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名将——“山地之王”高仙芝

公元622年,伊斯兰先知默罕默德在麦地那建都,正式建立阿拉伯,之后百余年间,阿拉伯人打着圣战的口号四处扩张,他们向西进入了伊比利亚半岛,就是今天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甚至还一度攻入法国境内;向南统一了整个阿拉伯半岛,并且占领了非洲北部全部的沿地中海地区;向北进入了高加索和咸海周边地区,向东则占领了两河流域、波斯,波斯也就是伊朗,还有中亚细亚,也就是阿富汗和一大堆叫斯坦的国家,像土库曼斯坦、哈沙克斯坦等等,甚至一度进入中国新疆的喀什地区。

华夏名将——“山地之王”高仙芝

而当时,正是中国唐朝的唐玄宗李隆基在位之时,那时的大唐正逢开元盛世,国力蒸蒸日上,整个西域地区都在安西都护府的控制之下,阿拉伯人的向东扩张必然会引发两个庞大帝国之间的冲突。而在公元751年,这样一场大战真的就爆发了,这就是被纳入到世界百战经典之中的怛罗斯之战。

怛罗斯之战中唐军的领军将领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主人公——高仙芝。高仙芝是高句丽人,虽然韩国人一再强调高句丽是韩国人建立的国家,但事实上高句丽是以扶余人为主的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高仙芝年青的时候就随父亲来到了唐朝,他本人是个大帅哥,史书上说他姿容俊美,善于骑射,骁勇果敢。20岁的时候,他就被封为将军。

华夏名将——“山地之王”高仙芝

当时正是吐蕃人与大唐在西域争霸的时候,有一次,吐蕃人诱降了一个处于军事要地的一个叫小勃律的国家,小勃律是吐蕃通往安西四镇的交通要道,在今天克什米尔的西北部,我们知道克什米尔处在今天印度和巴基斯坦交界的地方,离我们中原地区非常远,所以,对于唐军来说,要想攻打小勃律,就必须在高原上进行长途奔袭,这对那个时期的军事家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因此,唐朝连续出兵三次都失败了。后来,唐玄宗下诏让高仙芝率一万精兵攻打小勃律。高仙芝就带领着士兵翻过了帕米尔高原,帕米尔高原的海拔在4000米到8000米之间,在这样的一个海拔上行军真的是极其艰难。到了目的地之后,高仙芝先是快速渡河,出其不意地攻下了一个叫连云堡的地方,然后艰难渡过冰川,进入小勃律,他让部将斩断了吐蕃通往小勃律的唯一的藤桥,然后将情况告知了小勃律的国王,得知吐蕃的援军无法到来,小勃律王和众大臣不得不选择出降。由此,高仙芝平定了小勃律的叛乱。这一战之后,高仙芝威名大震,周边的小国纷纷投靠了大唐。

天宝九年,高仙芝再度奉命率军出击,去攻打亲附吐蕃的车师国,这一次的远征距离比上一次的小勃律之战还远,但是高仙芝不负众望,俘虏了车师国的国王。正是这两次的远征为高仙芝赢得了“山地之王”的美誉。

华夏名将——“山地之王”高仙芝

下面,我们重点来讲怛罗斯之战。高仙芝虽然善于用兵,却贪婪成性,他依靠着自己的兵威总是向西域国家勒索财物。有一次,高仙芝攻打一个叫石国的西域国家,石国国王请求投降,高仙芝在答应接受投降后反悔,在石国境内烧杀抢掠,并将石国的国王押送回了长安斩首示众。石国的太子则向大食求救,大食就是阿拉伯帝国。

这里我们说一下,历史上我们对阿拉伯人的称谓分为白衣大食、黑衣大食还有绿衣大食。白衣大食是前一个阿拉伯王朝倭马亚王朝的别称,黑衣大食是后一个阿拉伯王朝阿拔斯王朝的别称,绿衣大食则是穆斯林在北非建立的法蒂玛王朝的别称,中国人主要是根据其衣着和旗帜上颜色的区别来命名的。大食在接到石国太子的求救之后,觉得是向东扩张的好时机,因此就开始做战争的准备,其实大食早就对大唐的土地垂涎三尺了,他们的哈里发,也就是国王,曾经对部下说,谁能征服东方,就把东方的土地分给谁。

高仙芝在知道情况后,决定先发制人,他率领唐军奔袭700余里,在怛罗斯这个地方与大食军相遇,怛罗斯在今天的哈沙克斯坦境内,离我们的本土已经非常远了,唐军在战争场地的选择上已经处在了不利的位置上。另外唐军大约只有两万人,外加葛逻禄部一万人的盟军,而大食军则是由很多盟国组成的军队,大约有二十万人。

华夏名将——“山地之王”高仙芝

但是,唐军有自身的优势,那就是武器装备。当时唐军的主力兵种是陌刀队,陌刀是唐代开始在军队中普及使用的一种长柄双刃大刀,重约10公斤,柄长4尺,刀长3尺,使用者需要有极好的臂力和腰力。陌刀主要用于对付骑兵,一刀下去连人带马一劈两半。史书记载,陌刀队如墙而进,挡者俱碎。

华夏名将——“山地之王”高仙芝

因此,陌刀队是唐军克制游牧民族骑兵的法宝。另外,唐军的弓弩技术十分发达,射程最远可达300步,战场上唐军几乎人人都携带弓弩,非常容易形成火力压制。而且,唐军当时配备了轻便、灵活和坚固的明光铠,这使得唐军在机动力上和防御力上都有了极大的提升。

华夏名将——“山地之王”高仙芝

在战争爆发之后的前几天里,高仙芝率领的唐军占尽优势,阿拉伯人可能从来也没见过一支装备如此精良,作战如此骁勇的部队,但当胜利的天平逐渐向唐军倾斜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唐军的盟友葛逻禄部叛变,致使唐军腹背受敌,高仙芝在部将李嗣业的保护下才逃出重围,而唐军几乎全军覆没,李嗣业是唐军赫赫有名的陌刀将,他在后来唐军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阿拉伯人由于见到了唐军惊人的战斗力,最终也没有东进。

华夏名将——“山地之王”高仙芝

这次战争还带来了一次技术上的传播,唐军被俘的将士把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到了阿拉伯。这里不得不夸赞一下阿拉伯人,他们非常的热爱学习,尊重知识,他们从印度人那里学到了数学和天文学,直到今天,印度人发明的数字还被叫做是阿拉伯数字。他们从波斯人那里学到了政治学,从希腊人那里学到了哲学、医学、文学等等。阿拉伯人还专门组织科考队去古希腊遗址进行科考,找回了很多古希腊典籍,后来正是由于这些典籍通过商业的途径传回了欧洲,才促使欧洲出现了文艺复兴。所以,欧洲人在刚开始十字军东征的时候,认为穆斯林是一群野蛮人,到了中东之后发现,自己才是野蛮人。

我们把话题再转回到高仙芝的身上,我们来聊一聊一代将星最终是如何陨落的。大家知道,唐玄宗后期,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安禄山一路南下攻克了洛阳,李隆基则派封常清率兵平叛。封常清也是一代名将,他与高仙芝并称为“帝国双璧”,他曾经在高仙芝帐下任职,后来出任过安西节度使,他也率兵出征过克什米尔地区,平定了一个叫大勃律的国家。所以,他和高仙芝的关系十分亲近。

华夏名将——“山地之王”高仙芝

但是他赶到中原战场上的时候,中原的战局已经无法逆转了。因为大唐承平日久,国家内部的汉人军队几乎没有什么战斗力,因此,封常清到了前线也是连战连败。这个时候,唐玄宗李隆基就派高仙芝率兵去增援封常清,封常清向高仙芝建议退守潼关,放弃陕州的土地。因为陕州无险可守,正面根本打不过安禄山,另外潼关是关中的门户,但防守薄弱,一旦被安禄山占领,那么长安也就守不住了。

高仙芝接受了封常清的建议,二人率军退守潼关,将安禄山挡在了潼关之外。事实上这个时候安禄山的处境并不好,因为各地的勤王军开始不断地骚扰安禄山的后方,像郭子仪、李光弼这些后来大放异彩的名将都在侵扰安禄山的后方,所以只要潼关守得住,安禄山很可能就不战自溃了。

华夏名将——“山地之王”高仙芝

安禄山

但是,不怕没好事儿,就怕没好人,最坚固的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的。高仙芝的队伍中有一个监军,是一名宦官,叫边令诚,他和高仙芝有点私人矛盾,于是就向朝廷告黑状,说高仙芝擅自撤退,放弃了几百里的土地,并且克扣将士们的军饷等等。其实,边令诚曾经帮助过高仙芝,我们前面讲的小勃律之战中,高仙芝曾经将自己的战功越级上报,引得他的直属领导很不高兴,因此就一再打压高仙芝,而那个时候边令诚就在高仙芝的军中,边令诚对高仙芝被打压一事十分不满,于是就向唐玄宗汇报了实情,因此,高仙芝得到了公正的待遇,并且最终成为了安西节度使。

华夏名将——“山地之王”高仙芝

李隆基

所以一开始边令诚和高仙芝之间的关系应该不错。那么,史书上记载边令诚向高仙芝索要贿赂不成,因此陷害高仙芝,这个说法就很可疑。因为二人有多年的在战场上共事的经历,边令诚不太可能在如此紧急的关头去索要贿赂。因此,真实的原因很可能是高仙芝与边令诚之间出现了意见上的不合,最终撕破了脸皮。

无论真实原因如何,唐玄宗最终下旨处死高仙芝和封常清。于是边令诚就带着护卫先杀了封常清,然后去杀高仙芝。高仙芝面对这样的情形非常激动,他说擅自撤退,我的确该死,但我怎么会在如此紧急的关头贪污军饷呢,手下的士兵们也都为高仙芝喊冤。但是,边令诚仍然处死了高仙芝,一代名将最终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

华夏名将——“山地之王”高仙芝

当然,李隆基也为自己的判断付出了代价,封常清和高仙芝死后,另一位大唐名将哥舒翰去镇守潼关,最终由于李隆基的直接干预,不得不主动出战,败给了安禄山,从而引发了唐玄宗出逃四川,杨贵妃死于马嵬等一连串的事情,唐王朝也因此走向了没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