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歷史上釋儒道三教合一與安康人對神的心理變化

安康歷史上釋儒道三教合一與安康人對神的心理變化

從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武侯會修建武侯神閣碑”的記載中,我們發現安康的醫藥行業曾奉諸葛亮為祖師併成立了武侯會,假如沒有存世的碑文,我們很難想到,武侯會竟然會是醫藥行業幫會。他們奉諸葛武候為祖師的理由是這樣的:

“事之有本尤水之有源也。水流萬殊,發源則一。故我等業斯藝者其人甚多,所宗者則諸高武侯一人而已。夫武侯,後漢人也。隱居南陽,昭烈聘之以興霸業。遽後主嗣位,奉教徵南地。入不毛,煙煙痺之氣逼人,士卒多中其毒,武侯憂之,問方於萬安隱者,之草,名曰薤葉芸香,使各含之,則煙舜頓消,故士卒賴此以生,而蠻方亦賴此以平。然前人創之以消其毒,即活全軍之命,後人因之以精其制,亦得衛生之方。我等之所以宗或候而香勿替者,此耳。但我斤自來無武候候會,有之自同治紀元始,及光結成成歲始置水田一分,以為香火資矣。而慶祝無所,猶末我等之憂。丙午秋乃擇地於南藥王廟中,度為奉把…,

安康歷史上釋儒道三教合一與安康人對神的心理變化

現存於漢陰縣安良鄉龍泉寺舊址的《太陽會暨蠶母會碑》,可以讓我們看到一些安康神會的原始面目,“太陽會碑序”雲:“蓋聞,元黃既判而陰陽始兮,是日日為眾陽之宗,月乃太陰之象。日月運行,一來一往,照臨四海之思原自無和也。我境龍泉寺,雖供日月尊神而盛會未舉,愛善侶各捐錢穀積為會頭,以隆把,以答恩光。…,,而“蠶會碑序”則雲:“嘗聞元出而衣所由得,西陵興而帛所自成。是聖母之功原美於元妃,而萬世永賴者也”。

舊時的安康,淫祀遍地。但多是抱著很強的功利目的、娛樂目的,以敬神拜廟為理由而行巫歌之實,所以儘管處處廟觀密佈,實質上安康文化中對神祗是尊而不敬,敬而不迷,迷而不信,甚至以實用主義對神調而佩之。

先舉一個民間的例子

舊時安康曾廣為流傳過一首長達5000餘字的長篇敘事情歌《十里亭》,女主人公道:

自幼看過烈女傳,三從四德我知音,

書生若還不聽勸,奴說比方與你聽。

昔日有個柳下惠,懷抱女兒不動情。

雲長不配貂蟬女,隔壁陪嫂到天明。

...........

這是前朝男子漢,哪個比你胡亂行。

值得注意的是男主人公接著唱出的一段辯解詞:

“你說古人我知道,我也說些古人名。“

芙蓉三姐配劉秀,仙女調戲呂洞賓。

英臺思念梁山伯,杭州攻書一路行。

彭祖八百貪花事,果老二萬有情人。

世間古人說不盡,說個仙家與姐聽。

玉皇所生七個女,也有四個配凡人。

大姐配與楊天佑,三姐配與常遇春。

四姐配與崔文瑞,七姐下凡配董永。

月裡嫦娥成婚配,牛郵也配織女星。

昨日我從佛殿過,羅漢仲手摸觀音。

神仙也有風流事,何況凡間世上人。

多少三尊皆如此,何況你我年輕人。

安康歷史上釋儒道三教合一與安康人對神的心理變化

一句平平淡淡的“昨日我從佛殿過,羅漢伸手摸觀音”,裡面有著極豐富的文化內涵。正是這種旁若無神的獨特心態和對神靈也能任意調侃的餘緒所及,50年代震撼全國的大躍進民歌“天上沒有玉皇,地上沒有龍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龍王。喝令三山五嶽開道,我來了!”一一才會產生在這視已為神的土地上。從泛神到任意封神和旁若無神,再到視己如神,安康文化完成了由崇拜自然到崇拜人類自身的昇華,在本世紀50年代的安康地區奏出了“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龍王”的人本主義的最強音。

安康歷史上釋儒道三教合一與安康人對神的心理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