶著狀元爺的影像出外討飯,到了太康縣的劉城村。這個村莊的掌櫃名字叫做劉城,後來此村以此名命名。掌櫃劉城看到劉理順的畫像,立即磕頭跪拜,得知討飯人是狀元的子孫後,非常仰慕和敬佩,於是收留了劉理順後人,從此劉家這一支便在這裡繁衍生息。劉懷忠老人為了找到劉家後人和畫像,曾去過幾次劉城,問了很多人,最原始的影像至今也沒有找到,只能作罷。(劉懷忠口述)

《明史·列傳》第一百五十回載:劉理順,字復禮,杞縣人。萬曆中舉於鄉。十赴會試,至崇禎七年始中試。及廷對,帝親擢第一,還宮喜曰:“朕今日得一耆碩矣。”拜修撰。益勤學,非其人不與交。

賊犯京師急······群盜多中州人,入唁曰:“此吾鄉杞縣劉狀元也,居鄉厚德,何遽死?”羅拜號泣而去。後贈詹事,諡文正。本朝賜諡文烈。

《明季北略》卷二十一記載:劉理順(十九日縊)-劉理順,字復禮,號湛六,河南開封杞縣人。······至是,賊多中州人,有數百騎至其寓曰:此吾鄉杞縣劉狀元,居鄉極善,里人無不沐其惠者。吾輩奉李將軍令,正來護衛公,以報厚德,何遽死也。俱下馬痛哭,羅拜而去。

《明史》及《明季北略》中提到的李巖系杞縣人,與劉理順是同鄉,並且直接點名了劉理順是杞縣人,這是毋庸置疑的,在此沒必要贅述。

以上文獻資料成書年代大多在明末清初之際,作者也都生活在那個年代,對當時的人物事件應該瞭解掌握的相對準確。我們再來看近現代的文人學者們提及劉理順的有關記載。

李慈銘(1834-1894),被尊為一代文史大師,在其贊紹興柳橋的詩《東郭門外渡東橋吊餘忠節公尚書二首》中有自注:“明季狀元殉國者,公與杞縣劉文正、吉水劉文忠三人而已。”“一死從容完晚節,二劉先後重拜名。隔城亦有尚書在,慚見橋東一水清。

郭沫若的名篇《甲申三百年祭》中談及李巖時寫到他派兵護衛劉理順的事:中允劉理順,賊差令箭傳覓,閉門不應,具酒題詩。妻妾闔門殉節。少頃,賊兵持令箭至,數十人踵其門。(李巖)曰:‘ 此吾河南杞縣紳也,居鄉極善,里人無不沐其德者。······

以上全是正史記載及劉家後人口述,所有史料記述完整統一,前後對照一致。那為什麼有人說劉理順是尉氏人呢?這得說說《劉氏家譜》。根據家譜中收錄的內容應該能推算出家譜修的比較晚,最早也是在《劉文烈公全集》編寫完成之後。因為前面很大一部分是收錄的《劉文烈公全集》裡部分內容。還有很多是清朝期間的杞縣知縣撰書。如家譜的首文是縣知梁江西崇仁甘楊聲撰並書於嘉慶丁丑十月二十日庚寅成,接下來的一文是廣平後學申涵光撰,再後面是收錄的《劉文烈公全集》中《劉文烈公世系》中部分內容。可是不知什麼原因,家譜中收錄的世系篇竟然比原文多出一句。我們看下面圖片對照,第一幅是《劉文烈公全集》一書裡的《劉文烈公世系》原文,後面是家譜中收錄的《劉文烈公全集》之《劉文烈公世系》一文,並且家譜的文章題目寫的非常清楚《劉氏文烈公世系錄》,很明顯是錄用的。可是,錄用的時候,卻又加了一句,原文里根本就不存在。所有文獻記載有關劉理順的家鄉都是記載的杞縣(雍丘),和尉氏沒有關係,這句話卻說劉理順“生於洧徙杞入”,這句話的真實性還有待考證,就有人拿著這一點大做文章,說劉理順是尉氏人,簡直是牽強附會。現在假使這句話記述真實,但是以此來下結論劉是尉氏人也不足為據。就拿現在來說吧,某人是杞縣人,長期在杞縣居住、工作生活,他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等都是杞縣人,但是由於其它原因,他母親生他的時候正好不在杞縣,而是出生在了杞縣以外的某個地方,比如蘭考,難到就說這人是蘭考人?這是什麼邏輯?

人物春秋——明末狀元劉理順家世考

綜上所述,劉氏族人自二世祖遷杞,劉文烈公這一支至劉理順已是九世,從二世到九世這八世人一直在杞縣居住。劉理順本人出生在杞,成立在杞,生活工作在杞,墓葬、專祠、祀典在杞,杞縣鄉賢祠、忠義孝悌祠、五狀元祠等均有其位,文獻資料均有記載。劉理順後世繁衍至今,杞縣、民權、蘭考、寧陵、睢縣、太康等地均有劉氏後人。劉理順為杞縣人,毫無任何疑問。

參考書目:《劉文烈公全集》《明季北略》《明史》《池北偶談》《劉氏家譜》《杞乘》《杞縣人物大典》《清乾隆·杞縣誌》《杞縣誌》《杞縣誌(1991~2003)》《杞縣地名志》《洋縣誌》等。(作者劉慧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