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窄只有130公里的“恐怖海峽”,為何吸引中外航母頻頻穿越?

最窄只有130公里的“恐怖海峽”,為何吸引中外航母頻頻穿越?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當天,美國遠東軍司令麥克阿瑟向美國國務院遞交了一份曝光明確提出臺島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價值,美國應立即給予臺當局廣泛的軍事援助,並派出海、空軍“保衛”這個小島。6月27日杜魯門宣佈,派遣美國海軍第七艦隊的八艘艦隻,包括六艘驅逐艦、兩艘巡洋艦駛向最窄只有130公里的臺灣海峽。這時美軍的航母還沒有出現在海峽。

最窄只有130公里的“恐怖海峽”,為何吸引中外航母頻頻穿越?

最窄只有130公里的“恐怖海峽”,為何吸引中外航母頻頻穿越?

在1958年的“金門炮戰”金門炮戰爆發後,美臺組成海軍聯合編隊,對被炮火包圍的金門群島進行海上補給。美軍又從中東調來的第六艦隊航母編隊。此時,以“萊剋星敦”號航母為首遊弋在臺島東南東北方向的美軍航母達到7艘之多,另有重型巡洋艦3艘、驅逐艦40艘。但是美軍航母並沒有進入海峽。當時美國一般不派遣航母通過海峽,

而是轉而派遣其他中小型艦艇通過海峽,如果遭到攻擊會得到航母支援。

在上世紀60年代相繼發生三年自然災害和中蘇交惡的背景下,1962年3月,美國曾派第七艦隊包括航母在內的38艘軍艦,大編隊通過海峽,對大陸進行軍事威脅。

最窄只有130公里的“恐怖海峽”,為何吸引中外航母頻頻穿越?

1995年,第三次海峽危機爆發。美國首先派遣獨立號航母戰鬥群在附近公海徘徊,然後急調美軍尼米茲號核動力航母為首的第七航母打擊群,從波斯灣星夜兼程前往危機地域。

1995年12月19日,尼米茲號核動力航母穿越海峽。這條新聞只有當時美國紐約時報進行了報道。可見即便是美國也並不像過分渲染。這是上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首次派航母通過“恐怖的海峽”。

最窄只有130公里的“恐怖海峽”,為何吸引中外航母頻頻穿越?

2007年11月23-24日,美軍小鷹號航母戰鬥群穿越海峽,美軍太平洋艦隊發言人表示,“小鷹”號和8艘護航艦隻是由於天氣原因返航途中駛經海峽,但整個艦隊是經由“國際水域”的。小鷹號航空母艦是美國最後一類常規航空母艦,滿載排水量80000噸,已經在2009年退役。耐人尋味的是,在國內軍事網絡上,

流傳著中國首艘常規動力彈射航母類似於“小鷹”號航母的傳言。

最窄只有130公里的“恐怖海峽”,為何吸引中外航母頻頻穿越?

10年後的2017年,1月12日我軍首支航母編隊遼寧艦編隊通過臺灣海峽。這是我軍航母首次通過這一海峽。隨後在2017年7月、2018年1月4日、2018年3月30日,分別三次穿越該海峽。

最窄只有130公里的“恐怖海峽”,為何吸引中外航母頻頻穿越?

單純從軍事上來說,航母穿越海峽的意義不大,因為目標容易遭到打擊,機動範圍小。因此無論中美,戰時使用航母都會在臺島外海而不會是在海峽之內。而從國家主權宣示上,航母穿越海峽能有力打擊分裂勢力。當然美軍航母穿越海峽也有政治打氣的作用。從這角度看,靠得越近地理的優勢就越大。相比之下,美軍航母穿越海峽就要費力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