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合作《阿Q》:他集悲喜于一身,从未庄走向世界|剧评

中法合作《阿Q》:他集悲喜于一身,从未庄走向世界|剧评

《阿Q正传》虽然是发生在中国的“未庄”这样一个小村子里的事情,但导演认为它并不完全是一个中国特色的故事,而是一个全球性的、典型的故事。

阿Q就像卓别林曾表演过的流浪汉一样是一个有着喜剧外壳的悲剧性人物。

中法合作《阿Q》:他集悲喜于一身,从未庄走向世界|剧评
中法合作《阿Q》:他集悲喜于一身,从未庄走向世界|剧评

文 | 山楂

鲁迅笔下的《阿Q正传》,虽然字里行间充斥着“大约未必”、“大抵”之类的表述方式,但实质上,这绝非意味着鲁迅对这篇小说的写作拿不准或是随意敷衍而成,如其自言“我的一切小说中,指明着某处的却少得很”,而其目的在于“消灭各种无聊的副作用, 使作品的力量较能集中,发挥得更强”。通篇读来,《阿Q正传》从序言到九章故事洋洋洒洒两万多字的顺次展开,都可谓是鲁迅冥思苦想、缜密构思的结果。鲁迅所费心力之处,是为了让“阿Q”这一形象,成为尽可能多的国民百姓借以反思自我缺陷的形象范本。不知该说是如其所愿,还是适得其反,“阿Q”和他的精神胜利法,在其成书以后至今,真的成了各个时代人们借以自嘲、讽刺彼此的专有名词。

中法合作《阿Q》:他集悲喜于一身,从未庄走向世界|剧评

80年代《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

这样一部可以跨越时代、透视人心的作品,对于专注即时性、与观众现场互动的戏剧来说,自然不会被轻易放过。自上世纪20年代末开始,《阿Q正传》就成了鲁迅作品中被改编成剧本、搬上舞台的常客。从田汉、陈白尘的版本,到孟京辉的《阿Q同志》,阿Q从无产阶级革命的土壤中,一路走进了消费时代的社会浪潮,我们看到了越发丰富的阿Q形象,也始终觉得阿Q就在我们身边。

中法合作《阿Q》:他集悲喜于一身,从未庄走向世界|剧评

论及这版演出最明显的特点,便是演出开始前,舞台上就一直刻意保持着闲散、排练的状态。观众入场,就可以看到担任乐队的演员在擦拭乐器,有的演员在擦地、整理服装、道具。演出的序言部分,场灯并不熄灭,担任说书角色的演员一边对着镜头打扮阿Q,一边向观众讲述小说中鲁迅构思给阿Q做传这件事的由头,截至小说中“以上可以算是序”,演出的“序言”告一段落,场灯才算正式熄灭,几段围绕“阿Q”的故事相继在台上展开,不过演出的形式并未发生什么大的变化,演员们围坐一桌,打牌,喝酒,成了围观、讨论阿Q的未庄人,他们随时起身装扮,变换角色,参与剧情,或是交替成为说书人,讲述事件的原委。

中法合作《阿Q》:他集悲喜于一身,从未庄走向世界|剧评

这种形式看似自然,却难免有刻意色彩。其效果或许是为了让观众看到一个不带有沉重思想包袱的“鲁迅”,但细想之下,如此这般,观众对于《阿Q正传》也并未获得什么新知。从上世纪末期开始,中国的话剧舞台就开始出现一种对“不像戏”的表演风格的追求。“不像戏”的戏是什么样的戏?这取决于我们之前对“戏剧”是如何定义的。受够了充满技巧性的朗诵腔,刻意追求细节写实的模仿,所以反倒要追求一种生活、自然的,甚至闲散的表演状态。发展至今,这就成了舞台上常见的剧本朗读、排练式的表演形式。然而闲散也可能是充满技巧性、刻意的。我们的戏曲也讲技巧,然而对表演高度程式化的表现,并没有影响演员和观众轻松、自然的交流,可见,达成“不像戏”的表演状态,关键并非在于放弃技巧,摆脱模仿,而是如何通过舞台手法、不同的表演形式与观众交流。

中法合作《阿Q》:他集悲喜于一身,从未庄走向世界|剧评

近两年来国外导演与中国演员合作的作品,让人最为惊喜之处,莫过于由此让国内观众看到了国内话剧演员的表演潜力。法国导演与中国演员合作的《阿Q》也有这样的优点,所以演出的大多数时候,我们都觉得演员在角色之间的跳进跳出是自然的,从而获得一种重温“鲁迅”的轻松和愉悦。然而全剧看完,又让人觉得并不满足,一方面,演员的这种自然,还是难免流露出一种技巧性的表达,这或许是演员无法摆脱对“自我”的依恋,或是依旧放弃不了对“鲁迅”的思想包袱;而另一方面,这些并不荒诞的轻松背后,到底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阿Q形象?答案似乎又有些模糊。所以对于创作者们到底为什么要这样表演《阿Q正传》,他们对于“阿Q”在这种表层的放松背后,到底有什么态度,或是想法,走出剧场的观众依旧留有疑问。

中法合作《阿Q》:他集悲喜于一身,从未庄走向世界|剧评

不得不承认,如何演好鲁迅作品,着实困难。一方面,鲁迅笔下对人性刻画的深刻,其对时代的超越性,对于舞台上以表演的方式再阐释,架起了一道很高的门槛;而另一方面,鲁迅在写作中刻意贯穿的,不针对某个人、某件事的态度,让后世的改编者犯了难。早在三十年代,针对袁牧之改编的《阿Q正传》,鲁迅就曾以《答周刊者信》为题发表过对“阿Q”话剧改编的看法:

“古今文坛消息家,往往以为有些小说的根本是在报私仇,所以一定要穿凿书上的谁,就是实际上的谁。为免除这些才子学者们的白费心思,另生枝节起见”,所以“我的方法是在使读者摸不着在写自己以外的谁,一下子就推诿掉,变成旁观者,而疑心到像是写自己,又像是写一切人,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

鲁迅是真的不会用文字报私仇吗?也不尽然,但也因此,他在写作中会更加冥思苦想,避开任何确定的指涉,这就对读者读解其文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对于后世对其作品的改编,一旦落实到具体的现实、时代语境与意义上,就不免落得个意义窄化的口舌。

中法合作《阿Q》:他集悲喜于一身,从未庄走向世界|剧评

丁聪 绘 阿Q

中法合作《阿Q》:他集悲喜于一身,从未庄走向世界|剧评

丰子恺 绘 阿Q

中法合作的这版《阿Q》,倒是避开了改编的风险,以丰富的剧场手法忠实呈现原著,在“从中兴到末路”、“革命”的章节中,还特意加入了现场摇滚的段落,这或许是有助于演出的观赏效果,然而可惜的在于,包括即时影像的调用在内,这些试图与当下观众交流的部分,仅仅停留在了形式、丰富视听效果的层面,即使娱人耳目,却难以让观众在观演的语境里,与鲁迅形成更多的对话。

中法合作《阿Q》:他集悲喜于一身,从未庄走向世界|剧评中法合作《阿Q》:他集悲喜于一身,从未庄走向世界|剧评
中法合作《阿Q》:他集悲喜于一身,从未庄走向世界|剧评中法合作《阿Q》:他集悲喜于一身,从未庄走向世界|剧评

文学照亮生活

公号:iwenxuebao

网站:wxb.whb.cn

邮发:3-22

扫描左边可进入微店

文学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