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都打到莫斯科了,日本却不去帮一把反而去打自己招惹不起的美国这是为什么?

唯安80

德日的结盟;是双方的权宜之计。

先说德国

德国谈不上对日本有好感和信任,一战日本剥夺了德国在中国胶东半岛的利益,这是德国的耻辱,德国派军事顾问、提供武器训练武装中国,可见德国对日本并不感冒。

德国的战略利益在欧洲,英国是死敌,沙俄是潜在的最大威胁,美国虽在大西洋彼岸,但它是英国的拥趸和后盾,绝不会坐视英国覆灭。有了这样的基本判断,德国在亚洲选择了一个盟友,这就是日本。

一、日本为攫取满洲利益、偷袭驻旅顺的沙俄舰队,在对马海峡围剿沙俄波罗的海远征舰队,俄日仇恨很深;一战后起之秀美国在太平洋阻止日本称霸,日本不会屈从,会与美国缠斗,正好牵制美国;日本打着亚洲人解放亚洲的种族之战旗号,没落大英殖民帝国是首当其冲的靶子。这些条件都是德国可利用的。日本在亚洲军事实力最强,而中国大而不强扶不起。日本有实力居世界前三的海军,正可弥补德军海军的短板。

二、德国的胃口在欧洲,日本的胃口在亚洲,从瓜分世界的划线,德日利益诉求不冲突不矛盾。

三、日本对德国顶礼膜拜,一副学生的脸嘴;德国人得到心理满足。其实,德国小看了鬼鬼祟祟的小日本。

其实,德日虽结盟,德国并不指望日本在欧洲战场帮忙,希特勒甚至私下说;德国与这个打鱼岛国结盟,简直是耻辱!希特勒后来还鄙视日本,他认为日本进攻中国非常愚蠢,就像一条蛇攻击大象,迟早会被大象踩死。

再说日本

它的全球战略是蛇吞象;先征服朝鲜,后征服中国,再征服世界。由于征服中国不顺,陷入持久战泥潭,还被美国卡脖子实行石油钢铁禁运,使战争机器的运转岌岌可危。日本无暇顾及欧洲,才与德国结盟,送德国顺水人情。

这犹如两个勾心斗角的人结婚,各有算计。

德国进攻苏联,并不建立在指望日本在陆空战中出手帮忙的基础上,也没有按盟约强逼,而仅仅是提出过“建议”。日本在关东驻重兵,只是为何捍卫既得利益,构筑了东宁、虎头要塞等永久性防御工事。日本曾以师团级兵力携带轻武器试探进攻过苏军(诺门坎之战),关东军并未倾巢出击。

在德国在苏联战场节节取胜时,日本讨论过是否乘火打劫“西进”夹击苏联。但当时,苏联的软腹部欧洲部分已被德国攫取,日本占领寒冷的西北利亚有何益?最后,日本选择了自私,“南下”控制西南太平洋,猎取丰富资源,成全自己的霸业,并紧锣密鼓暗中策划,与最大拦路虎美国不辞一战。

日本对德国而言,并不是猪一样的队友,而是我行我素,心怀鬼胎。别说尽盟友契约义务进攻苏联。就连偷袭美国珍珠港,也没事先向德国通气。美国借此脱掉“中立”外衣,向德意日法西斯轴心集团宣战,打了德国一个措手不及。气得希特勒破口大骂日本;笨!笨牛!没吃饱的笨牛!笨!


谌人

我看了很多分析,大部分网友分析是对的,唯独结论是错的,日本并非猪一般的队友,而且希特勒得知日本偷袭珍珠港非但没骂日本,反而非常兴奋,连连夸奖日本,为啥呢?

德国攻不下英国和苏联,都因为美国拼老命在背后偷偷支援他们,比如说美国给苏联偷偷支援了无数的石油钢铁坦克汽车食物衣物,足够重新武装苏联几百个集团军,导致德军在莫斯科再也寸步难进,因此日本开打美国,德国开心得不得了,以为日本能够在太平洋牵制住美国。

以下史料摘自希特勒档案:

当日本人1941年12月在珍珠港偷袭美国海军时,希特勒的大本营里又重新鼓起了勇气。大家忘记了国防军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败北。德国立刻向美利坚合众国宣战,德国潜艇出动攻击美国货船。

这天午餐时的交谈内容就围绕着美国人的战斗力进行。哈儿德根据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经验开玩笑地推论,美国军队无法同普鲁士军官抗衡。他说美国军官是穿军服的商人,只知道逃命。他们的战术不值一提。


几天后施蒙特来到林格的房间里,像平时一样找他喝上一小杯烧酒。不一会儿希特勒也来了,他有时来林格这里用他的收音机收听轻音乐。希特勒听林格汇报前线的最新消息,坐在写字台旁,要他的眼镜。报告里讲德国潜艇击沉了美国的船只。“您来读,施蒙特”,希特勒对他的军事侍从副官说道“您看,对美国公开宣战对我们多么有利。这下我们可以放开手脚打了。”


希特勒强调,这下美国人就被牵制在了太平洋战场上,德国潜艇就有希望更有效地破坏美国对英国的供应。


希特勒身体靠后,讲了些十分看不起美国人的话。他指出,美国的汽车在国际比赛中从未赢过。美国的飞机虽然样子好看,但它们的发动机毫无价值。他认为这就证明了,备受称赞的美国工业是被过分高估了。它没有别的本事,只是被过分的高估了。

摘自希特勒档案。


所以呢,美国反正已经背后实质性帮忙苏联了,日本进攻美国,德国觉得一片轻松。日本之所以不攻击苏联呢,是因为恐惧,苏联驻在远东的部队装备有重装坦克、重型大炮,武器高级,不是日本打得过的,之前在诺门罕战役就击溃日军,让日本人胆战心惊。另外,日本就算敢打苏联,西伯利亚当时一片荒野,没有战略价值,现代战争就是要抢资源,钢铁、石油、矿产决定一切。德军后期打不动了就是因为欧洲本土缺少石油和特种金属,无法造出足够护甲坦克,坦克飞机缺油成了废铁。


他们的错误主要是低估了美国的高科技和资源,虽然在发动机技术上美国当时还不如德国,但是在电子技术、飞机、航海、核技术上则全面领先,尤其美国本土远离战争,可以不断生产并输出新武器,而日本德国本土则处于美国轰炸机轰炸之中,不断失血被破坏。

当然美国的民主主义比纳粹种族灭绝思想更吸引人也是起了根本作用。

董董_69904

二战时期日本国内一直存在着北进和南进两种扩张路线——所谓北进就是配合德国在欧洲战场的行动,出兵侵占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最终和德国一起瓜分苏联,成功在高加索地区会师;所谓南进就是南下侵占东南亚和太平洋诸岛。事实上在日本国内这两种路线各有支持者:支持北进路线的主要是日本陆军(尤其是关东军);支持南进路线的主要是日本海军,不过在海军内部也有像山本五十六这种反对南进的将领,这主要是为了避免刺激美国——毕竟菲律宾和太平洋诸岛处于美国的控制之下。

尽管二战时期日本和德国是盟友,但从二战的实际进程来看:日、德之间压根就没为对方提供过什么有效援助,这和同盟国阵营中美、苏、英、中之间的协同配合大为迥异。这主要是基于德、日之间战略利益分歧:德国的目标是称霸欧洲,而日本要构建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德国压根没指望日本能在欧洲战场对自己提供任何有效支援,同样德国也不打算援助日本在亚洲战场的行动,德国之所以选择和日本结盟其实就是为了当自己出兵苏联时日军可以牵制西伯利亚的苏军。而日本方面对西伯利亚的确有自己的野心,正是基于这点德日结盟才具有了现实性。问题是日本毕竟太小了,压根不具备在深陷中国战场的同时又向西伯利亚和太平洋两个方向扩张的实力,于是在日本国内就出现了陆海军之间北进和南进路线分歧。那么为什么最终海军主张的南进路线得到了落实呢?日军为什么不配合德国夹击苏联,而要去招惹作为中立国的美国呢?

这首先是因为资源的原因: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弹丸岛国,却妄图侵吞比自己庞大得多的中国。尽管在战争初期日军在正面战场上可谓攻势如潮,然而日军很快就发现自己陷入了中国军民以空间换时间布置下的巨大陷阱,深陷战争泥潭的日本很快就发现自己国内的经济水平和资源储备已难以继续支撑这场战争了。这时的日本迫切需要石油、钢铁、橡胶等战略资源,这些物资在当时的西伯利亚是极难获得的,反倒是东南亚盛产这些战略资源,所以从获得战略资源的角度而言:南进比北进更有利可图。直到战后日本才知道包括西伯利亚和中国东北在内的东北亚地区并不是缺乏石油、矿产等战略资源,只是在那个年代受制于当地的地形气候条件难以开发而已,当然当年的日本不可能未卜先知,于是很自然地选择南进以获取战略资源。

其次是因为苏联软硬兼施的外交政策:事实上日军并不是没打过苏联的主意,日军甚至一度付诸行动——日军分别于1938年7月末8月初和1939年5月11日—1939年9月16日在张鼓峰和诺门坎和苏军发生军事武装冲突,此时苏德战争尚未爆发。这两次军事冲突的结果都以苏军战胜日军告终,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正是这两次迎头痛击导致日本改为倾向采用南进的战略目标。苏联在狠狠教训了日本后又转而采用软的手段对付日本——随着纳粹德国在欧洲的日益崛起,苏联力求和日本签订条约以保障东部边境的安全,于是苏联在接连两次取得对日本的军事胜利后和日本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暂时稳住了日本。

最后美国的外交政策逼得日本不得不对美开战:二战对美国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在此之前美国已拥有全世界最强大的工业能力,这意味着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强的战争潜力,但这种军事潜力并未完全释放出来,当时的美国还并不具有称霸世界的绝对优势。然而英、法、苏、德、日等国被卷入二战给美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历史契机——各国均深陷战争泥潭而无法自拔,美国则趁机积攒了雄厚的国力,于是美国逐渐摈弃传统的孤立政策,开始谋求世界霸主的地位。这一时期的美国绝不能容忍某地区出现一个独霸该地区的区域性霸主出现,因为这将威胁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尤其是德国、日本这种极端性的国家一旦做大做强恐怕连美国自身的安全也难以保障。正是有鉴于此,于是美国要求日本从中国撤军,否则将对日本实施经济制裁和石油禁运,如此一来日本的处境就尴尬了——如果按美国的要求行事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侵略中国所得;如果不按美国的要求行事,一旦美国的制裁行动付诸实施,日本将无法继续支撑战争进行下去。在这样的局面下日本决定同美国开战以夺取东南亚和太平洋的石油、橡胶等战略资源。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因为日本误认为纳粹德国可以轻轻松松拿下莫斯科甚至灭了苏联,二战日本智囊团模拟过苏联被纳粹党拿下的局面,希特勒的纳粹党主义是种族优越生劣质亡和日本军国主义,刚好与纳粹德国有矛盾因为希特勒要让纳粹德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日本同样也是要做最强大的国家,问题只允许强者只有一个,所以希特勒早晚会干掉日本在亚洲的势力!




当时的日本,武器.经济.人囗.都不如纳粹德国,所以日本智囊团在三思索决定,拉美国人进场平衡势力!不过让日本人失望的是纳粹德国国防军兵困莫斯科,所以日本人偷袭珍珠港,对轴心国是致命的错误。


个人观点:轴心国最终失败的原因,苏联没全境投降是千万不能惹美国,而且还要让美国没有理由参战!就算苏联战败投降,轴心国以纳粹德国为主也要整合三年的备战,才能向美国开战,为什么美国这么强大!很简单的一个数据就明白,太平洋战争前日本有10艘航母,一直到战争结束,改造加制造总共是15艘。美国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美国像下饺子一般的造了147艘航母。这个数字是任何国家无法比拟的。还有美国在二战期间是盟军军火的主要供应国,到1945年,美国的军事工业的实力已经发展到可以年产飞机4万架,坦克2万辆的水平,二战时美国共生产8万辆坦克,日本就算本土决战也战胜不了美国,据了解当时美国的生产力是全世界生产力总和的60%,而且还有潜力加大生产!





总结:日本军国主义的私心,希特勒统治全世界的决心,意大利打酱油的无心,造成必败的结局!


仰望DE星空

德日联盟,联而不盟。这种联盟关系只是一种政治上的联盟,军事上日本是没有义务协同德军作战的,这是德日联盟同德意联盟所有区别的地方。而且日本当时同德国结盟,也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量,同样的不北攻苏联也是日本出于对利益的考量。



当时日本需要获得石油和橡胶资源,而这两种资源在中国都很匮乏,加上当时日本的勘探技术十分有限,所以就连大庆油田也没能发现。所以日本将目标放在了东南亚,那里有日本梦寐以求的石油和橡胶。这两种资源在苏联的远东地区都是没有的,所以日本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开始着手从英法手中夺取东南亚。


并且日军攻打东南亚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日本海军十分强大,这对于东南亚作战来说是十分有利的,所以日军决定南下。加上当时美国切断了日本的石油供给,同日本彻底闹翻,这就更加坚定了日本南下的决心。在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第二天,日军就进攻了菲律宾,次日便登陆东南亚,在短短一个月之内便基本控制了东南亚地区,可以说日军是早有准备。

但是日本也终究为自己的狂妄付出了代价,日本一直喜欢赌国运,甲午战争是日本的豪赌,日俄战争同样也是,而且两次都被日本赌赢了。不过久赌必输,日本遇上美国这样的对手,虽然一开始占了点便宜,但是等到美国发威之后,日本才明白两国实力的差距有多大。


小司马迁论史

这个根源在于日本统帅部与陆军、海军部的矛盾。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由于体制原因,陆军与海军之间矛盾日益加深,明治天皇与其继承人大正天皇在位时还能维持平衡,等到裕仁天皇即位后由于内阁被军部凌驾,陆海军的矛盾逐渐激化,深深的影响了日本帝国在二战期间的国家战略和军事战略,并带来巨大的恶果!!

1931年9月,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吞与苏联接壤的中国东北三省。这一举动极大的影响了亚太的地缘平衡,本来就时刻警惕帝国主义战争的苏联因为九一八事变的爆发让本来就敏感的神经突然得到刺激!!

苏联的战略重心在欧洲,但余光一下也没有离开远东。20世纪初日俄战争的惨败和苏俄内战期间日本对西伯利亚的侵略让苏联人对这个个不大野心不小的东亚强国始终不敢有丝毫的警惕。

作为一代雄主的苏联当家人斯大林,经历了片刻的紧张后开始冷静下来,突然发现这是改变苏联极为不利态势的契机!!

西面的纳粹德国是最大的潜在敌人,不过还没有完成战争准备。日本帝国虽然现在气势汹汹,但是夹在了中国与苏联之间,九一八事变让中国反日情绪高涨,中日大规模战争爆发只是时间问题,完全可以利用中国拖住日本,迫使日本南下与美英发生冲突,从而一举稳定东部国境线的安全。

首先,苏联向远东中苏边境大量增兵。九一八事变时,苏联在远东仅有8个师的兵力,到了1935年,苏军增加到17个师约24万人,装备850辆坦克,950架作战飞机,还有20艘潜艇。而同时期的日本在中国东北和朝鲜的驻军仅有5个不满员的师团、5个旅团和3个独立守备队,总兵力仅8万人,而且还要对付活跃在白山黑水间数以万计的中国抗日义勇军。同时日本统帅部估计,按照苏军的增兵速度,到1936年苏军将达到30万人,装备坦克飞机数以千计,而日本兵力则不会增加。

苏联人搞得这个类似于马其诺防线思维的军备竞赛收到奇效,无意间激化了日本内部各派系的矛盾,以武藤章为代表的日本侵华派占据上风,开始了以征服中国和夺取南方资源为目标的战略。

其次,苏联开始与中国改善关系。从20年代初,苏联一度为中国革命提供大量援助。后来因为国民党政府倒向美英,让中苏交恶,甚至因为中东路问题一度兵戎相见。现在中日战争爆发,综合实力处于绝对劣势的中国需要外援,而尚未完成战争准备的苏联需要一个稳定的东方。在这样一个共识的基础上,两国迅速改善关系。苏联积极推进并促成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抗日,并在淞沪会战后成为中国最大的外援国。

而日本此时因为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潜伏日久的陆海军矛盾迅速爆发。最明显的就是陆军在华北大规模行动刚刚开始不久,海军就在华东挑起战端,战争迅速升级,军事力量更多的往华东倾斜,这就给在华北的中国军队有了渗透日军在华北占领区的机会。中国军队依靠苏联的军援,越战越勇,从全面战争开始还不到两年,日本就已经显得气喘吁吁。

于是,苏联以极为低廉的成本稳定了东方,暂时避免了两线作战的困局,开始全力经略欧洲。

苏联谋求与英法等西欧大国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不成,反而招致英法推行祸水东引政策,增加了苏联卷入战争的风险和速度。面对迫在眉睫的威胁、尽可能多的争取备战时间,苏联跳出一子,与纳粹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成为事实上的同盟。随后准备在欧洲大干一场!

这时日本因为侵华战争导致的陆海军矛盾更加激化,陆军因为受到苏联援助的中国军队实力大增,打的力不从心,越发仇恨苏联,一心想要谋求与纳粹德国夹击苏联。而海军因为对华战争毫无建树,全是配合陆军作战,于是主张侵略南洋诸国,夺取资源地带日本天皇和内阁为了调和矛盾,丝毫顾及不到国家战略的需要,居然和稀泥般的出台了“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地位的同时,积极向南洋发展”、“设置假想敌为美苏兼防中英”这样一个四面树敌、多线作战的愚蠢政策!!

就在苏联准备与纳粹德国瓜分波兰的同时,脑热的日本关东军突然向苏蒙边境的苏军据点诺门坎发动军事行动。这个举动激怒了斯大林,于是斯大林调集兵力兵器占绝对优势的苏军部队给予进犯的日军以迎头痛击,打残关东军两个师团,让日本人领教了什么是内燃机驱动下的现代化战争。这一战让日本彻底明白了自身陆军与苏联间的巨大差异,唯有海军还能走在世界海军的前列,战略重心再度发生变化。

而苏联此时忙于欧洲事务,无暇在亚太过多逗留。1939年9月16日诺门坎战役结束第二天,西线苏波边境的60万苏军就越过边境,与纳粹德国一起瓜分了波兰。到了1940年,中国军队发动局部反击战,内线外线两个战场交相打击,让日本陆军穷于应付,在中国战场越陷越深。1941年下半年苏德战争爆发,日军在陷入中国战场的同时又积极谋求准备南下太平洋——被美国制裁断了资源供应,无心也无力再执行北进政策了……


世纪战争大揭秘

日本不是不想北进与德国在莫斯科会师,达到瓜分苏联的目的。只是尝试之后失败,被迫改变战争策略。

1941年6月22日,德军以146个师,3580辆坦克,4980架飞机向苏联发起闪电袭击。德国急于通过闪电战结束战争,前期作战效果非常好,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后,纳粹德国的三支集团军在苏联国土上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仅由龙德施泰德元帅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在基辅战役中,就俘虏了苏军65人。形势好于预期之下,希特勒甚至没有为进攻苏联的德军部队准备冬装。按照希特勒的设想,如果日本能够从中国大陆战场上分身一部分军队,北进从蒙古入境,越过西伯利亚与德军对苏联形成战略合围,那么苏联肯定会因支持不住而投降。

日本方面不是没有北进计划,只是日本方面的主要战略重点在亚洲。日俄是老冤家,从清朝末年就开始因为在亚洲的利益冲突发生过日俄战争,日本在那次战争中获胜。北进灭亡苏联与德国会师早在日本陆军部的计划之中,只是日本国内军方对于作战方向存在两种不同意见。支持北上的日本陆军在侵华战争中获得了巨大利益和战略资源,实力强大的日本海军却几乎没有用武之地。因此,长期与日本陆军对立的日本海军极力主张南下作战。而日本国内支持海军的理由很充分,因为中国大陆没有石油(幸亏老日没有发现大庆油田)和橡胶,南下东南亚获取这两样战略资源用来支持日军作战是十分必要的。

苏德战争爆发以前的1939年,日军在诺门坎战役中与苏蒙联军的作战本身就是一种战略试探,如果日军在诺门坎战役中取得胜利,日本必然会将重点放在北进计划上。日军在诺门坎战役中总共投入大约7·5万兵力,虽然前期取得一些战果,但是在后来失去制空权的情况下被朱可夫指挥的苏联红军打残,日本陆军尽管有很强的战斗力,在苏联红军的巨大火力攻击下最终败下阵来。诺门坎战役失败以后,陆军主力都被牵制在中国和太平洋战场,日本陆军再也没有多余兵力参与北进作战。在不能南、北两线同时作战的情况下,支持南下作战的日本海军占了上风,所以后来日本选择了南下战略。

欧洲方面,斯大林吃准了在诺门坎战役中失败的日军不会再挑起新的战事,便把部署在远东地区的20个亚洲师抽调回欧洲参与作战,这给了已经是强弩之末的德军以沉重一击,获得了苏德战争的最终胜利。日本和德国都是小国家,他们在二战中与大国作战完全是一种赌徒心理,所以尽管前期会取得一定战果,终究还是注定要失败的。

头条作者徒步说史期待您的关注;


徒步说史

日本1931年吞并了中国东北,1937年对中国全面开战,这严重损害了英、美两国在中国的利益。导致英、美对日本进行军事、政治、经济制裁,日本迫不得已才向美国宣战。



1.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和中国华南大片领土后。日本在东北亚的影响力逐步提高。这损害了美国和英国在东北亚的利益。所以美国1940年对日本进行石油禁运,禁止对日本出口钢铁和其他战略物资。

2.日本国内本身没有石油等矿产资源,所以日本为了获取苏联的石油,在1939年与苏联打了一仗,结果日本被苏联打败。

3.日本需要矿产资源和战略物资,维持在东亚地区的战争,因此日本需要向南攻占荷兰的殖民地印度尼西亚,那里有石油和橡胶。日本还需要占领英国殖民地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以及美国殖民地菲律宾,因此日本决定与英国、美国开战。

4.日本知道与英美开战最大的威胁就是美国的太平洋舰队。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的日本海军司令山本五十六讲过,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非常强大,如果不能在开战之初把美国打趴下,接下来趴下的肯定是日本。

5.所以日本在1941年12月7日派遣六艘航空母舰和441架舰载机偷袭了美国的珍珠港。结果,日本遭到了美国的疯狂反击最终战败。


杜达特洛夫斯基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再次强调一下,德日这种以小博大的赌徒心理,注定是要失败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结局会是一样。

德国简单说一下,经济本来一战后制裁的不行,因为还是有些工业化人才,加上纳粹上台实行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类似全民集中搞建设),由于长期战争总结发现了基于新型武器的坦克集群突击战术优势,成为欧洲大陆陆军强国,但总体经济实力弱,短时期的军事优势并不能抵消陷入消耗战之后的困境。基本上德国搞定西欧没费多少力气,奥地利 捷克斯洛伐克基本上是威逼利诱合并的,打波兰费了一点力气苏联还帮了大忙,打法国是后方突袭,基本法国人被突袭之后就立马放弃了抵抗,戴高乐带一点残兵跑了而已。真正开始遇上对手是在北非遇上了英国,这个时候经济和后勤的颓势立马凸显,陷入僵局。而海军不如英国,取消了海军登陆计划,空战又让英国消耗的不行,只能发明几个新型武器火箭导弹吓唬英国。跟英国陷入僵局后一天到晚担心自己有一天消耗不下去的时候苏联会在背后突然桶刀,所以因为自信自己的陆军也想利用突袭灭了苏联,哪成想这次真正认识了什么叫大国的战争潜力,前期利用突袭占了些优势,很快就反过来被打。不是希特勒脑子有问题,他要是能干过英国打赢西欧这场仗打死也不会去打苏联,有因必有果,赌徒心理而已。

再说日本,这次我换一个立场来看这个问题,我站在日本角度分析日本为什么会是后来一步步的走向,应该是有必然因素,但也有一些插曲让日本决策层没有选择正确的道路。日本原本按伊藤博文的规划要进军大陆是需要时间的,采用蚕食策略,先占领朝鲜,后东北,再入主中原,而不是速成。日本打东北完全是陆军参谋部一些疯子意外的惊喜,原本日军在东北也就几万兵力保护一些利益,东北军几十万之众,国民军加上地方杂牌部队几百万,就算再不济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日本高层还是很认可伊藤博文的策略慢慢吸收消耗的,占领的朝鲜半岛还需要时间消化。但因为长久以来的国运赌博都胜利了(紧张的甲午战争,侥幸的日俄战争),日本少数军人骄横自大,在东北擅自做了一次小范围军事冲突行动,最开始甚至都没有拿武器,冲进东北军大营抢的武器,惊喜的发现得手太容易了,貌似精良的东北军一接触就溃败逃跑。所以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从朝鲜半岛增兵占领的东北,而中国只是上诉国联,虽然此时国联还没太重视,但毕竟还是要主持"公正"裁判了日本侵略,但起不到太大作用。日本发现简直是意外的礼物,高层甚至规划了未来几十年消化之后迁都东北。按理说这规划不错,但毕竟中国吃了亏,虽然没有全面反抗在长城一线还是经常挑起事端来吸引国际关注。国联一直给它施压。于是日本有一派认为,可以北上攻打苏联,这个策略有几个好处。1.苏联因为共产主义与国际社会格格不入,本来西方就曾经军事干预,虽然干预失败,但苏联受各国排挤猜忌恨不能灭之而后快。日本进攻正和国际社会心意。2.转移入侵中国东北矛盾,转移国际社会压力。3.减轻对中国的压力,温水煮这只大象,如果日本攻打苏联,相信中国北方地方政府就算不帮助,但很希望狗咬狗,自己也会麻痹大意。

但很不幸,由于日本岛国基因,重视海军而轻陆军,陆军虽然比中国强几个档次,但跟苏联这种大国的机械化部队比,是完全不行的。日本正确的道路应该是,慢慢消化东北并建设东北工业,待强化一只真正机械化陆军后与德国东西夹击苏联。但,其赌徒心理在经过苏联教训之后,又开始捻弱的蹂躏,北上放弃之后,南下派又占上风,华北五省自治方案出炉,这个方案是想与中国南京政府有个缓冲区,但华北是中国北方心脏地带,在这种压力下中国抗日力量风起云涌,最终导致西安事变而直接促成国内统一战线建立,应该说国民党暂时解决了内患,灭国危机下,国民政府还是有高人的,如果按日本部署,中国必然危险,中国应该利用敌人的弱势打破这种危机,在上海主动发起进攻,吸引日本由北向南的蚕食变成由西向东的热战,变被动为主动,同时东亚第一大国际都市上海爆发的大战更加吸引力国际关注,各国利益都在这。如果日本此时不增兵上海,将这个事件定性为小范围军事冲突,依然坚持原有由北到南的蚕食策略,相信国民政府的这个计策将失效,这是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决策,但日本毕竟是岛国,缺乏大战略家,日本迅速增兵,赌徒心理再一次上演,希望迅速解决中国主力,双方大几十万的部队进入热战化,淞沪会战全面爆发,东亚在国际社会眼里演变为全面战争,于是国联加大制裁并强力要求日本归还中国侵略的领土,日本退出国联,彻底与国际社会决裂,与国联为敌成为国际社会孤儿。这时候后续的发展就由不得他了,失败已成定局,由于中国广大的人口,加上国民政府黄金十年,有一定基础,淞沪会战就打了三个月,还是国军主动战略性撤退。日本决策层开始被动制定政策,中国主力未消灭,而国际社会看到了中国希望,援助源源不断,并对日本加大制裁,此时只有美国因为还施行绥靖政策而观望,但由于西方国家的影响随时可能制裁封锁日本。日本希望再次集结兵力打下南京,让中国投降,但发现中国早已做好了迁都武汉,而且南京抵抗激烈。继而又进攻武汉,国民政府再次迁都重庆表面了坚持抗战决心,此时的日本由于是小国大战导致经济崩溃,民力不济,而战场战线拉长,海军起不到作用,后勤被骚扰,走上了德国在北非遇到的老路,强弩之末。军力的不济导致宜昌保卫战失败,同时投鼠忌器不敢多再孤军深入,被动又希望打下湖南,切断中国的南方补给。打长沙又于是失败,没办法陷入消耗持久战。而中国一直源源不断的受到资助,美国已经开始要加入制裁,自己原本就已经资源不济再把补给切断,无疑是失败的深渊。这一次又开始了赌国运,日本参谋本部希望借助日本强大的海军灭掉海上最大威胁,美国太平洋舰队,占领英美控制的东南亚,实际上解除封锁制裁危机,但却低估了大国的战争动员潜力,后面基本上就是失败的过程了,,,,,,

所以,德日的失败很大成都是必然的。以小博大的赌徒心理,不可能实现他们的野心。


牛牛的事儿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两大阵营,一个以德意日为核心的法西斯集团,一个以美苏中英法为核心的反法西斯同盟国。

二战法西斯以德日最强,德国横扫欧洲,连号称欧洲第一强国法国不到一个月便投降了,只剩下英吉利海峡的英国还在苦苦支撑,德国在英国还没完全解决的情况下开辟了苏联战场。德国都打到了莫斯科了,日本为什么不去帮德国一把,反而去打自己招惹不起的美国呢?

一、诺门坎战役,日本被苏联打怕了打疼了,1939年日本陆军总部也想北上进攻苏联,与德军会师,发动了诺门坎战役,战争以日本关东军惨败,几乎全军覆灭而结束,至此直至日本投降,都不敢北上进攻苏联,维持着和平的状态。



二、在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力量,与中国的战事还没解决,中日战争还在持续作战中,日本关东军断然不敢冒然北上进攻苏联,怕被中国的抗日军民抄了日军的后路,被前后夹击。

三、苏德战争前期,苏联在远东布置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就是为了防备日军北进与德军会师。一直到苏联全面反击德军时,才从远东抽调了几个集团军,但依然留下不少军力在远东。

四、二战日本法西斯侵战东南亚,严重侵害了美国的利益,美国就不再向日本出售石油、像胶等战略物质,没了这些战略物质,战争机器瘫痪,不得以突袭美国珍珠港,把美国拖入二战之中,加速法西斯的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