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王攘夷”的思想,遠比你想象的要早得多

看了五帝本紀,才明白“尊王攘夷”不是春秋時候才開始的,五帝的時候已經有了,軒轅黃帝就是通過“尊王攘夷”最後被推舉為天子的,中國文字記載的歷史也是從“尊王攘夷”開始的。黃帝的“尊王攘夷”和春秋時代的“尊王攘夷”不同之處在於,黃帝不是通過主動施加武力脅迫諸侯承認自己的“霸主”地位的,而是在“尊王攘夷”的戰爭中,戰勝炎帝、蚩尤這兩大諸侯勢力後,經眾諸侯一致推舉,從而取代神農氏後人成為新的天子。這裡面廣施德政起了很大的作用,天子、諸侯寡德而黃帝施德,自然人心所向。黃帝做了天子後的第一件事情是戡亂,統一各諸侯,看來“天下一統”的思想也是中華民族有史以來的傳統。黃帝給我印象:尊王攘夷,德威並舉,天下一統,勞心勞力。黃帝去世後,是他二兒子的兒子顓頊繼位,顓頊之後是黃帝大兒子的孫子帝嚳繼位,帝嚳之後是他的大兒子帝摯繼位,帝摯在位期間政治衰弱,後被二兒子帝堯取代,這幾個時代天子繼承沒有“嫡長子為嗣”的規定,也沒有說必須禪讓給德才兼備的人,但有基本共同點是:天子之位基本是在黃帝嫡系子孫內傳承。

“尊王攘夷”的思想,遠比你想象的要早得多

帝堯開創了天子之位非嫡系子孫傳承的先河,堯傳舜時,舜是民間盲人的兒子,舜以孝聞名而得到大家的推薦,從而引起堯的注意。堯帝洞悉人性,有自己的主見但又不剛愎自用,以品德優先來考量繼承人,甚至大義滅親,曾有人舉薦他的兒子都被他否決了。堯對繼承人的考察是非常謹慎和全面的,品格只是第一關。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舜來觀察舜的品德,在得到肯定後,就謹慎地讓舜從事五常教化的工作,隨後讓舜廣泛參與各方面的管理事務,接著又讓舜在四方之門迎接來朝的諸侯君臣(也就相當於把舜正式介紹給各大諸侯,讓舜與他們相互熟悉),最後又把舜派到山林川澤,以考驗舜的危機處置能力、智力、毅力、勇氣和吃苦耐勞的能力,最終各方面都得到肯定才把帝位傳給舜,讓舜代行天子事務,自己告老還鄉。堯帝唯賢能者是用的思想,也許是吸收了他父親把帝位傳給他哥哥帝摯的失敗教訓,所以他提醒大臣們,不要把目光都放在貴族後人的身上,要多挖掘隱藏在民間的賢能之人。帝堯在自己還健在的時候就開始安排後事繼位的事情,足見繼位之事在他心目的分量,這樣做可以是避免發生像自己哥哥繼位那樣的情況,因為有足夠的時間來考察和輔助繼承人,讓繼承人有更多的鍛鍊。舜代行天子之事後,堯隨即告老還鄉,一方面是對舜的信任,有讓舜放手大幹的意思,同時也是一種完全的考察。堯帝對帝位的釋然,充分說明他也不貪戀權力,在他心目中國家臣民為大,為後世帝王樹立了一個光輝的典型,我想這也是他能位列五帝的一個原因吧。帝堯這種唯賢能是用、民間取才、充分謹慎的考察繼承人、國家人民為大、對權力的釋然都非常值得我們借鑑。

“尊王攘夷”的思想,遠比你想象的要早得多

舜繼位後因才施用,規範各種禮制和規則制度,國內一片繁榮之象。舜的後人都不堪勝任帝位,而禹因治水功勞卓著,所以舜提前舉薦禹為繼承人,禹德才出眾,眾望所歸。

從皇帝到大禹,這幾個帝王在仁、禮、德、能方面都非常出眾,堪稱表率。正是由於他們的賢能和獎罰分明的制度,才能使下面的大臣人盡其才,各施其職,恪盡職守。帝不徇私、愛民而勵精圖治,所以能在群臣中樹立威信,帝威則群臣服,群臣服則人心齊,人心齊則國家興。

“尊王攘夷”的思想,遠比你想象的要早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