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早在古代就有南阳话了!只有南阳人知道这些方言!

作为南阳人,大家都能说一口流利的南阳话,亮妹觉得南阳话还是很好听的。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描述一件事时,用方言既准确又形象,给人绘声绘色、活灵活现之感。如果不使用特定方言,则只能传达一些基本信息,描述起来显得干巴巴的,缺乏灵动和表现力。有没有?有没有?

原来早在古代就有南阳话了!只有南阳人知道这些方言!

在南阳皇粮国税博物馆,馆藏一份清末宣统元年(1909年)唐河县乡民尚安然与二子的分家文约,文约中使用了白话文和通俗易懂的南阳方言词汇,今天读起来仍然亲切有趣,乡音乡土乡愁气息扑面而来。

原来早在古代就有南阳话了!只有南阳人知道这些方言!

原来早在古代就有南阳话了!只有南阳人知道这些方言!

文中涉及到一个南阳方言词语“抓弹”。“抓弹”的正式词语是“抓阄”,指为了公平起见,在决定谁该得到什么或做什么事等难以分解之事时,每人从预先做好记号的纸卷或纸团中摸取一个,以决定意愿。这种方法就是文中所言的“抓弹”。

南阳方言之所以将“抓阄”称为“抓弹”,是因为预先做好记号的纸团像一个“弹丸”。再者,“抓阄”虽为书面语,但民间百姓识字者不多,“阄”字往往易读错,不如“抓弹”直接形象明了。“抓弹”一词并非仅限于南阳地区,南阳周边一些地区也有此称谓。

南阳方言,是南阳大文化的组成部分

原来早在古代就有南阳话了!只有南阳人知道这些方言!

网上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段子:“在南阳,有一种闪电叫扯闪,有一种聊天叫拍话儿,有一种惦念叫膺记,有一种慌张叫舍急,有一种冒失叫烧毛,有一种舒服叫美气,有一种漂亮叫支楞,有一种否定叫不沾闲,有一种干什么叫抓里,有一种瓦片叫瓦船儿……”这个段子,中年人看了会心一笑,却也有十七八岁的青年人闻之捧腹大笑,因为,随着这些年普通话的推广,虽推动了文化融合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方言却随着普通话的普及而流失。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偶书》中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诗句,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温馨的画面。但伴随着人口流动速度的加快、规模的加大,这样的画面正在减少。

其实,一旦走出南阳,最能打动我们内心深处的,依然是那熟悉的乡音。然而,上世纪90年代尤其是21世纪以后出生的人,他们的普通话水平越来越高,很大一部分儿童已只能听懂方言而不会说方言,地道方言的使用者出现了老龄化现象。对此,南阳民俗专家白万献认为,南阳方言有其独特的表现力,研究方言、保护方言、传承方言与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研究、保护和传承方言不仅具有语言研究方面的学术价值,更具有民俗、历史、人文理念方面的价值。

原来早在古代就有南阳话了!只有南阳人知道这些方言!

大家有什么看法,

亮妹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