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崇禎皇帝不願意封李自成為王,來幫自己平定叛亂?

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在揮師北京,兵臨城下之際,曾經特派使者杜勳與崇禎皇帝朱由檢談判,非常理智的要求崇禎賜封北方几省領土與他,敕封“西北王”,則李自成可以幫助崇禎皇帝消滅滿清八旗和國內其他義軍,可惜被崇禎皇帝拒絕。

為什麼崇禎皇帝不願意封李自成為王,來幫自己平定叛亂?

據《明史》記載:“上召入,勳言李欲割西北一帶,敕命封王,並犒軍銀百萬,退守河南。......上語魏藻德曰: “今事已急,卿可決之。”......藻德終無語。外城遽陷。上聞變,登萬壽山…

李自成放著北京不要,為何要與崇禎談判呢?李自成的一席話,可謂洩露了天機:“陝,吾之故鄉也。富貴必歸故鄉,即十燕未足易一西安!”.看來李自成只想鎮守一方,衣錦還鄉罷了。

這件事讓後世唏噓不已。覺得如果當時崇禎皇帝答應了李自成的要求,封李自成為王,那樣的話,說不定大明王朝還可以保存下來。

為什麼崇禎皇帝不願意封李自成為王,來幫自己平定叛亂?

咱們先來說,這樣做,為什麼明朝有可能保存下來。

李自成在圍困北京城的時候,提出讓崇禎封他為西北王的要求,說明李自成對能夠攻下北京城,其實並沒有必勝的信心。畢竟歷史上有過瓦剌軍大舉南下,包圍北京城,最後在於謙的指揮下,大敗瓦剌軍,保住北京城的先例。

再一個,李自成作為一個農民起義者,他的最高目標,大約也就是封一個王,不一定非得要當皇帝。畢竟衣錦還鄉,是所有農民起義者的共同夢想和最前期目標。可以說,李自成是急切地希望實現這個目標的,他也在很多時候表達過這種夢想。後來李自成進北京城當皇帝的時候,手忙腳亂,做了很多錯誤事,也可以看出,他根本就沒有做好當皇帝的準備。

如果崇禎皇帝封李自成為西北王,那麼李自成肯定就會撤兵回陝西去。回去以後,李自成肯定暫時是不會興兵的。這樣,崇禎就可以集中力量對付清軍。而且,吳三桂也不可能獻關投降清軍。如此一來,清軍的勢頭肯定會得到有效遏制。

如果崇禎再命令李自成參與征討清軍,一般來說,李自成是會答應的。在那時候所有明朝人的眼裡,都是這樣認為的:李自成和明朝的戰爭,是內戰;清軍和明朝的戰爭,是外戰。在國破家亡的時候,團結起來,一致對外,是所有明朝人的共同心願。所以李自成一定會去打。我們看《水滸傳》,裡面在寫梁山英雄征討遼國的時候,不但大獲全勝,而且梁山英雄一個都沒死。而寫梁山征討方臘的時候,梁山英雄死了一大半。作者為什麼會這樣寫?所表達的正是人們對待內戰和外戰的不同態度。

為什麼崇禎皇帝不願意封李自成為王,來幫自己平定叛亂?

就算李自成為了保全勢力,在打清軍的時候磨洋工,但是打總比不打好。

而且,一旦李自成變成崇禎的大臣以後,他要找機會把李自成拿下,擒賊擒王,對農民軍首領各個擊破,可能性也是非常大的。

所以,崇禎答應李自成的要求,有一百個好處,少有壞處。

那麼,崇禎為什麼不答應李自成的要求呢?

我覺得主要有這些原因:

第一,崇禎皇帝是一個勤勉且剛愎自用的皇帝,此種人的自尊心比一般人更重,何況還是一個帝王的自尊心,帝王一怒尚且伏屍百萬,更別說尊嚴被狠狠踐踏了。我們很多時候只是停留在自己的思維之中,而對於擁有天下的皇帝來說,主宰乾坤17載,那種頤指氣使的習慣讓他選擇死亡可能比選擇妥協來得更加的容易,要知道妥協退讓的對象是一直沒有放在眼裡,多次差點被剿滅的農民而已,如今要他搖尾乞憐,帝王的自尊心是受不了的。

為什麼崇禎皇帝不願意封李自成為王,來幫自己平定叛亂?

第二,誰知道他李自成是故作姿態還是有意羞辱啊,實至而今在北京城下擁數十萬之兵眾,這是赤裸裸的威脅和示威,可能就是用他崇禎皇帝的妥協的信件來達到最後的凌辱,畢竟李自成也是在明軍的剿滅下多次險死還生,這算報一箭之仇也不為過吧。

第三,崇禎可能也想過要接受,畢竟此時已經是山窮水盡,有些無力迴天了,而這是最好的辦法了,可是面對文武群臣,沒有一個願意替君而分憂的,誰都擔心此事一過,日後必定會被清算,而他崇禎也不敢自己一力承當,需知青史上的一筆將令得他備受後世的唾棄和譴責,這是一個左右為難的抉擇,沒有群臣的附議,崇禎也實在沒有勇氣和底氣接受如此慘痛的失敗啊。

為什麼崇禎皇帝不願意封李自成為王,來幫自己平定叛亂?

可能有人會說接受吧,能屈能伸方為一代雄主,只有備受磨難方能保住大明的萬里河山,如此的屈辱又算得了什麼呢?從客觀出發,的確是有道理的,畢竟日後穩定下來可以再圖其它,報此大仇,如安史之亂中皇帝向三鎮反兵妥協而換來了唐朝百年的國祚,歷史為鑑,這並不可恥,為大家而犧牲自我,這是大義之舉,可是崇禎終究沒有如此的選擇。

為什麼崇禎皇帝不願意封李自成為王,來幫自己平定叛亂?

這可能就冥冥中印證了那句話“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大明的鐵血豪情因此被後世傳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