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为何被严打“退烧针”?

光伏产业为何被严打“退烧针”?

上周五,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发布落款时间为5月31日的《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这被人们称为史上最严厉的光伏新政,原因是《通知》里明确要求:暂不安排2018年普通光伏电站建设规模;分布式光伏今年仅安排1000万千瓦左右建设规模;将进一步降低光伏发电补贴强度。

光伏产业为何被严打“退烧针”?

一纸重磅文件,让光伏产业陷入动荡之中。昨天(即周一)A股开盘后,光伏乃至整个新能源板块的个股全线下挫,不仅通威股份、隆基股份、阳光电源等一众龙头股陆续封住跌停,甚至连一些辅料和设备企业,以及与“新能源”沾亲带故的风电和电动车板块也“无辜躺枪”。

光伏产业是我国重大的新能源产业,对我国的能源格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还承担着“扶贫”的重任,这些年来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中。那么为何,突然之间,国家要对光伏产业严打“退烧针”?

光伏产业为何被严打“退烧针”?

本次政策调整的最大的原因主要在于,财政补贴压力过大,行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超出了管理者的预期。而财政补贴则是产业链主体利润的主要构成。

对于近几年一直积极扩张的光伏产业,财政也逐渐感受到补贴规模的压力。据测算,2017年新能源补贴需求约1200亿元,按照目前每千瓦时1.9分的征收标准,可再生能源附加费收入约690亿,预计缺口510亿元。加上此前累计到2016年底的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将近600亿,2017年底补贴总缺口1110亿元。在附加费不提高的情况下,即便不新增可再生能源,每年都有1110亿的缺口,20年累计缺口将达2万多亿元。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压力!

光伏产业为何被严打“退烧针”?

现在的补贴缺口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很多光伏企业一旦离开了补贴,就像鱼离开了水一样,对补贴严重的依赖是整个光伏产业的通病。只有着力推进技术进步、降低发电成本、减少补贴依赖,优化发展规模,提高运行质量,才能推动光伏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因此,新政的实施,无疑将加速光伏产品价格以及非技术成本的下降,行业平价上网进程有望加快,对补贴依赖程度下降,市场化属性提升。在光伏产业高速发展之际,严打一剂理性的“退烧针”,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