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讓荊州”而“奪益州”,是假仁假義,還是時勢英雄?

我們讀三國都知道,劉備素以仁義聚攏人心,取信天下,“桃園三結義”、收趙雲,降馬超,建立自己的班底,救孔融、助陶謙,與英雄同列,奔袁袁紹,二百里來迎,依劉表,待為上賓。可以說,劉備一出場都是仁義君子的形象。《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劉表病重,想把荊州託付給他,說:"吾今年老多病,不能理事,賢弟可來助我。我死之後,弟便為荊州之主也。"他拒絕了。之後,諸葛亮又勸劉備趁劉備病重奪取荊州,“近聞劉景升病在危篤,可乘此機會,取彼荊州為安身之地”,他卻說人家待他有恩,不忍心,"備受景升之恩,安忍圖之!"第六十回,益州劉璋因漢中張魯危機,求救於劉備,後來劉備趁機攻佔了益州。

劉備“讓荊州”而“奪益州”,是假仁假義,還是時勢英雄?

至此,我們不僅要問,素以仁義著稱的劉備是假仁假義,還是時勢英雄?按理說,劉表、劉璋與劉備同為同宗,一個託付卻謙讓,一個求救卻狠心相奪,這也不符合劉備的做人原則吧。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呢?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劉表以荊州相托他為什麼讓,劉璋因益州危機求救他為什麼奪。

劉備“讓荊州”而“奪益州”,是假仁假義,還是時勢英雄?

一、劉表是真心以荊州相托嗎?

我看未必。第一,劉表雖待劉備為上賓,其實還是心存戒備的,要不然也不會把他安排在遠離荊州的新野。安排在新野,是希望劉備成為自己對抗北方曹操的一個緩衝地帶。

第二,本身黃祖是荊州獨當一面的人物,他的地位僅次於劉表,黃祖是劉表最為倚重的心腹。祖死去,劉表方寸大亂,覺得北有曹操,東有孫權,惶惶不可終日。沒有了黃祖,他才想到劉備。

第三,劉表只是希望劉備在他死後輔佐幫助他的兒子。

劉備“讓荊州”而“奪益州”,是假仁假義,還是時勢英雄?

二、取荊州時機對嗎?

第一,以當時劉備的武力去荊州不難,難在要完全收復劉表集團的將士、百姓的民心在短時間內很難。劉表當時集團內部最大的勢力是蒯越、蔡瑁等人,他們即領軍,也是當地的望族,劉備的人生經歷告訴他,如果不能取的當地士族的支持,是很難站穩腳跟的,何況當時曹操和東吳會給劉備時間嗎?

第二,荊州是曹、孫、劉三家必爭之地,誰先取得荊州,誰就是另外兩家攻擊的對象,所以如果劉備當時取了荊州,三國的進程可能會變,但劉備這方的結果可能會更壞。

第三,如果取得荊州後,曹操不攻擊劉備而是直接攻打東吳,按照當時的情況,劉備可沒有精力與東吳聯手抗曹,最後可能是東吳滅亡。但此結果與劉備和諸葛亮初定的戰略《隆中對》不符,東吳亡了,劉備也離滅亡不久。

既然人家不是真心相托,時機又不對,那不妨讓一讓。他這一讓是一舉三得,第一,博得美名,第二,更加堅定了荊州集團內部對自己友好派的信任與支持,第三,給劉璋一個信號,劉備是顧念同宗情誼的仁義君子。

劉備“讓荊州”而“奪益州”,是假仁假義,還是時勢英雄?

三、劉備為什麼要“奪益州”?

《三國演義》第六十回,益州劉璋因漢中張魯危機,求救於同為漢室宗親的同宗兄弟劉備,但最終他們還是鬧翻了,並且劉備奪了他的地。那麼,劉備能“讓荊州”,為什麼要奪益州呢?

從“桃園三結義”,到平黃巾,再到投袁紹,依劉表,劉備帶著兄弟、隊伍,東奔西走,無不是奔著,“匡扶漢室”的理想去的,但是他太需要一塊像樣的根據地了,沒有根據地在崇高的理想也難以實現。這也是他為什麼奪益州的第一個原因,他需要一塊根據地。那麼他想要就能奪嗎?益州劉璋性情柔弱寬容,缺乏威信謀略。對內不能很好統御屬下,對外又無力應對北方曹操的威脅。恰在這個時候,聽從早已投靠劉備的張松建議,引劉備入川相助,後來就順理成章,劉備奪了益州。這是第二個原因。第三個原因,益州易守難攻,加上荊州,那麼以此作為根據地,退可以鼎足而立,進可以揮師北上,一統天下。有這三個原因,看來劉備奪益州是奪定了。

劉備“讓荊州”而“奪益州”,是假仁假義,還是時勢英雄?

那麼好了,你不是素以仁義著稱嗎?前面還“讓荊州”,是仁義君子,現在怎麼奪人家益州呢?是不是假仁假義呢?其實我要說這才是大仁大義,不管是“讓荊州”還是“奪益州”,都是為了“匡扶漢室”,甚至一統天下這個崇高理想的,不是為了一己之私,相割據一方當個軍閥什麼的。反觀,劉表,劉璋,既無一統天下之志,又無匡扶漢室之作為,只想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在那 個國家崩壞,群雄逐鹿的時代,地肯定是守不住的。那麼不管是“讓”還是“奪”都是進退得當,順勢而為,對於劉備這樣,有“匡扶漢室”一統天下之志,又能不顧個人得失的人來說,不是英雄又是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