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为什么必须死?

DK160151136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本文描写的是“水浒传”第113回中的一个片段,乍看上去,好像与岳飞之死无关,但是,仔细看看、认真思考,就知道岳飞为什么必须得死了!

在临别之时,费保的一番话彻底的改变了混江龙李俊的人生轨迹。

话说当下费保对李俊道:“小弟虽是个愚卤匹夫,曾闻聪明人道:‘世事有成必有败,为人有兴必有衰。’哥哥在梁山泊,勋业到今,已经数十余载,更兼百战百胜。去破辽国时,不曾损折了一个兄弟。今番收方腊,眼见挫动锐气,天数不久。为何小弟不愿为官?为因世情不好。有了太平之后,一个个必然来侵害你性命。自古道:‘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此言极妙!今我四人,既已结义了,哥哥三人,何不趁此气数未尽之时,寻个安身达命之处,对付些钱财,打了一只大船,聚集几十人水手,江海内寻找个安静处匿身,以终天年,岂不美哉!”李俊听罢,倒地便拜,说道:“仁兄,重蒙教导,指引愚迷,十分全美。只是方腊未曾剿得,宋公明恩义难抛,行此一步未得。今日便随贤弟去了,全不见平生相聚的义气。若是众位肯姑待李俊,容待收伏方腊之后,李俊引两个兄弟,径来相投,万望带挈。是必贤弟们先准备下这条门路。若负今日之言,天实厌之,非为男子也!”那四个道:“我等准备下船只,专望哥哥到来,切不可负约!”李俊、费保结义饮酒都约定了,誓不负盟。

这一段描写,实在是精彩!道出了人生真谛。那混江龙李俊本是草莽出身,没多少头脑,也不会去考虑将来的事情,但他并不是一个愚蠢的人,梁山泊接受招安之后,所走过的这一段经历,他也应该是深有感触的。如今被新认识的兄弟费保这么一点拨,茅塞顿开,立刻翻身而拜,下决心要沿着正确的方向去完成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但与此同时,李俊又是一个人格完美、忠义双全的好汉,在梁山英雄及宋江等大业未成的情况下,就私自离开,这样的事情他是做不出来的。于是,就干脆来个实话实说,愿意在跟随宋江打完方腊之后,再与费保们共谋大业。这时候的李俊,确实已经锤炼成为一位大智大仁、有情有义、有勇有谋的混江龙了。

值得一提的是,水浒传中李俊的人生结局是: 流亡海外,当了另外一个国家的国王,费保们也跟着当了大官,过上了好日子。

很可惜,在岳飞的人生道路上,没有出现过像费保这样有智慧的哲人,又没机会看到“水浒传”这样的名著(水浒传的故事发生在北宋,岳飞出生之前,但施耐庵却是在明朝才写的水浒传)。于是,岳飞就只能冤死了。


临时客

以“精忠报国”为己任的岳飞,历来是百姓崇仰的对象,那么他的死,到底冤不冤?在民间看来,那肯定是很冤,甚至是千古奇冤。也难怪,岳飞对朝廷忠心,对百姓仁慈,对士兵宽厚,本人也是廉明节俭、一心报国。他率领的队伍不仅军纪严明,而且战斗力超强,如果岳飞不死,南宋极有可能会收复故土、痛饮黄龙。然而,就是这么一位“高大全”神一般存在的人物,竟然被杀了。不冤,才怪?



然而决定岳飞该不该杀的毕竟不是百姓,而是高高在上的宋高宗。有种说法从南宋到今天仍在流传,说是岳飞的死,纯属秦桧等人诬陷,高宗属于被蒙蔽。如果你坚信这种说法,说明你对历史的理解还非常幼稚。记住,决定岳飞最终命运的是宋高宗,不是秦桧。如果高宗内心里信任岳飞,即使做不到百分百放心,也绝不会轻易将他处死。而他之所以杀死岳飞,那肯定是觉得他有该死的充足理由,大体说来无非三点:


1.岳飞不讲政治


宋高宗的一生,内心处有两条禁忌话题容不得外人触碰,一是迎回二帝,二是择立储君。迎回徽钦二帝虽然是宋高宗一直在高调宣讲的政治口号,但内心里则根本不这样想,让二帝烂在北边才是他最希望见到的结果。这种心理,虽然跟高宗当王爷时受父亲哥哥冷遇有关,其实更深层的则关系到二帝迎回来后自己该往哪儿摆的难题。高宗的心理,其实很多大臣都明白,即使连韩世忠、张俊这帮武将心里面也透亮,虽然口号该喊还得喊,但千万不能较真,更不能付诸实际行动。



但偏偏岳飞在这件事上犯了“大混”。他不仅在公开场合高调喊“赢回二帝”,在军中也以此激励士兵,就是在私下里与高宗会谈时也这么讲,如果发现皇帝有片刻的思想迟疑或动摇,甚至还跟皇帝急眼。而且他不仅喊口号,而且还真的付诸于行动,这可真是要了命!高宗眼见岳飞如此不上“道”,内心处的不满日益加深,“秋后算账”是早晚的事。


再说第二条禁忌话题。金兵第一次南渡时,高宗因为惊吓过度,竟然丧失了生育功能,唯一的孩子赵旉最后还夭折。为延续帝位,高宗虽然收养宋太祖的两位七世孙赵伯琮(即后来的宋孝宗)、赵伯玖为养子,但内心处还抱有恢复生育功能,生一个亲生子的幻想,所以迟迟不肯明立储君。这种“难言之隐”纯属帝王家事,皇帝不会讲,大臣不敢问,这是一种必要的默契,可偏偏又被岳飞打破。



绍兴八年(1138年),岳飞回朝述职,办理完公事后,竟然又管起皇帝家的“私事”,公开上书要求高宗立储!这一下又犯了两大政治禁忌:暴露皇帝不能生育的隐私,以及武将干政,尤其是第二条最是要命。高宗见到奏折,严厉斥责岳飞,此时的君臣关系算是彻底闹僵,岳飞在高宗心中被彻底判了死刑。


2.岳飞违制抗命


不管与金人议和的决定是否合理,那毕竟是高宗皇帝亲自拍的板、定的调,做臣子的想得通最好,想不通也得奉命。可岳飞偏偏很任性,先是对皇帝的决策指手画脚、冷嘲热讽,“和议”完成后又公开反对,反对无效后,又以辞职作威胁,向高宗表达不满,真是有点“混不吝”。



早在被杀前5年(1137年),岳飞就因为和张俊有矛盾,立马上了一道乞罢军职的札子,不等高宗批示便“撂挑子”走人,害得高宗派人连劝6天才把这位“爷”请回来。两年后,岳飞对于“和议”不仅冷嘲热讽,还再次上札子要求辞职,这一次直接遭遇高宗无视。1140年,岳飞回朝后,因为对朝廷不满,再次请求解职,被高宗以“未有息戈之期”为由拒绝。连续四年时间,一而再,再而三的违制抗命,即使脾气再好的皇帝,也难免动杀心。


3.岳飞功高震主


宋朝有制约武将的“家法”,武将政治地位低,不能干政,即使行军作战也必须遵照皇帝授予的“阵图”,不能自作主张,战事结束后立即要交出兵权,培植自己的势力那是想都不要想事情。我们看“中兴四将”的其他三将,韩世忠、刘光世、张俊便做得很好,打仗时坚决服从指挥,战事结束后马上交出兵权,在朝时坚决不碰政治,让高宗内心处一百个放心,外人想诬陷都不成。


但岳飞偏偏不是如此。岳飞作为武将,无论在军事上,还是在政治上,一向以高调示人,显得很“另类”。不仅如此,他还长期把持兵权,以至于他统领的兵被称为“岳家军”,虽然很齐心协力,很能征善战,但对朝廷来说,却越强越危险。高宗内心处有杀掉岳飞的一千条理由,但最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岳飞手握兵权、功高震主,对帝国来讲就是“隐患”,如果岳飞不识趣,“自废武功”,解决他是早晚的事儿。



就这样,岳飞虽然是个大英雄,但是他不讲政治、违制抗命、功高震主,有这三条要命的“罪状”却不自警醒,掉脑袋是早晚的事儿。从这三点分析,从高宗的角度来看,岳飞的死,还真不冤。放任何人在高宗的位子上,都很难找出比这更合适的选项。毕竟,皇帝们内心处喜欢的还是听话的人,古今皆然。


文史砖家

  岳飞为何必须死?我们可以从金国、南宋、岳飞三个方面来分析。

  先说金国。岳飞被召回京城不久,便被部下王俊举报谋逆,被大理寺拘押受审。

  岳飞会被拘押,深沉原因是因为金国与南宋已经初步达成和议。据说,金国在签署和议时提出了一个附带要求,即将岳飞罢黜或杀死。

  在当时,中兴四大名将中,只有岳飞还在带兵,还在抗金前线。其他几人都已经尊奉宋高宗命令,交出兵权,离开军队,在朝廷担任职务。

  因此,罢黜或杀死岳飞,能够保证金国的利益。因此,这个附加协定,极有可能是真的。

  再说南宋。宋高宗此时已经登基十五六年。与一些读者印象不同,宋高宗的皇位很不稳定。且不说建炎年间一听闻金兵入侵,宋高宗便仓皇逃窜到福建一带避难,便是在南宋内部,也是狼烟四起,各地农民起义,军阀割据势力风气。

  为了保住赵宋江山,宋高宗一度下令允许各地官员征召兵马,任命官员,使得从北宋太宗年间便成为虚职的节度使再度成为强大的藩镇势力。

  最典型的,就是各种家军、私兵兴起。诸如岳家军、韩家军等等。

  宋高宗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聚起一批支持自己的文官武将,逐步荡平南宋内部,方才勉强坐稳江山。

  尤其是发生在建炎三年的苗刘之变,让宋高宗对于武将有着天然的恐惧与不信任。因此,一旦时机允许,宋高宗就要夺取武将权柄,将其收归朝廷。

  宋高宗对于麾下武将是先礼后兵。他先后给韩世忠、岳飞等提升官职,将他们调到朝廷。像岳飞就被部下称之为“相公”,便是因为岳飞担任枢密使,职同宰相。

  像韩世忠,主动交出兵权,加上他在苗刘之变中有过救驾之功,于是宋高宗下令秦桧不得加害韩世忠。

  至于岳飞,则屡屡冒犯宋高宗,宋高宗忍无可忍,最终默许秦桧设局杀死岳飞。

  最后说说岳飞。

  岳飞精忠爱国不假,是超一流军事家不假,不过,岳飞的政治觉悟很低,或者说,岳飞是一个纯粹的武将,不屑于朝堂派系之间的蝇营狗苟。

  但是,岳飞晚年,在其他大将纷纷交出兵权解甲归田的情况下,岳飞已然成了一个代号,成了主战派的领袖。岳飞不死,主战派势力就会存在,并且严重威胁到主和派。

  我们这里用主和派称呼秦桧等人,而不是用投降派。

  事实上,在朝廷中支持主和的,绝不仅仅是秦桧等臭名昭著的所谓奸臣,还包括了一大批同样忠贞爱国的官员。这些官员绝大多数都是文官,尤其是出身于江南一带文官。

  文武官员对于战争从来都有着不同的立场,不同的看法。

  加上岳飞曾经干预册立皇太子一事,又“把持”兵权不肯撒手,在进军、撤军时屡次无视朝廷命令,使得朝廷许多官员对岳飞不满。

  因此种种,岳飞之死,绝不简单是“奸臣”秦桧对岳飞的迫害,骨子里其实是南宋绍兴年间的战和之争,背后又牵连武将集团和文官集团的利益纠葛。

  当然,最为关键的,是岳飞触犯了宋高宗的利益。俗话说,神龙下巴下有逆鳞,人触之必死。宋高宗的逆鳞就是皇权。岳飞的存在已经危及到宋高宗,即便岳飞本无心,宋高宗也必定要将其杀死。


叶之秋

其实,在最辉煌的大好形势下,岳飞已经走投无路了。

岳飞率领的是国家军队,虽然称为岳家军,是粮饷是皇帝是朝廷发的,一度岳飞掌控着南宋十分之七八的军队。虽然士兵们听从岳将军指挥,但这饷银不是你岳飞发的啊,他们忠于的是皇帝,这就排除了岳飞能带兵造反的可能性,没有退路了。

经过多年战争,赵构也不想打了,他当然其实也怕金国人,在逃亡的路上受到了惊吓(不能生育,皇位传给了太祖后裔),况且,南宋刚初立,赵构几乎把国库掏干净了来供养岳飞的军队,耗不下去,赵构和秦桧决意对金议和,斩杀岳飞可以算是南宋向金纳的投名状。

虽然害死岳飞的操作者是秦桧,但秦桧只是一只皇帝的手套而已,岳飞这么能打仗,赵构自然极为警觉,哪怕自己吃草也要供养岳飞的军队,绝不敢让岳飞自筹粮草。赵构已经决心偏安一隅做个皇帝,他也不愿岳飞越打越北,也很怕岳飞上奏所言之决心“迎二圣还朝”,到时候自己这个皇位还算什么了?岳飞可能情商比较低(老喜欢问赵构打算立哪个太祖的后裔为储君),反正赵构越到最后越不喜欢岳飞。

如果岳飞硬要向前呢,那就是抗旨了,宋代儒家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忠君爱国是为人臣子第一要务,如果抗旨就是乱臣贼子,那将士们也不会再跟着你。再加上朝廷随时会断你的粮草,大军得不到给养,其他宋军不来支援,很快就要兵败身死、

归根结底,在1140年,全国形势已经到了南北分治、人心思安的局面,宋金两边谁也吃不掉谁,南宋年年耗费国库大半收入来维持战争,民穷财尽,而“岁币”只需财政的一点比例而已,还能换来两边的正常贸易,赵构代表的朝廷其实已经取得了大致的共识:这仗不能打了。

岳飞这个悲剧英雄,最终倒在了风波亭里。


云中史记

个人和僵化政治的对抗,是岳飞必须死的根本原因。岳飞必须要死,有很多内容可以说,一来,反驳一些观点;二来,再说我的观点。

岳飞政治不成熟:迎回二圣,不足以死

有很多人觉得,岳飞要直捣黄龙,迎回二圣,没有将赵构这个皇帝放在眼里。其实这个观点不成立。因为“迎回二圣”的说法就是赵构自己说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岳飞会没有这点敏感性?所以岳飞上表之中说的也是“迎天眷还朝”。换句话说,即使岳飞能够把二圣迎回来,没有兵权、人事任免权,老皇帝爹和老皇帝哥哥根本对赵构构成不了影响。早在宣和七年,金兵入侵,宋徽宗就出逃,把皇位让给了赵恒,也就是后来的宋钦宗。后来,因为高俅和童贯勤王,士大夫南逃,宋徽宗在镇江形成第二个朝廷,并且还颁布圣旨,结果并没有多少人鸟他,因为没有权力,只有名头是没有用的。 这说明什么?迎回二圣不是政治禁忌,岳飞这么说根本不是招来杀生之祸的原因。

岳飞的作用:岳飞是否真的战无不胜?

这个这里不作反驳,只是提出质疑。我们熟知的岳家军大破金兀术,取得了“郾城大捷”,也称朱仙镇大捷,这个现在还存疑。因为这段历史是岳珂《鄂王行实编年》及《宋史 · 岳飞传》记载的,而这个岳珂是岳飞的孙子。在正史中没有这个记载,当然正史也有可能被秦桧父子改了。所以这个有疑点。 这里牵扯到岳飞的作用是否真的不可代替?还有的是,岳飞的军队以步兵为主,是否真的可以直捣黄龙,与金朝的骑兵一战?

宋朝国力不允许

在北宋神宗年间,宋朝的国力确实十分强大,但是经过战争等原因,到了南宋这个时候,宋朝的国力已经大不如以前。神宗年间朝廷的收入约为6000万贯,而到了这各时候只有1000万贯,岳飞的军费开支压得南宋这个朝廷喘不过气。 宋朝开国,吸取了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把财政、军事、行政权等全部分开,这又不允许岳飞像清代的曾国藩这些人一样自筹军费。一旦自己筹军费,容易尾大不掉。所以赵构勒紧裤腰带,为岳飞筹军费,财政难以为继,那么要么罢免他,要么杀了他。

军事力量:岳飞有着七分之五的兵力

南宋当时很多有名的将领,如“中兴四将”的其余三人:刘光世撂挑子不干;韩世忠揣着明白装糊涂;张俊后来参与陷害岳飞。岳飞一家统领如此多的军队,即使赵构相信他,但是秦桧拿了赵匡胤做例子,赵构马上就吓到了。毕竟,岳飞自己不做皇帝,万一手下的弟兄来个黄袍加身呢?(这个是赵构的猜想,不是我的猜想)

性格原因:两次和皇帝闹矛盾

第一次是赵构承诺把刘光世卸任后的兵权给岳飞,但是后来赵构反悔了,岳飞回庐山给他妈守墓去了。皇帝几次三番请他,他都没有答应,最后还是岳飞的老部下来请,说了一句带有威胁意味的话以后才出山。 第二次就是岳飞妄议“立太子”,立太子这个事儿适合文官说,不宜武官讲,其中的利害缘由还有有的,尤其是岳飞这样手握兵权的人。

主因:宋朝僵化的“国是之争”


大家都知道宋朝的“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我们另外熟知的一个人司马光极力反对变法。王安石倒台以后,司马光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全部废除“新法”,其中有一些卓有成效的措施全部废除。这是因为宋朝的政治已经演变为士大夫的党政,有你没我,有我没你,就是全盘否定。这也是宋朝大词人苏轼不受两边待见的原因,他也是“国是之争”的牺牲品。 岳飞则是夹在了“主和VS主战”之间,国家的大政方针决定“和”,那么岳飞必死,因为杀了其他人也不管用,岳飞一死,其他人就安担了。(主战不一定好,主和也不一定坏,清朝的李鸿章就是主和的牺牲品,而主战的翁同龢则是“文人误国”了。) 那个时候,对于南宋来讲,主和是上上之策,后来的朱熹、赵翼等人都对南宋主和这件事发表了支持的言论。


历史答人

这个问题曾国藩给出过答案,那就是有人问曾国藩为何不把湘军称为曾家军。曾国藩就列举了岳飞的这个例子。其认为如果自己同戚继光一样,那么自然可以叫曾家军,但是如果像岳飞一样拿着朝廷的军队,侍奉的还是充满猜忌的主,那么势必不能这样叫了,岳飞就是如此。

岳飞的岳家军早就引起了宋高宗赵构的猜忌,这种猜忌来自于岳家军的战绩,连金兵都可以战胜的岳家军,那赵构还能允许其叫岳家军吗?自然是要保证这支部队在自己的掌控之下,而岳飞却不了解这一点,导致了岳家军过于的听从于岳飞,而不听从朝廷的命令,这是岳飞被皇帝排挤的主要原因。

再有就是岳家军在当时是少有的以骑兵为主的部队,可以说岳家军是宋军之中的精锐,花费的军费也是十分多的。但是岳飞却没能好好使用这支部队,按照赵构的想法,这支部队就是用来防卫金兵,伺机夺回失地的,但是岳飞却一直要迎回二帝,这可就让赵构犯了难。第一赵构不敢把岳家军给解散,第二赵构害怕岳家军真的带二帝回来。

一旦岳家军迎回了二帝,那么简单来说赵构的位置就不保了,于情于理赵构都要还权于徽宗。而如果赵构不愿意,那么岳家军就是二帝最好的军队,用来发动夺权的军队。这是赵构所不愿意看到的,而着根源在岳飞一个人。所以对于赵构而言,两全的方法便是处死岳飞,保留岳家军。


小司马迁论史

那谁不想做皇帝,多么爽的一件事。不弄死你岳飞,我皇位不保了。

还有一点岳飞根本没把高宗放在眼里,这点跟岳飞的性格有关。高宗下了12道金牌,岳哥才回去,高宗当然很生气了,你小岳岳还拿不拿我当朕啊?本来让你回来只是不想让你救二圣的,没想到你竟然这么不听话。弄死得了,我还能继续做皇帝,吃的好,玩的好。虽然我与你岳飞无愁,但为了高宗的利益,你就牺牲一下自己吧!
在加上金国的谣言,以及宋朝当时是重文轻武,加上秦桧的言语。高宗本来就想弄死岳飞,这下更吃了定心丸了!所以就委屈岳飞了,还要嫁祸一下秦桧。哈哈皇位稳了!


老弓观天下

浏览了一下其他网友们的回答,觉得有几个认识的误区需要澄清。

1、有网友说:(岳飞的官是赵构给的,但是岳飞的兵很大程度上是自己招募的,因此,这只军队敢称“岳家军”。兵权不在中央,必然遭到猜忌!)

@我认为, 岳家军只是民间的说法,南宋时起义军蜂拥而起,有很多都投靠了岳飞(岳飞虽然级别不是最高的,但在民间威望很高,否则就不会直到今天知名度还这么高了)。然后那些归顺岳飞的农民军队就自称为岳家军,这个称呼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的认可。而且岳飞武功高强,在金兵中也颇有名声,岳家军的称呼常常出现在两军对垒自报家门时,可以起到震慑敌军的作用。   所以岳家军只是口头的称呼,并不是一个编制。在正式的场合是不会出现的。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〇二中记载:

“今日之兵,分隶张俊者则曰:张家军;分隶岳飞者则曰:岳家军;分隶杨沂中者则曰:杨家军;分隶韩世忠者则曰:韩家军。”

请注意,《会编》在这里用了“分隶”二字,意思很清楚了,张、韩、岳的兵都是朝廷分给他们统帅的。



2、 (相对于收复故土这件事,他们(南宋官民)更关心的是偏隅南方,对于北伐,如果北伐胜利,对他们没有什么好处,而且政权的主导权反而可能会再次回到北方地主阶层手中;而如果北伐失败,金国可能直接南下灭了他们的老窝。这在他们看来,是一场冒极大风险而可能获得不到收益的战争。)

@这里我强调的是, 用“他们”二字把是所有南宋官民都囊括进去是极不厚道的,因为苟安江南是赵构和秦桧个人的事。广大士大夫阶层至少有一半要求收复中原故土,因为必竟有他们的祖坟在那里。江南老百姓也不是北伐的反对力量,一个杭州老百姓发明,并流行于整个江浙一带的“油炸桧”已经说明一切。



3、 有网友说:(岳飞的死并不是偶然,他战功赫赫,他手握大军,他不顾皇威,这样的人在历史上并不少,其中汉朝的韩信便是活生生的例子,他们有很多共同之处,细想之下,他们的死因可见一斑。)

@要我说此言差矣! 所谓功高震主之说是十分荒谬的,岳飞下狱前己多次辞官,宋廷仅保留两镇节度使、充万寿观司的虚职,对高宗没有任何威胁。高宗还有必要杀掉一个为保他们老赵家鞠躬尽瘁呕心沥血并且手无兵权已经过气了的大臣吗?这么做情商和智商是否有问题? 岳飞是为你老赵家卖命打江山,明明是领导者无情无义,非要歪辩成功高震主。最可气的是,后世无良文人,非要给统治者的低级错误找借口,可惜的是借口找到了,但国也亡了。因此 不要以小人之心去揣测历史人物的胸襟。历朝历代,明君也好,昏君也罢,那个不想稳固自已的政权,差别就是昏君会听小人言,没有雄才大略。所以英雄下场凄惨,厚黑纯粹是误国误民之术,绝不能做为官场之技,如果形成官场之术,国破山河碎,历史会重新上演。为传承民族英雄,要从大节上评价为好。

4、有网友 说说:(岳飞是“政治白痴”,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耿直的性格促使他从来不考虑皇帝心思,与同朝大臣关系也不好,本来耿直的性格是好事,但是伴君如伴虎啊,这些都是官场生存的关键,可以不屑,但是不能不顾。)

@说这话只能说这个人孤陋寡闻或对这段历史了解的不深入所形成的认识上的误区。首先,岳飞是情商非常高的人,我用一件事就能说明岳飞并不是只顾埋头做事死眉卡眼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人。就迎回二圣的问题来说,是高宗首倡群臣附和,这关岳飞个人什么事? 赵构提倡迎回二圣,是因为把钦宗掌握在自己手里比放在金国当人质省心多了,至少不会被金国所利用,金国人也懂这一点,所以直到最后也没把钦宗放回去。 而岳飞因为怕高宗心有顾忌并没有说迎回二圣,而是“迎回天眷”,可见岳飞并不是政治上的白痴。


如果真的肯翻一翻史料,真的愿意把目光从岳飞这个焦点人物身上移开,去认真了解一下其他同时代抗金名将和大臣的生平的话,就很容易发现岳飞的情商和政治水平是当时大臣中最高的,非常善于协调各方面关系,包容性远比今人凭传统印象想象的高,与同僚的关系也是所有大臣中最好的。 他不仅不是政治白痴,相反他政治眼光远大,政治嗅觉也极为灵敏;善于协调各方面关系;独立领军后更是温和、恭谨而且谦逊低调到了几乎有些自我压抑的程度,所谓的“循循如书生”“时人至今号为贤将”。和岳飞个人关系最好的 韩世忠,一开始因为岳飞三十二岁就达到了自己四十岁的成就,一度很不爽岳飞,岳飞每次给他写的问候信都统统不回复,直到岳飞平杨幺后主动送了他一艘车船才哄好。不过送车船之前他跟岳飞的关系,也已经算老韩的人际圈中不错的了,因为他和刘光世的互相看不顺眼已经到了要领兵开片、然后劳动皇帝和百官亲自出面劝架、劝和了还要宰相带群臣拜贺的地步。而和他是双重儿女亲家的张俊,与他芥蒂深到在绍兴十一年陷害他谋反的时候可以连眼都不眨一眨。


5、有网友说:(岳飞过多干涉皇帝私事,说他曾上疏建议宋高宗立太子。高宗没有生育能力,仅有两个养子,这就尴尬了,于是在皇帝心里埋下了杀心。古往今来,有军权将军都尽量避免皇储事件,但是岳飞的直接干预,直接导致了君臣间隙。)

@这话纯粹是扯淡!高宗早就失去生育能力,立养子做皇储是早晚的事,何尴尬之有啊? 建言立储是国策,而且是朝野的共识。赵构立储的问题,在当时已经不是单纯的天子家事了,而是和宋金和战形势和他自己的统治合法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赵构本人的合法性本来没什么大问题,但就是因为绝后又迟迟不立皇嗣,所以金人后来才想出了要立“丙午元子”也就是宋钦宗之子以离散南宋和中原遗民人心、动摇赵构统治合法性的招数。而如果赵构当时能赶紧正皇储之位的话,这个麻烦本来是可以避免的,这才是为什么南宋初一帮名臣都着急跟赵构建议立太子的原因。 所以立储一直是大事而不是什么了不得的禁忌。北宋时期还有两位参与立储的武将李璋和燕达,不但没什么事儿还荣宠而终。所以“武将参与立储甚至大臣参与立储就是找死”这个想法本身就是错的。 而岳飞在绍兴八年建议赵构立太子之前,恰好刚得到了来自敌后的谍报,说金人打算扶立钦宗之子在中原成立伪政权以替代刘豫。恰恰是出于公心,岳飞才向高宗建议正皇储之位,这也是宋金在南宋皇统地位争夺斗争中的关键背景之一。

岳飞的死因在排除所有的意淫后再重温历史就会发现, 当时宋金已经开始进行第二次和议,由于兔死狗烹,一心苟安江南一禺的高宗在秦桧的怂恿下开始收回各大将的兵权。如果金人的威胁彻底解除了收回兵权无可厚非,但是由于秦桧给高宗灌了迷魂汤,鬼使神差的在金国威胁尚在时便自毁长城,完全忘记了金人狡黠无信的一面! 而秦桧表面上看是替高宗打算,实际上他另有图谋。因为他做为金国的内应,身负破坏南宋国防体系的任务,干掉南宋大将,为金国灭宋扫除一切障碍才是他最主要的目的。秦桧杀岳配合了金国的战略规划! 这个判断是有充分的历史依据的, 《金国南迁录》记载:……孙大鼎又疏曰:“古今殊时,事势亦异,……天会八年冬,诸大臣会于黑龙江之柳林,陈王悟室忧宋氏之再兴,其臣如张浚、赵鼎则志在复仇,韩世忠、吴玠则习知兵事。既不可以威服,复构怨之已深,势难先屈,欲诱以从,阴纵秦桧以归,一如忠献王之所料。及诛废其喜事贪功之将相,始定南疆北界之区画,然后方成和议……”。 从中可以看到,秦桧破坏南宋国防力量的背后有金人的影子。 《宋史·秦桧传》〈兀术遗桧书〉记载:“‘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桧亦以飞不死,终梗和议,己必及祸,故力谋杀之”。(秦桧做为金国内应,执行金国主子“杀岳换和平”的指令,陷害岳飞,假传圣旨谋杀岳飞,这是岳飞之死的真正原因。)

与其说岳飞必须死,不如说在秦桧看来所有抗金大将都必须死才是更准确的!只是历史并没有给秦桧这个汉奸卖国贼这个机会。在其陷害岳飞之前,秦桧曾经陷害过韩世忠,一心要置其于死地!如果不是岳飞及时传递消息,如果不是韩世忠曾经勤王救驾,这个抗金大将早就在岳飞之前就变成秦桧的刀下之鬼了!

南宋学者欧阳守道在纪念岳飞的文集中写道:“岳忠武王之死,孰杀之?金人不能杀王于战,能杀王于狱。盖自遣秦桧来相,而金人之令行于江南矣!其所欲杀,岂独一岳王?桧方次第扫除以报,而艺祖在天,丕降罪疾,殛之,然后三、四忠贤幸免,中国再有生气。王不幸,最先死,死且孥,哀哉”! (殛之”一句意思是:秦桧正准备逐个害死南宋的忠贤之士,之后再给金人一个交待,但是宋太祖的英灵在天上,知道秦桧的罪行,于是降下罪疾,处死了秦桧。)


萌萌妈妈E

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岳父死就死在他的不识大势上。

秦桧曾随同徽钦二帝被俘于金朝,后来他叛变,忠于金朝,金朝的人见他可信,就放他回宋,当内奸,后来金与岳飞屡战屡败,被命令使臣告诉秦会除掉岳飞,这是一个原因,再有高宗与其狼狈为奸,都主和平解决,政治分歧有差异,故杀掉岳飞。


再有岳飞提出“直捣黄龙,迎两圣回朝”的目标,从而犯了宋高宗的大忌讳。因为高宗的父亲与哥哥(两圣)回来的话,宋高宗该何去何从。


由此可见,岳父触犯了当权者的利益成为政治的牺牲品。“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也许,这就是封建王朝的悲哀吧。


神仙也疯狂

岳飞为什么必须死?从当时宋金双方的状势上看,宋金双方已经到了战略相持阶段。即宋金谁也没有实力消灭对方。金朝一方主和派己经占了上风,大家都希望通过战争手段迫使南宋赵构妥协求和,从而得到更多的利益。其中金兀珠是这一派最坚定支持者,在临终前曾留下遗言,若宋方面坚持打仗,则可扶持天水郡公,即赵恒在开封建国与宋分庭抗礼,并以此威胁南宋赵构。

而南宋方面,宋高宗赵构即位是就颠沛流离,经历苗刘兵变,淮泗兵变,不仅自己唯一儿子被吓死,自已也被吓得失去生育能力,最惨的时候被金军追得逃到海上。好不容易安定下来,赵构只想做一个太平天子,不想再经历以前颠沛流离的日子。所以对手握重兵的中兴四将,即岳飞,张俊,刘光世,韩世忠心怀忌惮。但为了抗衡金兵南下不得不倚靠他们。

而秦桧据说从金国逃亡回来的金国奸细,是金国利益代言人。其所言所行是金国幕后指示,对赵构进行威逼利诱。赵构对秦桧十分防犯,据史料记裁,赵构害怕秦桧随时加害自己,身上随时都藏着一把刀。直到秦桧病死。

随着局势变化,宋金两国上下都达成了议和的意向。宋高宗开始处理中兴四将。四将中的张俊最先察觉危机,马上向秦桧投诚,后来变成迫害岳飞的帮凶;刘光世年事已高,自动解除兵权,将手中的淮西兵权交给了朝庭;而韩世忠跑到宋高宗面前,哭诉着表示对朝庭,宋高宗的忠心,从此与妻子梁红玉闲居家中,潜心诗词,不再过问军政大事。

而岳飞是唯一一位被以“莫须有”罪名处死的将军。岳飞字鹏举,谥武穆,后改谥忠武。汉族,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城东30里的菜园镇程岗村)人。岳飞20岁投军抗金,精忠报国,屡立奇功,“岳家军”名震四方,令金军闻风丧胆。岳飞以“迎二圣”为名号召众反金力量北伐金国,这点令高宗很不高兴。在立储问题上彻底激怒高宗。在南宋数次抗金战役中,南宋王朝实力逐渐强大,宋高宗皇位日益稳固。宋高宗心里已经明白即使没有岳飞,大宋也可以抗衡北方的金国,所以心里下定决心除掉岳飞。

岳飞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令后人惋惜和同情,他精忠报国,直捣黄龙的精神直到今天仍为人们所敬仰。而秦桧,张俊等人至今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受万世唾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