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章逐句详解《老子》之“反也者”章(第四十一章)

【校订版全文】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逐章逐句详解《老子》之“反也者”章(第四十一章)

【详解】

【反也者,道之动也】

老子在上一章引用了12句“正言若反”的古语来阐述相反之事物或一个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之间的彼此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运动。“反”是老子辩证法的核心。我们周围的事物都处在永不痛惜的运动发展和转化之中。

“道”是永恒的,但“道”也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所以老子在“道经”开篇第一章就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就警示我们,不要执着于形名,要善于发现事物的本质和多面性。诚如王弼所言:“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你看到、听到、摸到的都是具体的事物,而不是“道”了。因为“道”“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反”即“返”,是由彼及此。那么如果“彼”是反方向,“此”就是正方向。反正反正,有反就得有正,如何判定“此”是正呢?这就是要分清本末,即谁是根本谁是表象的问题。老子说“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不以其无私欤?故能成其私”,这些就是“道”之“反”,即“道”之运动。

比如“明道如昧”,“明”是本质,“昧”是表现形式,因为有了“昧”的表现,更加凸显而不是削弱了“明道”之“明”。如何实现由“昧”到“明”之“反”,那就看悟道者的修为了。

【弱也者,道之用也】

“守弱”是老子方法论的核心。之所以把守弱谦下当作“道”的功用,是因为有“反也者,道之动也”作支撑,知道“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的道理。

在强弱双方形成对比的时候,老子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弱势的一方。诸如“曲”、“枉”、“洼”、“敝”、“少”、“雌”、“柔”、“弱”、“贱”、“损”、“啬”、“慈”、“俭”、“后”、“下”、“孤”、“寡”、“不毂”等等。选取弱势立场,持守雌、辱、黑等等,它的目的不是为最终逞强,而是在于自然和不争胜,因为不争,故能成其强,这就是“道”之“反”的运动形式。

老子说“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与其说下是一种手段,毋宁说是一种自觉或魄力。让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强加干涉,这就是最大的“守弱”。

老子说的“反”,是返回根本,有复归之意。不管事物如何发展,“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最后还是要落脚到“反”上,“各复归于其根”,“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复归于无极”等等,都是返回到根本,返回到自然。所以这就是老子的方法论蕴含的价值取向。他选取了弱势立场,是因为弱势一方,更符合“道”的运动规律,更接近“根”、“朴”等自然状态。也就是说,这是在既定条件下所要采取的惟一路线。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说:“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万物之始”的“无名”就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万物之母”的“有名”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是隐藏在事物背后的规律,也就是“道”;“有”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道”是“无”,万物是“有”,所以“道”和万物的关系,是“无中生有”。但由于“道”是“生而弗有”,而“反也者,道之动也”,所以又“反”回“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