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可以像福尔摩斯一样思考

在前一篇文章中【滕飞】为什么理论素养重要?,我引出实例说明理论素养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养成良好的理论素养呢?

一、理论是什么

首先需要说明理论的概念。理论是一套系统的概念逻辑体系,是概念之间的关系体系。概念是对于现象的抽象化,是人们共同认可的一套符号系统。比如说苹果,你的脑中马上会浮现出苹果的模样,如果说水果,你的脑中会浮现苹果、梨子、桃子等多种对象。水果这个概念比苹果这个概念抽象层次更高、涵盖范围更广,但是也更加模糊。

二、理论思考的过程

理论思考伴随着理论构建和理论应用两个阶段。

首先是理论构建:观察现象并形成概念、将概念进一步抽象、建立概念之间的命题形成假设、深入现象的情境中验证假设、进一步发展假设详细阐述各概念之间的关系。

其次是理论应用:影响和改变对象使事物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

如此形成理论构建与理论应用的大循环,在实践运用中中升华理论,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接下来让我们结合实例来详细阐述理论思考全过程。

三、实际案例中的理论思考过程

第一步:观察现象并形成概念。华生伴随福尔摩斯来到一案发现场,听到或者看到以下现象和概念,他感觉信息量太大,头脑一片混乱,理不清思路,正焦躁不安。福尔摩斯神情严肃,高度专注,他跑来跑去,不放过任何一个蛛丝马迹,尽全力将所有现象和概念吸收进大脑。

你也可以像福尔摩斯一样思考

第二步:将概念进一步抽象化。在一阵默想后,福尔摩斯说:“咱们走!”在回去的路上,华生开着车在一旁喋喋不休,抱怨着这混乱的现场和人群。福尔摩斯望着窗外,搓着手指,脑中似万马奔腾,福尔摩斯将犯罪现场捕捉到的现象在脑中一锅乱炖后,他逐渐找出了各现象之间的相似性,于是他运用归纳法将现象概念进一步抽象化,形成了设备、解决方式、结果、原因和人五组新的概念,一张有序的拼图逐渐在他的脑中形成。

你也可以像福尔摩斯一样思考

你也可以像福尔摩斯一样思考

第三步:形成假设。可是这几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福尔摩斯抓狂着,他的脑袋高负荷运转着似乎快要爆炸。到了住处,他命令华生:“快去给我倒杯咖啡!”他坐在沙发上不停地搓着手掌,突然从桌上抓起左轮手枪在墙上射了几个洞。“华生!我知道了!不过我们需要进一步去搜集信息。”华生被枪声吓了一跳,将咖啡打翻在地。此时,福尔摩斯德脑中形成了两组假设。

你也可以像福尔摩斯一样思考

有了两组明晰的假设,福尔摩斯和华生才真正开启了冒险的征程,他们要和各种人和物打交道,以尽可能地搜集信息来验证他们的假设、修改他们的假设,最后形成关于事物的准确判断。

四、理论素养的养成

要形成理论素养,首先要追问理论从哪里来?

理论的来源有三:一是经典著作、二是大牛导师、三是优秀同侪。经典著作尤其是各学科的经典理论专著浸透了学者们的心血,是学者们关于对于这个世界系统性的总结;大牛导师之所以成为大牛必有其过人之处,尤其是理论素养,人类一切的实践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只是大众对于理论不了解罢了,你不懂理论怎么发明创造?怎么进行组织管理?怎么进行市场营销?普通人的吃喝住行皆有学问!优秀同侪的力量也非常重要,在与同侪的互动下我们可以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理论理解,同时获得监督和激励。

需要说明的是,在获得理论的同时我们必须秉持这样一种思维:以明确how和why为主要目的,最后去实践中了解what。因为在漫长的学生生涯中,我发现大多数老师总是给你灌输是什么(what),却少有告诉你形成what的原因(why)和过程(how),拥有了why和how的思维我们才学会学习,才有创造和运用理论的潜力。所以多去看那些告诉你why和how的经典著作,和那些追问why和how的人成为良师益友。

拥有了理论不等于我们具有理论素养,形成理论素养的标志在于我们能够运用理论来改造世界。

一个人不可能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时做到卓越,同时理论和实践却又无法分开,两者在相互依存中发展,离开了理论的实践犹如无头苍蝇乱碰乱撞弄不明白,离开了实践的理论犹如一潭死水没有活力。因此作为一个理论家,我们必须和实践家多接触、多碰撞,运用专业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不断修正理论,方可成大器。

理论家是幸福的,我们可以不断构建和延展自我,在人类灿烂的文化中留下不灭的痕迹。试想,没有了文化,人类何以生存发展,人类还是人类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