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难胜天:这四场大风改写了大战结局,也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

历史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有四场大风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1、赤壁东风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场风,不过并没有《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么神奇。曹军数十万大军南下,欲荡平江东、统一天下。刘备、孙权合兵,对抗曹操。曹操大军二十余万,孙刘联军不过数万。孙权心中颇为忐忑,便问计群臣。张昭等人劝主降曹(很正常,江东大族只想过得安稳,不想争霸天下),鲁肃、周瑜等人坚决主战。孙权当然不愿放弃父兄基业,北面称臣,便采纳了鲁肃、周瑜等人的意见。

人难胜天:这四场大风改写了大战结局,也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

曹军水土不服,军中多生疾病,战力下降;北军不习水战,新归附的刘表水军忠心可疑。双方初战,曹操败退,驻扎江北,两军隔江对峙。黄盖道:“敌众我寡,长久对峙,对我军不利。不过,曹军的船,首尾相连,可以用火攻。”于是,调来蒙冲斗舰数十艘,里面装满薪草,倒上油,外面用帷幕遮住。黄盖又派人送上诈降书,曹军信以为真。

到了约定日期,黄盖船队开到曹军水寨前。曹军皆以为黄盖来降,一个个踮脚伸颈,争相观看。谁料来船忽然燃起大火。当时风疾,风助火势,烧毁战船,又蔓延到岸上营寨,曹军烧死、溺死者甚众,退往南郡。

人难胜天:这四场大风改写了大战结局,也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

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三国的基础。倘若当日无风,火烧不旺,曹军未必败退,胜负尚未可知。与《演义》不同,历史上,火攻的主意不是诸葛亮和周瑜想到的,而是黄盖提出的。历史上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苦肉计”。

不过,这是东吴利用了风,而非风“主动助战”。下面几场战役中的风,是关键时刻不请自来,改变战争胜负乃至历史走向。

2、邺城之战/坑害了无数百姓的风

这是数十万唐军与十余万安史叛军之间的一场恶战。

757年,安庆绪杀死他爹安禄山,自立为帝。唐廷征讨,安庆绪一败长安,丢下近十万人头;二败陕郡,十余万叛军丧命。安庆绪只能北逃邺城。

人难胜天:这四场大风改写了大战结局,也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

758年,二十余万唐军分十路围攻邺城。只是不知唐肃宗怎么想的,这十路唐军竟然不设统帅,没有统一指挥。唐军围攻邺城,安庆绪见势不妙,向史思明求援。史思明满口答应,激起安庆绪死战之心。实际上呢,史思明只派一万人跑到距离邺城几十千米的滏阳加油助威,主力却攻下了魏州。等到唐军围城4个月不克,疲惫不堪之后,史思明才率大军向邺城赶来。

唐军在城外列阵,李光弼为前军,郭子仪继后。李光弼先与叛军交手,双方激战,死伤相当。郭子仪在李光弼阵后列阵。阵未列成,忽起大风。风有多大?史书上说:扬沙拔树,白天变成黑夜,咫尺间见不到人。这场大风把唐军和叛军都吹的崩溃。

人难胜天:这四场大风改写了大战结局,也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

唐军南逃,叛军北逃。这时,唐军没有统一指挥的弊端露了出来。叛军很快收拢兵力,而唐军没了章法,收拢不住,居然各自退回驻地去了。叛军占了唐军大营,什么军粮、武器辎重、战马都归了叛军。

此战之后,唐军再也无力荡平叛军。最后,唐廷也只能与叛军妥协,将叛军安置在范阳、成德、魏博三地,把叛军将领封为节度使。唐廷不放心这三地的叛军,又在这三地周边封了一堆节度使防范。这样就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如果这一战获胜,一举荡平河北,唐朝也无需大建节度使,最后被节度使所灭。

如果没有这场风,安史之乱或许提前四年就被平定,而且不留后患。在四年战乱以及藩镇割据中,多少百姓死亡呢?

3、白沟河之战/最有灵性的风

白沟河之战是朱棣靖难之役的关键一战。

朱元璋一过世,朱允文就对叔叔们下了手。连续抓了5个藩王,流放的流放,幽禁的幽禁,烧死的烧死。历代削藩,只是削兵权、政权,朱允文倒好,直接削命。反是死,不反也是死,怎么能不反?于是燕王朱棣反了。

人难胜天:这四场大风改写了大战结局,也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

李景隆率50万大军征燕,接连失利,损兵十余万。但朱允文不知悔改,不但不撤李景隆之职,还给他加重权柄。朱允文集中60万大军,仍由李景隆率领北上。燕王朱棣则率20万人迎战。

双方战于白沟河。南军兵多,又有猛将平安、瞿能,燕军渐渐不敌。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一阵风吹来,折了李景隆帅旗。要知道,古代通讯手段落后,发布命令全靠旗语和乐器。帅旗倒伏,意味着主帅被擒或者战死。南军军心大乱,60万大军一败涂地。

如果没有这场风,或许就没有明成祖。

4、一片石之战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与李自成的大顺军激战于一片石。吴三桂的关宁军在前面做炮灰,清军在后观战。两军激战多时,吴三桂逐渐支撑不住。大风突起,遮天蔽日。大顺军逆风顽强作战,包围吴军。战至中午,大顺军已疲惫,清军乘风势杀出,大顺军措手不及,伤亡惨重,被迫撤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