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口子用流傳百年的方法制作草蓆 一年賺幾千元


“現在好多人訂購席子,根本忙不過來……”連日來,桂林的氣溫節節攀升,風扇、空調成了市民們消暑的必備品,涼蓆也開始陸續取代墊被。在桂林臨桂區六塘鎮小江村,68歲的張尤景夫婦正忙著為客人做草蓆,而這種傳統手工草蓆在這個村已經流傳上百年。

在小江村,草蓆製作技藝通過村民口手相傳,流傳至今,草蓆最風光的時候就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村民除了種田,還可以靠著做草蓆賺工分,村裡有幾百戶人,大部分家庭都會做。

而整個鎮上做草蓆的就他們一個村,除了鎮上的人買,附近幾個鄉鎮的村民也會慕名而來,村民曾一度以會織草蓆為榮。但是這些年隨著市場經濟的衝擊,草蓆也慢慢被邊緣化,大多數村民都選擇做生意、搞種植或者外出務工。

“現在村裡只有幾戶人在做草蓆了。”張尤景感嘆,從經濟效益來說,確實沒人願意做了。一床蓆子的製作過程複雜,首先他們採用的都是自己種植的草,從頭年就開始要種草,種了第二年才能收割。

辛苦的程序換來的卻是並不算高的經濟效益:1.8米寬的席子需要6個人工,也就是說一個人做需要6天才能完成。草蓆售價一般為六七十元,除掉成本就是辛苦錢了。即使這樣,還有人嫌價格貴。

“我們的東西確實比一般的草蓆貴,但耐用……”張尤景坦言,他們的草蓆首先是睡著舒服,人睡在上面既涼快,又不像竹蓆那麼冷,不容易感冒,而且吸汗。其次很耐用,但耐用既是產品的優勢也是銷售的“硬傷”,他們製作的一床草蓆至少可以睡十年,保存好可以睡二三十年。

時下正是“熱銷”之際,但一年下來,兩口子也只能賺幾千元。他們擔心,現在自己快七十歲了,村裡的年輕人又不想學做草蓆手藝,這門技藝不知是否還能繼續傳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