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考并非始于唐朝

武考制指为国家选取军事人才的考试制度。取士制度隋朝以前是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此后是考试为主、举荐为辅。

武考并非始于唐朝

汉代取士以“察举制”为核心,兼用其他方式。察举的科目中就有兵法科,就是察举勇猛知兵之人,选拔任用。《汉书·成帝纪》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这一年发生日蚀,成帝恐天下有变,下诏令「北边二十二郡举勇猛知兵法者各一人」。其后,汉朝频开此科,已具备了后来武举制的基本轮廓。但到东汉末年,选士大权落在豪门大族手中,他们抑贤举亲,许多纨绔子弟当了武官连马都不会骑,弓都拉不开。因此,魏晋南北朝有眼光的君臣都加强考试,罢黜门第;魏文帝黄初二年,“令郡国贡举,皆试用”。一个“试”字标志取士制度向考试化倾向。

武考并非始于唐朝

隋朝统一后,走向正规的考试取士制度。隋文帝杨坚开皇十八年,诏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书·髙帝纪》)。隋炀帝杨广大业二年“置进士等科”, 这便是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不久,武科举也列入科举制度中,大业三年诏云:“才堪将略则拔之以御侮,膂力骁壮则任之以爪牙。一艺可取,亦宜采录。”

武考并非始于唐朝

隋朝虽然希望通过科举制选拔封建国家所需要的统治人才,但此时的科举制无论是在考试目的确定、考试内容的选择,考试规程、方式方法的完善等方面皆不完善。

武考并非始于唐朝

《新唐书·选举志》武则天设置武举“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则是完备了武考考试的内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