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与成都」易中天读成都:1935年不到60万人口的成都每天却有茶客12万!

有一句老话:北京衙门多,上海洋行多,广州店铺多,成都茶馆多。的确,茶馆是成都的一大特色。

据《成都通览》记载,清末成都街巷516条,其中茶馆454家:几乎每街每巷都有茶馆。1935年,成都《新新新闻》报载,成都共有茶馆599家,每天茶客12万,形成一支不折不扣的“十万大军”,而当时全市人口还不到60万。去掉不大可能进茶馆的妇女儿童,则茶客的比例便无疑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有如此之多的茶馆和茶客,成都,实在应该叫做“茶馆之都”才好。

「名人与成都」易中天读成都:1935年不到60万人口的成都每天却有茶客12万!

成都人爱茶,爱茶馆,爱进茶馆。这种爱不是一般二般的爱,而是带有一种近乎痴狂的热忱。如果要把普天之下的茶客排个座次,那么成都茶客无疑是第一位的。常言道,“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个字到了成都茶客那里是要倒起来念的。正宗的老成都,往往是天刚麻麻亮,便打着呵欠出了门,冲开蒙蒙晨雾,直奔热气腾腾人声鼎沸的茶馆。只有到了那里,他们才会真正从梦中醒过来;也只有在那里,先呷一小口茶水漱漱嘴,再把滚烫清香的茶汤吞下肚,才会觉得回肠荡气,神清气爽,遍体通泰,真正活了过来。

(“柴米油盐酱醋茶”:见于元杂剧《刘行首》:“教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名人与成都」易中天读成都:1935年不到60万人口的成都每天却有茶客12万!

成都的茶馆除了茶客殷勤,可堪一流,在茶具的配置上也别具一格,最有特色的要数“盖碗茶”。所谓“盖碗茶”,包括茶盖、茶碗、茶船子三部分。茶船子又叫茶舟,即承受茶碗的茶托子,相传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间(780-783)由西川节度使崔宁之女在成都发明的。因为原来的茶杯没有衬底,常常烫着手指,于是崔宁之女想出用木盘子来承托茶杯。为了防止喝茶时杯易倾倒,她又设法用蜡将木盘中央环上一圈,使杯子便于固定。这便是最早的茶船。后来茶船改用漆环来代替蜡环,人人称便。到后世环底做得越来越新颖,形状百态。一种独特的茶船文化,也叫盖碗茶文化,就在成都地区诞生了。之后,这种特有的饮茶方式逐步由巴蜀向周边地区浸润发展,直至遍及整个南方。

「名人与成都」易中天读成都:1935年不到60万人口的成都每天却有茶客12万!

明媚的早晨,缓步踱入茶馆,俯身往竹椅上一靠。毋须多时,便有伙计托着一大堆茶碗来到桌前。抬手间,茶托滑到面前,盖碗咔咔端坐到茶托上。随后一手提壶,一手翻盖,一条白线点入茶碗……此时的街巷分外安宁,静谧的空气中还残留着薄薄的晨雾,清新的阳光静静地照在桌上破碎的清花瓷碗上……此时此刻,坐在竹椅上,一边喝茶一边品评窗外的街巷,一天的乐呵日子就这样开始了。


本文选自:《易中天读成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