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丨“滴滴打人”事件频发 暴露滴滴审核短板

聚焦信息技术领域 为产业发声

趣读丨“滴滴打人”事件频发 暴露滴滴审核短板

导读

近日,一则“失联两天,一名空姐深夜滴滴打车遇害”的消息引发关注。据了解,遇害空姐今年21岁,身高1米74,是家中的“独生女”。5月6日,在郑州航空港区搭乘了一辆汽车赶往市内后遇害。郑州市办案民警对媒体表示,作案人员是一名滴滴司机,身上携有凶器,凶手仍在潜逃中,警方正在抓捕。

在过去的六年时间里,滴滴虽然一直在采取各种措施保证乘客安全,但还是接连曝出多起安全责任事件。而这也是滴滴一个月来发生的第三起安全责任事件。滴滴频发恶性事件,是否暴露了滴滴内部审核出现问题?面对问题又该如何应对呢?

“滴滴打人”暴力事件频发

趣读丨“滴滴打人”事件频发 暴露滴滴审核短板

上周一周内,滴滴被曝两起司机暴力事件。4月29日凌晨,疯蜜创始人张桓长文称,他在北京遭遇了“滴滴打人”,起因是在28日晚间,他等了20多分钟滴滴快车还没到,并且司机拒绝取消订单,最后还被司机打的左眼软组织塌陷。

另外一件事发生在广东肇庆端州区文明北路。5月5日晚,由于滴滴司机未按约定时间到达接驾地点,乘客抱怨称要给司机差评,双方因此发生争执。滴滴司机要求乘客删除差评,但遭到拒绝。随后,司机从车上拿出刀,威胁乘客删除差评。

趣读丨“滴滴打人”事件频发 暴露滴滴审核短板

滴滴方面针对这两件事,第一时间积极协助警方进行调查。滴滴方面表示此前没有收到乘客的有关投诉,得知情况后积极与乘客取得联系,并致歉安抚。根据注册信息,该车主无犯罪记录。目前,滴滴已经按平台规则对司机进行了封禁。

然而,就在距离这一次向公众道歉8天后,一名年轻空姐遇害的新闻让大众把目光再次聚焦到滴滴平台上。

5月10日晚间,滴滴公司再次对外公布,发表了悬赏额高达100万元人民币的悬赏令,并向全社会公开征集线索,寻找该名具有嫌疑的顺风车司机,同时公布了该名具有嫌疑的身份证号、电话和照片。

打人司机是如何通过审核的?

案发后,滴滴相关人士确认,经公司核实,该司机为顺风车司机,注册信息都是真实的。根据滴滴APP中的招募信息显示,滴滴注册司机实行实名制,需提供身份证、驾驶证和行驶证,在司机要求中,还有明确提示需无暴力犯罪、吸毒记录,无酒驾、毒驾等严重违反交通法规事故的前科。

据媒体报道,滴滴客服表示,资料填写无误的话,审核期限为3-5天,通过之后即可在线接单,无需线下培训。

趣读丨“滴滴打人”事件频发 暴露滴滴审核短板

趣读丨“滴滴打人”事件频发 暴露滴滴审核短板

“很明显,滴滴对于司机资质的监管上存在明显漏洞和不足。”某业内人士表示,除了上述一些漏洞外,还存在为违规网约车派单和外地牌照外地车辆仍能在当地注册运营等问题,要想保护用户的切身利益平台方应加大对司机的审核力度。

滴滴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对于本次事件,作为平台方的滴滴是否需要承担责任以及承担多少责任呢?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解释:

趣读丨“滴滴打人”事件频发 暴露滴滴审核短板

一、滴滴平台的信息服务不仅包括撮合司机和乘客的供需信息,而且也要承担信息审核的义务。如果平台没有对接入的司机、车辆和乘客进行实名验证,或者验证的结果是错误的,那么,一旦出现问题,平台就应承担补充责任。在这起事件中,滴滴平台对司机的相关信息验证都是真实的,从这个角度讲,平台没有责任。

二、顺风车司机与滴滴之间并非是雇佣关系,没有劳动合同,因此不承担职务行为的责任,也不承担雇佣关系责任。

趣读丨“滴滴打人”事件频发 暴露滴滴审核短板

三、顺风车司机向滴滴缴纳的费用是信息费。滴滴需要履行责任,既包括审核司机和车辆,也包括要购买保险,保障乘客和司机的信息安全等等。但这并不意味着,信息费就成为改变平台信息服务性质东西。

“平台越大,责任也就越大。”朱巍认为,滴滴不仅要承担法律责任,更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

黄河连线系太原九州连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旗下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