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岳之争--郝永欣

北岳之争

中国名山首推五岳。古人称高大的山为“岳”,五岳为中国五个方位最具特色的大山,泰山雄、衡山秀、华山险,恒山奇,嵩山奥。自古以来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它们以象征中华民族的高大形象而名闻天下。

北岳之争--郝永欣

北岳之争--郝永欣

五岳中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一直别无它议,唯北岳恒山,直到今天还有学者在争论不休。起因是历史上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今河北曲阳县的北岳庙遥祀北岳,所祀之山为今保定阜平、唐县、涞源三县交界处的大茂山。明代中后期,出现北岳在河北曲阳还是山西浑源的争论,但是当时仍将祭祀北岳定在河北曲阳。直到清顺治十七年(1660)七月,才将祭祀北岳改为山西浑源境内的恒山。从此之后,有关北岳恒山之争更不绝于耳。

北岳之争--郝永欣

明末清初的杰出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顾炎武,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因闻言清王朝将北岳恒山变更祭祀地点,专赴山西和河北实地考察,并写出了考证北岳位置的文章《北岳辨》,反对将北岳恒山改祀在浑源恒山。然而他却忽视了清王朝关于北岳改祀的动机。这次改祀的主要原因是清王朝都城北京的位置问题,并非是对历史和地理知识的无知。曲阳在北京之南,而浑源在北京之北。如果北岳祭祀在曲阳,那么北京就处于北岳之北,也就是处于中华的五岳之外,如果北岳改祀浑源,北京就处于北岳之南,五岳之中的位置。清代以移祀北岳结束了明代的争论,其实也是时势使然。

北岳之争--郝永欣

尽管历代王朝多在曲阳县祀北岳,实则早在《周礼·职方》中就有记载:“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书中明确指出:北岳就是恒山,而且是并州的山镇,并州只有一个恒山,就在浑源县。并且几乎所有地理著作都是以浑源恒山为北岳。北魏郦道元的地理名著《水经注》就明确指出玄岳恒山在崞山县(今浑源)故城南,而称曲阳北岳庙为“恒山下庙”。明代官方所修地方总志《大明·一统志》亦载:“恒山在浑源州南二十里,即北岳。” 在波兰古都克拉科夫国家博物馆藏着一幅1605 年(明万历三十三年)刻印的中国地图《备至皇明一统形势分野出处全图》,该图明确注明:“浑源西南有山北岳,再往南有山五台。”

北岳之争--郝永欣

在五岳形成的过程中,无论是舜帝巡狩北岳、周成王巡狩北岳、秦始皇过恒山、汉武帝登封恒山,所指的都是山,而不是说庙,那时也没有岳庙。到了公元前61年,汉宣帝定五岳祭祀常礼,在历史上第一次规定朝廷派使者持节祀岳,并且把祭祀恒岳的地点定在河北省曲阳县,而不是浑源县,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浑源恒山为汉之北疆,屡受匈奴侵扰,时有陷没,很不安定,且交通不便;二是大茂山本就是恒山山脉的东南端山,是恒山的支脉,于曲阳祭北岳也说得过去;三是曲阳不但很少有匈奴侵扰,而且交通方便,使者易于抵达。晚清地理学家魏源在《释道山北条阳列二》 中,对恒山的脉势作了概述,他给出了浑源与曲阳,同祀恒山,不过是一在支麓,一在主山,并未舍恒别祀的结论。

北岳之争--郝永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