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喊老师“妈妈”,老师可以做这样的妈妈吗?

学生喊老师“妈妈”,老师可以做这样的妈妈吗?

这天,我在学校里遇到陆丽老师。她拉着我的手说:“老师,周二下午我继续到你这儿来,我儿子又有新的情况发生了。”

陆老师是一位优秀的小学青年教师,还没有结婚,她口中的“儿子”指的是她班上的一位叫易宁的特殊学生。两年前,易宁刚上一年级时,听力没有问题,能听懂别人在说什么,就是不愿意和他人交流,目光也不与他人对视。上课时,他能安静地听,所学的知识大都能掌握;下课时,他从不与同学一起玩;在宿舍,他总是机械地做完该做的事,在老师的注视下安静地就寝。他性格孤僻,容易受到惊吓,遇到问题常常躲进厕所。

陆老师请我做她这个个案的督导。两年来,她基本上每两周来一次,和我讨论易宁的情况。我建议她先去了解易宁的家庭背景和成长情况,对他要多关注,多宽容,并且要有耐心,不要过度热情,以免吓到他。

陆老师通过家访,了解了易宁的家庭情况及成长过程。易宁3岁的时候,他妈妈扔下父子两人远赴国外打工,从此再没有在他的生活中出现过。他爸爸因忙于工作,无暇照顾他的生活,所以,他从幼儿园开始就上了寄宿制学校。周末的时候,其他孩子都会被家长接回家,但他爸爸因为出差,常常不能接他回家。有时,他爸爸出差回来,会突然出现在学校,带他出去吃个饭,买个玩具做礼物,给他带来惊喜,但更多的周末,他是在失望中度过的,只能一个人在寝室里与小熊维尼为伴。小熊维尼是他爸爸送给他的玩具,每天晚上他都要抱着它睡觉。

我告诉陆老师,易宁出现的问题行为与他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童年时期是一个孩子形成依恋行为的关键期,但在这个时期,他的父母分开了,年幼的他被送到寄宿制学校。他爸爸何时出现是他不能预期的。虽然他爸爸的突然出现能给他带来惊喜,但更多的时候,他感受的是孤独。

依恋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心理能否健康发展,取决于他的心理结构中是否有一个安全基地。对儿童来说,这个安全基地更多地是由妈妈来打造的。如果妈妈是个“足够好”的妈妈,妈妈所打造的安全基地就会内化为孩子心中的安全基地,孩子长大后就有内在的安全感;如果没有“足够好”的妈妈,那么孩子就会表现出某些特征,他们更关注自己的智力活动,不太有情感反应。易宁的行为表现正是后者,没有“足够好”的妈妈,爸爸的出现又不能预期,因此他内心充满了不安全感,唯有小熊维尼才是陪伴他的忠实伙伴。

我建议陆老师对易宁的辅导从建立关系开始,好的关系是一切辅导的基础,但也不要操之过急,要用易宁愿意接受的方式慢慢接近他。陆老师做得很好,她没有刻意地表达关心,而是在经过易宁身边的时候,不经意地拍拍他的肩膀表现关怀。陆老师说:“一开始的时候,她能感觉到易宁会出现躲避性的颤抖,慢慢地,他愿意接受我的肢体接触。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只要是我值班,我总会在离开前和易宁说‘晚安’,并轻轻地在他额头上亲一下。学校组织春游的时候,我特意牵起他的小手,和他一起参加各种游戏。”

这两年,我们不断地跟进对易宁的心理辅导,每次陆老师到我这里来,总会高兴地告诉我新的进展:

易宁愿意看我了,愿意让我抱抱他了……

易宁开始和我说话了,居然在课堂上笑出声来了……

易宁开始愿意和小朋友做手拉手的游戏了……

确实,每个人都觉得易宁变得开朗起来了。但就在两个月前,陆老师惊喜地告诉我,那天就寝的时候,她一如既往地和易宁道“晚安”,就在她亲吻易宁的时候,易宁突然搂住了她的脖子,轻轻地说:“你做我妈妈好吗?”当时她心头一热,心想一年多的付出终于换来了易宁的真心,便不假思索地说:“好啊,我就是你的妈妈。”

当陆老师和我说到这里的时候,我提醒她,小心易宁对她产生移情现象。所谓移情,泛指诸如患者对医生、学生对老师等所产生的一种潜意识的爱与憎的情绪体验。通常,教育情境中的正向移情,即学生对老师产生好感或依赖感,对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有利的。

例如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说“老师像妈妈一样地爱我”。但是如果这种情感转移的程度过强、转移量过多的话,可能会产生潜在的问题。

从陆老师的叙述中,我感觉到,易宁已经对她产生了强烈的移情现象。我提醒陆老师:“移情现象在关系建立之初是有利的,但是一定要注意程度。像现在,易宁对你产生了过于强烈的移情,他把你当成了妈妈而不是老师,这样的关系对你和他都是不利的。”

“那我该怎么办呢?”

“易宁对你产生了移情,这是你努力的结果,这对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有帮助的。但是,当你发现易宁对你移情过度的时候,你要有策略地、果断地和及早地让他认识到这一点。所谓‘有策略’,就是不能伤害易宁的自尊心。我建议你可以这样对易宁说‘陆老师不仅爱你,也爱所有的小朋友’,让易宁意识到,他是不能独占你的爱的。所谓‘果断’,就是你要明确地告诉易宁:‘陆老师是你的老师,不是你的妈妈。’同时,你不能再说‘我儿子’了,也要纠正易宁在公开场合叫你‘妈妈’,以免引起易宁进一步的期望与误解。所谓‘及早’,就是现在发现还来得及,因为作为老师,与学生分离是必然的。师生关系越健康、明晰,日后分离越方便、安全。若是你和易宁的关系始终纠缠不清,那么,日后的分离对易宁可能会是一次打击或者伤害。”

陆老师点点头,表示要努力处理好与易宁的关系。

[聆听手记]

老师究竟可不可以成为学生的妈妈?在师生关系中,学生把老师当成妈妈是一种移情现象。师生移情现象的产生,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新生初来乍到、举目无亲,因老师待人诚恳、善解人意,于是很容易神化老师的形象和作用,将老师看作温暖和智慧的化身,对其产生特殊的好感。

二是有的老师不但具有渊博的学识,而且姿容秀美,学生往往对其易产生既崇拜又朦胧的异性间的好感,最后干脆过渡到一种明显的爱欲指向,即师生恋。

易宁对陆老师的移情属于前者。移情通常发生在教师对学生做了或说了些什么,从而触动了学生心中未得到解决的问题之时,常发生于辅导关系建立的开始阶段,并且随着辅导的深入变得越来越强烈。移情对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有帮助的,有利于提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促进学生改进问题行为。如果这种情感可以促进学生心理成长的话,就没有什么特别的问题,但如果这种情感转移的程度过强、转移量过多的话,就可能有问题了。所以,教师若意识到学生移情过度的话,要有策略地(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果断地(让学生知道教师明确、坚决的态度)、及早地(要早期发现,早期采取明确态度)进行处理,并将这种关系引向正常的师生辅导关系上来。如果任其发展,不但会干扰正常的师生关系,还会带来麻烦。

(摘自源创图书《做内心强大的教师——教师常见心理困惑解析》,杨敏毅、王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

学生喊老师“妈妈”,老师可以做这样的妈妈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