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学干货:毕云扬老师《集王圣教序》授课笔记之一

1.工具上面毛笔的选择:每个同学写的感觉不一样,对毛笔的要求也不一样,我通常喜欢偏软一点的兼毫,刚开始初入门的时候,建议用兼毫或者是狼毫。开笔,洗胶。墨分化学墨(一般的墨)和研墨,一般写小字研墨比较好。

2.开始的准备工作,狼毫的蓄墨比羊毫和兼毫差一点,学“二王”刚开始是要借助狼毫的,学一段时间以后用兼毫笔。写3cm大小的字,笔不要太大;纸,练习用毛边纸,一般好一点的偏厚,还有元书纸、连史纸、豆腐宣等等,包括粉彩,现在的粉彩宣写出来的效果也很好。

书法教学干货:毕云扬老师《集王圣教序》授课笔记之一

3.学书法首先解决的是5大重点问题:笔法,字法,章法,墨法,通篇气息。学的过程中,学笔法,因为现在已经看不到古人如何去写,只能通过古人留下来的墨迹来推理它是怎么写的,推理的过程中去分析。国美的教学方式是分解式的学习,一段一段来推理和分析,相当于“破案”一样,找一点蛛丝马迹,围绕它再展开,这是我们学书法的重中之重,也是我想教大家的,就是通过我讲之后,你受到启发,再去推理。我们学笔法无非两大点,一点是“用笔方法”,就是动作和点画形态之间的对应关系,说到“点画”,不是说点而是指“笔画”,“笔画”的说法是从西方传过来的;“对应关系”,指不能孤立地写一个笔画

4.因为我们看字帖的时候,它都是完整的笔画,完整的点画形态,所以由上一个笔画留下来的动作,到下一个笔画如何起、如何转、如何顶…等等,这些毛笔动作的逻辑关系都是我们可以通过字帖去分析分解出来的。因为我们不可能看到古人如何用笔,只能从墨迹里面反向推理,研究。第二点就是,点画与点画变化统一的关系,即笔画之间是有变化关系的,比如说一笔横起笔是藏锋,下一个起笔可能就是露锋,这是一种矛盾的统一,也是我们学书法的重点。

为什么有的人笔法学得很好,有的人学不好呢?学得好就是分析得对。没学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分析中出错,不完整,不准确;二是,分析是对的,书写的时候出现问题。我们在学的过程中,要分析它的“起,行,收”这三个动作,每个笔画都由这三个动作完成。

书法教学干货:毕云扬老师《集王圣教序》授课笔记之一

5.介绍一下字帖的种类。我让大家准备了很多帖,学“二王”远远不够,尤其学王羲之,不是简简单单学一个帖。准备《王羲之字典》,每两天会发背字典的视频。我们这个班里要在3个月时间里记住300个字。《兴福寺半截碑》这个碑也挺好,如果《圣教序》写了很多遍,为了找点新的感觉的话,这个帖可以写一下,帖里有些字特别好。如果你的笔法还有待解决的话,比较初级的建议从智永的《真书千字文》,我在墨池里有楷书三讲,也有单字解析,可以去关注一下。还有《赵孟頫临圣教序》,要原大本不要买放大本,看他是怎么用笔的,我们光学《圣教序》不容易学到它用笔的精髓,所以赵孟頫的我们可以看一下,临不临是后话。白砥先生著的《王羲之书法解析》很好,还有解读;《怀仁集圣教序》,大家可以多买几本。还有墨迹本的尺牍、手札等,会用几次课去讲两篇手札,看看是怎么写的,只要是经典都可以学过来,《圣教序》毕竟是碑刻,不容易学到精微的笔法。

书法教学干货:毕云扬老师《集王圣教序》授课笔记之一

6.笔法的种类,笔法分三大类:① 篆籀绞转笔法:在写字的过程中,毛笔裹锋、藏锋,把笔锋绞起来去行笔。王羲之的一个手札《姨母帖》里很多是这样的用笔,是篆书的写法,有绞的动作。② 一搨直下法:王羲之解放古法的另外一种呈现,叫“一搨直下法”。在写横、竖、撇时“十一月”,切→顶→铺毫。这样的笔法是“二王”的用笔。大家要知道是什么样的笔法。③ 碑版笔法:因为属于“碑学”,不作深入讲解。今天主要讲“一搨直下法”,顺带讲“篆籀法”,是今天学习的重点,学书法时要理解。《圣教序》里面既有篆籀法又有一搨直下法,可能篆籀法用得偏少一点。

书法教学干货:毕云扬老师《集王圣教序》授课笔记之一

7.基本用笔(笔法)。横:①顺锋法(起笔),一、顺着笔的方向,找到发力点,发力,后面(收笔)慢慢出来。告诉我们:第一根笔毛入纸以后,行笔铺开,到最后一根笔毛缓缓走出,就是从起笔到收笔细微的动作,我们作为刚开始学“二王”行草书的开始阶段要掌握的。二、顺切法1:笔尖横起下切,切好→往上顶住成S形→铺毫,铺开后行笔时要提着走→收笔时,轻顿回弹。顺切法2:(笔尖画弧起)→顶纸推锋→铺毫…。 两种不同。

②藏锋法:锋顶着一压(笔),把锋藏着,我们在看到一些不尖的笔画(用的藏锋法起笔);(起笔动作相同)笔锋可能露在外面,这种也叫“藏锋法”;有时候笔尖是藏在里面,前面有不规则的边缘线,也是藏锋法。

书法教学干货:毕云扬老师《集王圣教序》授课笔记之一

8.竖也一样。① 顺势切笔:最尖的一根笔毛开始缓缓(入纸),顺势。顺势也有很多种可能:一种是从上往下;一种是横向入纸再往下。顺势要注意:笔不是直接顺下来,仍需要找一个发力点,再下来,如果我们把起笔位置放大一千倍,会发现会有一个斜切面,是锋入到纸里时,笔顶一下再发力往下走,一定要是这一种。

②藏锋起笔:锋藏住,笔锋往上去再一按,很小的一按→一顶,成S形,铺开下行。藏锋有什么好处呢?是把“尖”隐藏起来。时而隐藏时而露出来,这是高手,只会一种不行。

书法教学干货:毕云扬老师《集王圣教序》授课笔记之一

9.怎么从古帖里面看出藏锋和露锋呢?其实很好分辨:露锋是露在外面,露在线条上面;如果是藏锋,就是没露出来,基本是平的。竖画也是一样,藏锋与露锋的区别一定要明白。

10.行笔,即线条中段,有几种可能:

▲切顶以后没有提按,不变方向,很常规,大大方方的普通的一种。

▲切顶以后有提按,有粗细变化。

▲没提按,粗细均匀,力量不变,方向会变化,书法里面是有的。

▲力量和方向均有变化:提起来后方向改变-再改变。

书法教学干货:毕云扬老师《集王圣教序》授课笔记之一

书法教学干货:毕云扬老师《集王圣教序》授课笔记之一

11.把刚才讲的再捋一捋:

① 不变方向,直接切顶以后走的,这种走的线分两种:

一种是常规的线条,笔压下去后就往后走,粗细比较均匀;

另一种是入笔杀纸以后锋拧开,两个的边缘线鼓起来,外拓式,写粗线条时候用的。

这两种都叫“平动”,笔法里的一种,没有提按。

② 与前一种相反,有提按,边缘线是有粗细变化,内掖式的;

③ 在“平动”的基础之上改变方向,它粗细均匀,在看字帖的时候要观察到的;

④是力量型还要提按,提起来后方向,在行草书里很多,技法里最难的一种。

12.讲提按改变方向的位置--行笔。

提按的位置:有时候切笔顶纸后在前面就提了,有时候提在中间,有时候在后面,我们在临帖的时候,对线条粗细的这种变化,什么地方提什么地方按,要搞清楚,提按位置的改变。

方向的改变:在位置改变的前提下,方向的改变。行笔中突然提起来,在“二王”笔法体系里面经常会出现,要搞清楚。

收笔:◆如果收笔处是圆的(圆势)--是笔放上去直接抬起来离开,因为笔肚是圆的,靠笔肚直接完成,这是笔尖的位置(不在末端),看真迹时发现,笔尖处墨多墨黑,圆尾处淡一点。

◆书写上时收笔处,如果发现墨迹有很多齿,会抬笔尖再往后行笔,叫写到位,中间有一丝非常黑的线。

◆借助笔尖抬起来去收拾的,这种收拾修正形状笔法是为线条厚度服务的。如果写笔画到收笔处要弹起来写下一笔,如果笔已经压到弹不起来,调墨再写下一笔,这是不对的,这种写法不高级,古人不可能写一笔调一次墨。

以上讲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是重中之重,是学“二王”行草书笔法的关键!

书法教学干货:毕云扬老师《集王圣教序》授课笔记之一

13.“翻笔(换面)”。翻笔是行草书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什么是翻笔呢?就是用多面去写。

示范“竖提”,用(笔的)下(后)“面”写,用前“面”,即用“后面”换到“前面”,观察笔毛的转换;锋面转换的过程中,第一是利用手指手腕往下的动作,竖带弧线→到转换的位置时,笔顶一下,笔呈S形,但是换了一个面→(斜上提),这是行草书里面非常多的。

书法教学干货:毕云扬老师《集王圣教序》授课笔记之一

示范“横钩”,也会有这个笔法,起笔切-铺开→顶住→折过来(写钩);示范“横折”,有些折画是换面去写,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写的过程中,大拇指会微调这个笔,这是下意识的动作,不要去刻意,就是写到这个地方,锋还没调过来,需要动手指的时候再去动手指。

两处换面:“横竖钩”,非常重要;“圆转”的两处换面,在书法里面常有,大家写一下,看如何写。

书法教学干货:毕云扬老师《集王圣教序》授课笔记之一

14.“使转动作”,是需要手腕的运动。比如写横,用手腕的力量推过去;写竖也是,要写起来,不能硬(往下)拽,那不行。写弯弧的时候有很多锋面的转换,就是使转,手腕的这种翻过来和摆动。如《圣教序》里的“而”,横-竖,顶笔上去-使转写。这种使转在草书里面用得特别多,行书里面相对少一些。行书里面要学的转是“圆转”,就是“半拧转”转过来,示范:切-顶锋→半拧状→转过来(竖下),圆圆的,圆厚的,就是毛笔在这里滚动一下。这种转折特别重要!行草书里“草贵使转”,尤其是转弯的地方要小心翼翼去写,手腕的摆动笔毫在这里有个原地的转毫,原地转毫的动作就是所说的“使转”。这是大家要掌握的!示范:“日”,“也”。

书法教学干货:毕云扬老师《集王圣教序》授课笔记之一

书法教学干货:毕云扬老师《集王圣教序》授课笔记之一

15.如何执笔。主要讲两个方法,“转腕法”和“转指法”,记住八个字“腕随手转,手随指转”,告诉我们写字的时候要转腕,都在腕灵活转动的四面八方以内,去写这个字,这才能写出“八面出锋”。

手指的转动,告诉我们拿笔,要写出圆转通畅的线条,拿笔要注意四个原则:

1、松。笔拿得要掉一样的感觉,不能捏得太紧,以前我拿得特别紧,孙晓云老师的《书法有法》里面讲到了“转指法”,我们可以在电视上看到古代高手,一些剑客,他拿剑拿得特别轻,能够使出精妙的剑法,跟写字一样的道理。

2、活。就是指手腕和手指都能转动着去写,手指能转,手腕也能转,腕、指都能轻松灵活地转动。

3、圆。因为写字过程中拿笔如果都是能转动的,所以写出的线条都是圆的,直接铺出去的线条是片状的,如果是转着写,笔毛在转的过程中有个半拧状,笔可能会绞起来,所以说能写出圆的线条。

4、转。就是我们写字的时候要转手腕,手腕要转着写。大家体会一下。

拿笔还有一点,不要太垂直,尤其是写“二王”行书,它是一个斜执笔,下笔的过程中是“即中即侧”,下笔可能是中锋,也可能是侧锋, “侧转中”行笔,这样一种状态。

16.行草笔法里非常关键的“折”。

①顶折法:就象一根筷子被折断,或者象片状的东西被折断。在《圣教序》里找两个字示范。“覆”,顶-折,有两处顶-折,顶折法的具体演示,就是顶住→一折,顶着折,笔顶住→折过来,大家可以找些例子写一下。在《圣教序》里面,有些重叠笔画用顶折法,如“序”,折断了用另外一个面,重叠,见骨头,见骨力。

书法教学干货:毕云扬老师《集王圣教序》授课笔记之一

②方折法:好理解也好写。竖折:(引)笔下来→把笔立起来→手指转一下→一顶→一折,见到骨头;横折/横撇:一压→一顶→一折,见到骨头,想象骨头是什么样的,(折面)有个凹进去的部分。

③园折法:在方折法的基础上写得“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多了一个圆的动作,写到折处先圆一下,揉一下,再折,这样才线条就显得特别厚重,圆厚。很多人写字忽略了一些小的动作,圆后的线条是绵厚的,直接写过来,这样会有很大的差别,少了圆的动作,全部是方的,会很刺眼的。

书法教学干货:毕云扬老师《集王圣教序》授课笔记之一

17.“反切法”。如《二谢帖 》里“女”,最后的撇+横,横的起笔就是反切法。切→顶→推,这是一招。与之对应的还有“顺着走”。

书法教学干货:毕云扬老师《集王圣教序》授课笔记之一

18.“S形用笔”。1、在写“二王”行草书的时候,它的某些笔画,大约8~9成笔画有S形用笔。在没入纸之前就有动作-入纸-运笔,连贯起来就是S形,每个笔画都有一个S形。写笔画的时候要想着,一定要用S形的用笔,这是“二王”笔法里面非常重要的用笔,笔笔都要考虑把它写成S形,都是弧形的用笔。“大”“像”“沙”,曲线用笔。

2、顶着走,特别重要!当笔画S形入纸以后,压-顶,成S形笔毫,然后再走…,让每个线条有力度,都属于顶着走的。“军”“将”。


毕云扬简介:

书法教学干货:毕云扬老师《集王圣教序》授课笔记之一

畢雲揚,号逸楚堂,湖北荆州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创立逸楚书院。弘堂书社社员,南吴门书社社员,荆州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南京逸庐书院李双阳老师工作室助教,墨池学院特聘导师,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库成员,被“书法报”评为全国优秀书法教师。

书从篆隶入手,于峄山、礼器、石门、北碑等均有临习,行草用功于唐宋,上溯二王手札、《大观阁帖》,兼习小楷取其静气。以篆隶养笔,得其朴厚、方整。拓而为大,不规规于摹拟,得其风韵,散逸。偶有参展,只为一记。唯有久久为功之日课,为求索经典之上上法。

书法教学干货:毕云扬老师《集王圣教序》授课笔记之一

书法教学干货:毕云扬老师《集王圣教序》授课笔记之一

书法教学干货:毕云扬老师《集王圣教序》授课笔记之一

书法教学干货:毕云扬老师《集王圣教序》授课笔记之一

书法教学干货:毕云扬老师《集王圣教序》授课笔记之一

书法教学干货:毕云扬老师《集王圣教序》授课笔记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