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大地梨園裡的牡丹花 河北梆子張派藝術創立人張惠雲

燕趙大地梨園裡的牡丹花 河北梆子張派藝術創立人張惠雲

1

河北梆子的特點是高亢激昂、悲壯有力兼具迂迴婉轉,善於表現大悲大喜的劇情和人物特點,是河北、山東、北京、天津一帶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戲劇形式。

提到河北梆子,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張惠雲老師有力而又美麗的“金牌調、銀牌宣”唱腔!可以說張惠雲是河北梆子青衣泰斗級人物,稱她為河北梆子皇太后不足為過。如今年近八旬的張惠雲老師仍然堅守在戲曲傳承的戰線上,傳播和傳承河北梆子藝術。

最讓人感動的是,張惠雲老師在河北電視臺絕對有戲節目現場說:“只要大家喜歡河北梆子,愛唱河北梆子,找我,我願意教大家,分文不取,全部義務教大家!”聽了這些,現場觀眾感動的流出了眼淚。這才是一位藝術大師的風格和風範,她為河北梆子文化樹立了一道傳承的藝術標杆!

燕趙大地梨園裡的牡丹花 河北梆子張派藝術創立人張惠雲

2

張惠雲老師的藝術特點

河北梆子是一個非常講究唱功、聲樂藝術比較傳統的劇種,特別是旦角行當體現的最明顯。旦角演員不僅僅要會唱戲,還必須要懂得運用一些聲樂藝術,塑造人物,修飾聲音,表現人物。張惠雲老師在演唱河北梆子的時候,不僅僅字音清晰,行腔圓熟,風格獨特,同時對高、中、低三個音區的發聲技巧,掌握的非常精妙!張惠雲老師表演藝術特色是大嗓用腔,也就是大口梆子腔,這當然是與張惠雲老師的好嗓子分不開的。這也是一般演員學不來的。張惠雲老師的好嗓子可以說空前絕後,高音亮而不噪,低音穩而不沉,音質極佳。也正是因為張惠雲老師沒有嗓子上的限制,才能完全放得開運用自己的好嗓子的特點來塑造人物、設計唱腔,因此才有了《洪湖赤衛隊》那跳躍八度的高難唱腔,才有了《陳三兩》那催人淚下的大拖腔,才有了那鶴唳九霄的“金牌調來銀牌宣”……

她在《夜宿花亭》中,從第一個字第一個音唱起,銜接自然,操作自如。特別善於表現人物激情的時候縱聲一放,用寬厚結實的嗓音表現人物此時的心情!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張惠雲老師對京劇、評劇、豫劇乃至聲樂都有很精深的研究,吸取了兄弟姐妹的藝術精髓!

燕趙大地梨園裡的牡丹花 河北梆子張派藝術創立人張惠雲

1

張派藝術精華

這裡只提一下張惠雲老師對鼻音的運用。張派的鼻音運用真是出神入化,除了按照每個鼻音字的發音部位控制發聲以外,還將一些本來不是鼻音的字也用鼻音處理,突出高腔亮、脆、甜潤,低腔穩、柔、純厚的特色,極具藝術感染力。張惠雲老師的唱腔很難學,第一嗓子不行,沒有好嗓子就很難唱出張派的味道來,一聽就不像,我想每個張派戲迷都深有體會;第二張派唱腔突出大嗓行腔,行腔特色、咬字發聲技巧和人物塑造方法都是和唱腔結合起來的,如果我們體會不到大嗓行腔的諸多迷人之處,自然對唱腔的內涵就體會不深甚至體會不到了,因此張惠雲老師的戲就更加難學,那些優美動聽的唱段對戲迷來說只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張惠雲老師發展的大嗓行腔特色被很多中青年演員學習和繼承下來了,因此現在河北派的很多唱段大都慷慨激昂、蕩氣迴腸。

“既要保持河北梆子的原汁原味,又要優美動聽。”這是她不斷對唱腔改革的目標。張惠雲只念過兩年小學,更不識譜,卻有著很好的感受力。散場之後、開演之前、休息時刻,她的腦子從沒閒過,一直在琢磨著老百姓的喜好,一腔一調、一板一眼,反覆試驗,怎樣才能唱得更好聽,怎樣才能更悅耳,加上什麼動作才能更符合人物性格,才更美。一有想法,就與設計者和琴師趙二寶磋商、修改,直到滿意為止。

讓人感動的還有很多瞬間:張惠雲老師很接地氣,經常去尋常百姓中間唱戲,教戲,和百姓們打成一片,從來沒有架子,也不特殊,和藹可親!

張惠雲老師在生活裡很低調,雖然榮譽無數,雖然頭銜很多,雖然已是藝術流派創立人,她讓然保持著和藹可親,耐心細緻的特點!

燕趙大地梨園裡的牡丹花 河北梆子張派藝術創立人張惠雲

1

藝術修煉瞬間

張惠雲的 演唱無可挑剔,就是最愛挑剔、最不易動情的戲曲行家和梆子鑑賞者,也不能挑她演唱的一點毛病,可以說是完美的。聽完她的唱,看完她的表演,最挑剔的業內行家都會不自由地為她鼓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