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七十年代的“軍營三大怪”嗎

七十年代在中國當代史上是一個火紅的年代。筆者正是那個年代參軍的,軍營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在那個戰爭氛圍濃厚、物資又相對匱乏的年代,兵多軍費少,錢少樂趣多,這“軍營三大怪”就是大兵們無聊時總結出來的,也是當兵的在老百姓眼中一些怪異之處。這些“鏡頭”是現在年輕人難以見到和無法理解的,卻是那個年代軍營的生活縮影和時代印記。

第一怪:解放帽洗了吹成球曬

可能許多人沒有注意,1970年代是我軍自1927年8月1日建軍以來唯一戴解放帽貫穿始終的一個年代。要說我軍統一戴解放帽,可以追溯到解放戰爭時期,這也是“解放帽”名稱的由來,據說最早的解放帽是由東北野戰軍的軍工廠生產的。建國後全軍統一著50式軍服,官兵都啟用大簷帽;1955年實行軍銜制,換裝55式軍服,軍官戴大簷帽,士兵戴船形帽;三年後又換裝去蘇化的58式軍服,再啟解放帽;到1965年取消軍銜制,全軍著65式軍服,全部取消大簷帽、無簷水兵帽,全軍官兵一律戴解放帽(1974年女軍人戴無簷軟帽,海軍幹部戴大簷帽、海軍士兵恢復國際性的無簷水兵帽);到1985年換裝85式軍服,官兵又恢復戴大簷帽(女戰士仍戴無簷軟帽),解放帽歷經近40年,在我軍制式服裝中退出歷史舞臺。

還記得七十年代的“軍營三大怪”嗎

細說起解放帽來,有不少故事。全軍官兵1950年換裝大簷帽後不久,部隊就普遍反映戴大簷帽行軍作戰中穿雨衣戴鋼盔很不方便,而且成本比解放帽也高三倍。1951年2月軍委決定:陸軍幹部、戰士的大簷帽改為輕便、實用的解放帽,大簷帽留作觀禮用,海空軍仍戴大簷帽。55式軍服是全盤蘇聯化,船形帽是被吐槽最多的,被戲稱為“牛逼帽”,士兵們都不願意戴;軍官戴的大簷帽在西藏平叛作戰中太過顯眼,成為康巴叛匪神槍手專打的目標。因此,58式軍服士兵(海軍士兵除外)和陸軍軍官又重新啟用解放帽,但仍保留了陸軍軍官的55式大簷帽在觀禮場合穿戴。65式軍服有極左的色彩,大簷帽、無簷水兵帽被當成西方資本主義的東西而拋棄,海軍官兵也戴了9年解放帽。要說解放帽最輝煌的時期是在在“文革”前期,那時社會上的年輕人都為能有一頂正宗的軍用解放帽而自豪,那神氣勁不亞於現在戴一頂美國職業棒球聯賽的“MLB”或“快樂狐狸”棒球帽。

言歸正傳,我們那時候軍營宿舍前面都有一長溜晾曬衣物的木樁和鐵絲,一到週日,鐵絲上到處掛滿洗後吹成皮球狀的軍帽,為什麼要把帽子吹成球狀?很簡單,就是為了幹得快。因為新兵只發一頂單帽,老兵帽子雖多可也捨不得都戴,新帽子要留著復員回家再戴或者送人,基本也是盡著一頂帽子戴。這就出現了矛盾,當兵的或訓練或施工出汗多,帽子很容易髒,部隊平時要求著裝整齊,這洗帽子就只能在週日洗,可週日想要外出又必須戴軍帽(那時可沒有上街著便服一說)。於是,不知從何時起有人腦洞小開,洗完帽子就鼓足腮幫子往裡面吹氣,脹得大大圓圓的帽子讓陽光一曬乾得非常快,這種帽子速幹法在軍營中就一代一代傳下來,較好地解決了軍人外出與清潔衛生的矛盾,可謂土法上馬,兩不耽誤。

第二怪:被子不分裡和外

軍用被子和一般老百姓的被子最大的不同,就是不分被裡與被面,裡外都是一樣的綠軍布(當時結婚隨禮的最佳物品就是綢緞被面)。那時軍營裡衛生條件差,我們連隊一週只能洗一次大澡堂,小夥子們活動量大油灰多,被子自然也髒得快,尤其是被子蓋頭臉的一面逐漸會變得黑亮。被子髒得快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部隊那時經常搞野營拉練,揹著揹包到處跑,走累了不管是哪就把揹包扔地上當凳子坐。

還記得七十年代的“軍營三大怪”嗎

可這洗被子對兵哥哥來講可是一項大工程,一是誰在家也沒幹過,確實也不會拆洗縫納的針線活,二是男人生性懶散,能不幹就不幹,能不洗就不洗,這髒被子一般都是等到地方搞擁軍活動讓大嬸大娘們幫忙拆洗。可這擁軍活動不是三天兩頭都有的,為了延長被子的衛生“壽命”,懶人自有懶辦法,反正這被子不分裡外頭腳,索性蓋髒了裡面再換外面,蓋髒的這頭再換那頭,這樣一床被子裡外頭腳的可調換四次,哪一面也不至於顯得太髒,聰明吧?

有懶人就有勤快人,愛乾淨的人會將兩條毛巾連起來縫在被頭,一來毛巾髒了拆下來洗簡單些,不必拆洗被子,二來可分出被子的頭腳,不致於把臭腳丫子味傳帶到口鼻,講究啊。

第三怪:褲子肥得像麻袋

在那個買布憑布票的年代,老百姓自己做褲子一般不會做得肥肥大大的。可部隊官兵不像現在還有作訓服、常服、禮服之分,是一套軍服不管幹啥全天候地穿,由於軍褲布料的彈性差,為了戰士們做摸爬滾打等戰術動作時褲子不至於礙事,軍工廠只好將軍褲製作得肥大一些,穿著身上確實像兩條咣咣噹當的大麻袋。

還記得七十年代的“軍營三大怪”嗎

那時的軍服布料夏服是平紋布,冬服是斜紋布。因為夏服穿著時間長,平紋布質地又較薄很不耐磨,褲子的膝蓋和臀部經常出現破洞,只好在褲子上面打補丁。可補丁布也並不好找,好在那時發新軍裝時要交舊領新,舊軍裝不是全部上交,要留少量在連隊“上士”(給養員)手裡,專門當全連的補丁布用,但不一定何時都有。我們部隊1973年開始換裝“的確良”質地的夏服,“的確良”比平紋布結實多了,基本不會被磨破,有礙瞻觀的補丁軍裝才退出了軍營。

一直以來這軍褲看順眼了也不覺得什麼,可到1970年代後期改革開放了,社會上開始流行喇叭褲、雞腿褲,這肥大的軍褲就顯得不合潮流了。部隊裡有個別愛美的女兵就偷偷把褲子改瘦,穿在身上果然比原來好看,讓男兵們看得又羨慕又眼熱,個別膽大的男兵也學著改褲子。為此,部隊大會小會真沒少說,嚴令禁止私改軍服,誰改就嚴厲批評,可挨批歸挨批,改瘦的軍褲也改不回去了,仍有人是照穿不誤。不過實踐證明,穿著瘦腿褲訓練是很難做翻越障礙等抬捲腿動作的,戰時可是要小命的,肥褲子的設計是有科學性的,實用與養眼還是前者重要,這股華而不實的改褲之風就逐漸失去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