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升級路徑選擇的新視角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產業升級為何出現不同的路徑?決定產業升級路徑的依據是什麼呢?

智庫觀點

桑瑜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產業升級的路徑如何選擇?現實表明,傳統的產業升級通常是從勞動密集型升級到資本密集型,可自20世紀40年代第三次技術革命後,不少企業直接從勞動密集型升級到技術密集型,還有一些企業一經設立便是技術密集型。產業升級為何出現不同的路徑?決定產業升級路徑的依據是什麼呢?

產業升級的傳統路徑依賴

產業升級是一個產業由低附加價值向高附加價值演進的過程,包含兩個基本要素:一是產業保持不變,比如傳統農業升級為現代農業,農業本身的性質沒有改變;二是產業的生產效率或產品附加值要增加,如相對於傳統農業,現代農業的生產效率顯著提高,技術含量也大大提升。

從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來看,產業升級大都遵循一個相同的發展軌跡,即從手工生產到機械生產再到現代化生產,若從產業的要素密集度來衡量,即是從勞動密集型升級到資本密集型。從農耕社會到工業化時代,產業升級大多沿著從勞動密集型到資本密集型的路徑升級,直到第三次技術革命前,這一路線構成了傳統產業升級的路徑依賴。

從競爭的視角看產業升級路徑選擇

20世紀40年代,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來,產業升級路徑出現了新變化。有的企業並沒從勞動密集型升級到資本密集型,而是直接升級為技術密集型,像國內家電製造業的格力、美的等,服裝製造業的申洲、迪萊等;有的企業一經設立便是技術密集型,如享譽全球的蘋果、微軟等高科技企業。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產業升級的一般規律究竟是什麼?事實上,產業之所以升級,歸根結底源於競爭。在某個產業內,不同的企業為了追求最大利潤相互展開競爭,競爭使得企業的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從而帶動整個產業的升級。從這個角度看,討論產業升級的一般規律需要首先弄清競爭的含義與方式。

關於競爭,經濟學通常將其分為完全競爭與不完全競爭。所謂完全競爭,是指市場上有眾多的企業,每個企業佔有的市場份額很小,並且都是市場價格的接受者。而不完全競爭是指市場存在一定程度的壟斷,有一個或少數大企業獨佔市場,並通過操縱產量與價格取得高額利潤。但如果具體到某個企業,卻往往很難判斷它是競爭性企業還是壟斷性企業。舉個例子,福建武夷山地區有數百家加工牙籤的竹製品企業,市場競爭很充分,但其中有一家名為正華竹木的公司,不僅專門為全球頂級的食品廠商供貨,而且可以自己定價,產品價格遙遙領先。這說明,競爭與壟斷很難截然分開。既然如此,在分析產業升級的一般規律時,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即從市場價格的形成方式來對企業進行分類。

現實當中,無論何種類型的企業,如果從價格形成的機制看,都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受價企業;另一種是覓價企業。受價是指企業不能自主定價,只能被動接受市場價格;覓價則表明企業可以自主定價。對受價企業而言,產品的市場價格被鎖定了,面臨的是成本競爭。而覓價企業有定價權,面臨的是覓價權競爭。根據成本競爭與覓價權競爭這樣一個分析框架,對於產業升級路徑就可以得出兩個判斷:第一,如果企業是受價企業,那麼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企業必通過提高資本有機構成降低產品單位成本,則該企業向資本密集型產業升級;第二,如果企業可以自主覓價,但由於覓價權存在競爭,企業為了爭取超額利潤,必重點加大技術研發(人力資本)投資,則企業不斷向技術密集型產業升級。

對於受價企業,當機器生產率高於勞動力生產率時,企業就會用機器替代勞動力。所以企業提高資本有機構成,也就意味著生產效率比以前提高,而生產效率提高,表明企業在總產量不變的情況下,生產相同數量的產品所需的時間減少,也即單位產品的成本降低了。而當總產量不變時,單位產品成本降低會提高企業利潤。正因為此,受價企業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就會通過提高資本有機構成來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產品成本,從而向資本密集型產業升級。

現實中支持這一判斷的例子很多,比如東莞五株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就通過“機器換人”實現了升級。五株是一家以生產手機電路板為主的電子企業,為蘋果、三星等品牌企業代加工,曾經是勞動密集型企業。2010年以來人工成本每年增長10%—20%,為降低成本增加利潤,五株從2012年開始投入了幾億元引進最新設備,替換掉了三分之一的工人。以2013年為例,五株公司花50萬元購進了一臺全自動鑽針研磨機。設備改造前使用的是手動鑽針研磨機,車間需要的人工總數為24人,產量為每天7.2萬支,產品合格率為90.2%。而使用全自動鑽針研磨機後,車間需要的人工總數僅為8人,產量為每天11.7萬支,合格率達到了98.5%,提升了8.3個百分點,直接和間接共減少59人,生產效率提高了6.5倍。通過提高資本有機構成,企業生產效率明顯提升,產值每年遞增10%,在降低成本的同時向資本密集型產業升級。

對覓價企業而言,由於對產品擁有主動定價權,因此提高價格也不會對市場需求造成影響。比如蘋果手機,雖然價格一代高過一代,但消費者依然趨之若鶩。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成本上升,企業也可通過提價將增加的成本轉移給消費者。由此可見,覓價企業與受價企業明顯的不同,是前者爭取超額利潤主要不是通過降成本,而是牢牢掌握定價權。換句話說,由於覓價權同樣存在競爭,一個企業現在有了覓價權並不代表未來一直就有覓價權。因此有覓價權的企業為爭取超額利潤,必須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維護自己的覓價權。

而經濟學的邊際收益遞減規律指出,當其他投入固定不變時,如果連續增加某一種投入,新增的產出會逐漸減少。對技術密集型企業而言,要素投入主要是固定資產和技術(人力資本),依據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當人力資本的投入保持不變時,固定資產投資的邊際收益會遞減,而當固定資產投資相對不變時,人力資本投資的邊際收益也會遞減。那麼面對兩條遞減的投資邊際收益曲線,覓價企業會做怎樣的選擇呢?眾所周知,第三次科技革命後技術比資本更稀缺,因此相對於固定資產投資,技術(人力資本)投資的邊際收益會更高。也就是說,當投資額相等時,即使固定資產和技術的投資邊際收益都遞減,但覓價企業會選擇技術(人力資本)投資而非固定資產投資。

接下來的問題是,覓價企業如何確定技術(人力資本)的投資規模?根據經濟學基本原理,只有當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時,投資規模才是最優的。可事實上,在投資過程中固定資產投資的邊際收益與人力資本投資的邊際收益在某個時點會相等,這時企業又該如何選擇呢?我們知道,覓價企業以技術立身,升級的目的是維持覓價權,如果放棄技術研發投資轉而更新機器設備,其核心技術就可能被競爭對手超越,覓價地位也隨之喪失。因此為了維持覓價權,企業必須掌控新的核心技術,於是就不得不投入一項新技術的研發,持續掌握“人無我有”的核心技術。

對覓價企業通過持續的技術(人力資本)投資實現產業升級的實踐,我們可以來看一個服裝製造企業的例子。申洲國際集團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縱向一體化針織服裝製造商與出口商,2005年在香港主板上市,是耐克、彪馬、阿迪達斯、優衣庫等國際服裝品牌的主力供應商,有“服飾界富士康”“巨頭背後的巨頭”之稱。2007年以來,申洲國際的企業淨利潤從4.08億港元直線上升,2009年首次突破10億港元,2014年首次突破20億港元,到2016年企業淨利潤達到了近29.5億港元,淨利潤複合增長率達22%,在國內上市服裝集團市值100強中名列第一,還名列2016福布斯亞太最佳上市公司50強。申洲集團之所以能擁有行業覓價權,保持較高的盈利能力,正是得益於近十多年來持續的技術升級,掌握了核心競爭力。

從企業的技術(人力資本)投資來看,投資比率不斷加大。申洲國際集團的財務報表顯示,每年研發投入約為年營業收入的2%,兩個世界級研發中心的科研相關人員達上千人,每年開發面料新品1000種以上。從2009年至今,新增各種專利188項,人力成本呈明顯上升走勢。從2011年至2016年短短六年間,平均員工成本從3700元左右逐年上漲至5500元左右,人均總共增加1800元。而與此同時,企業更新改造設備的投入則相對減少,固定資產投入佔比逐年降低。2007年企業固定資產佔總資產比重超過一半,2008年小幅上漲4.22個百分點;從2009年開始,固定資產佔比逐年下降,從55.99%跌至2014年的35.34%,減少近20個百分點。這表明,申洲集團為了維持自己的定價權,重點在不斷加大人力資本投資,持續進行技術改造,從而實現產業升級。

綜上所述,基於兩種不同的競爭,企業在進行產業升級時不一定完全遵循傳統的路徑依賴。“要麼成本領先,要麼與眾不同。”通用汽車第八任總裁阿爾弗雷德·斯隆曾對企業發展作出這樣的判斷,這句話其實也揭示了產業升級的兩種路徑。受價企業面臨的是成本競爭,為了爭取利潤最大化,需要不斷投入大量資金改造設備,通過提高資本有機構成降低成本,從而向資本密集型升級。覓價企業面臨的是覓價權競爭,爭取超額利潤不需要降成本,但為了維持覓價權,必須加大人力資本投資進行技術研發,從而向技術密集型產業升級。

結論與啟示

從以上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四點結論與啟示。

首先,從農耕社會到工業化時代,產業升級大多沿著從勞動密集型到資本密集型的路徑升級;第三次技術革命後,產業升級不再依賴傳統的升級路徑,不少企業實現了從勞動密集型到技術密集型的跨越式升級,還有一些企業一經設立便是技術密集型。

其次,產業升級路徑與企業面臨的競爭有關。從價格形成的機制看,企業可分為受價企業和覓價企業,受價企業由於產品的市場價格被鎖定,面臨的是成本競爭,而覓價企業有自主定價權,面臨的是覓價權競爭。由於面臨的競爭不同,企業的升級路徑也會不同。

再次,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受價企業必通過提高資本有機構成降低產品單位成本,則企業向資本密集型產業升級。而覓價企業為了維持覓價權,必重點加大技術研發(人力資本)投資,不斷向技術密集型產業升級。

最後,一個企業要從資本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產業升級,關鍵在掌握和維持市場覓價權,而覓價權要以領先的核心技術作支撐,為此企業必須不斷加大技術研發投資,以保持核心技術在市場競爭中的主導權。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副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