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诗的这首词,堪比李商隐的《锦瑟》诗,其主题千百年来众说纷纭

我们之所以喜欢诗词,是因为诗词具有无穷的魅力。其表现之一,在于诗词的多义性。有的诗词主题是确定的,意义是单一的;有的诗词主题具有不确定性,或是因为时间的久远,或是因为诗意的朦胧,我们无法把握其主题,因此就具有了多义性。而这样的诗词更增加了美感,更具有迷人的魅力。众所周知,李商隐的《锦瑟》一诗就具有这样的魅力。北宋大文豪苏轼流传下来的诗词,多数主题是确定的、单一的,但也有少数是不确定的,所以,时至今日人们仍在争论、探讨。其中,《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一词就非常具有代表性,堪比李商隐的《锦瑟》诗。


苏诗的这首词,堪比李商隐的《锦瑟》诗,其主题千百年来众说纷纭

缺月挂疏桐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的字面意思大概是这样的:弯弯的月亮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正是夜阑人静的时候,漏壶的水已经滴光了。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缥缈的身影。黑夜中的它突然受到惊吓,骤然飞起,并频频回头,却总是无人理解它内心的无限幽恨。它不断于寒冷的树枝间逡巡,然而不肯栖息于任何一棵树上,最后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苏诗的这首词,堪比李商隐的《锦瑟》诗,其主题千百年来众说纷纭

谁见幽人独往来

这是苏轼被贬黄州时的作品。有观点认为,苏轼虽然表面是乐观旷达的,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词人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渲染了一种孤高清幽的境界,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接下来的两句,“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

苏诗的这首词,堪比李商隐的《锦瑟》诗,其主题千百年来众说纷纭

飘渺孤鸿影

下阕,词人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呢?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苏诗的这首词,堪比李商隐的《锦瑟》诗,其主题千百年来众说纷纭

惊起却回头

但是,人们历来对这首词的主旨说法不一,有人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词,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影射、刺时之作;还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写作者的寂寞之情的。其中有一种说法最为有趣,据《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记载,这首词前还有一序,讲的是一个美丽而凄凉的故事,内容如下:

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

苏诗的这首词,堪比李商隐的《锦瑟》诗,其主题千百年来众说纷纭

拣尽寒枝不肯栖

大意是说:苏轼寓居定惠院后,每到他深夜吟诗时,总有一位美女在窗外徘徊。当他推窗寻找时,那女子却已经翻墙而去。于是苏轼就为她物色王郎之子,与她联姻。不久之后,苏轼离开了惠州,那女子随之就死去了,遗体埋葬在沙洲之畔。当苏轼再次回到惠州,只见黄土一堆,个中幽愤之情可想而知。于是,就赋了这篇著名的《卜算子》。

这篇序言,短短的数十个字,道出了一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真是精彩绝伦,令人拍案叫绝。从序中所写来看,那女子应该是钟情于苏轼,好像就是为苏轼而存在的。果真如此的话,那么这首词上阙写到的就是女子深夜听苏轼吟诗情景,下阙则是纪念这位痴情的女子。

苏诗的这首词,堪比李商隐的《锦瑟》诗,其主题千百年来众说纷纭

寂寞沙洲冷

这个观点给这首词赋予了无限神秘的色彩,美丽的情怀,更让人们对这首词无法释怀。然而今天人们品评这首词的时候,多以唐圭璋先生的注释为准,他认为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此词借物比兴。人似飞鸿,飞鸿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人不掩鸿,鸿不掩人,人与鸿凝为一体,托鸿以见人。这个表达很抽象,还是蒙曼老师表达更直白,她认为,苏轼其实是在寻找明主,但明主又不易遇到。苏轼内心中是有原则的,这些原则是不可突破的,这就是他“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