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在汉中抵抗曹魏40年,为何到姜维手中一个月就丢了?

YANGHUA-2046

首先说,

魏延镇守汉中只有8年而不是40年,起点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汉中沔阳自称汉中王,之后留魏延在汉中镇守,终点是到蜀汉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进驻汉中,魏延任诸葛亮的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诸葛亮进驻汉中后一直没有再回成都,汉中方面的事务都由诸葛亮说了算,镇守汉中的主要职责已经与魏延无关了。

先说魏延守汉中。

魏延在8年中之所以能守住汉中,主要是因为当时天下形势决定的。刘备称汉中王后发生了关羽失荆州事件,之后刘备率兵报仇,再之后刘备死了,蜀汉与孙吴恢复了关系,当时的焦点在荆州。

在此期间曹操也死了,儿子曹丕接班,曹丕把打击重点放在了孙吴,先后三次南征,汉中并不是曹丕关注的重点。

也就是说,魏延镇守汉中期间汉中没有面临太大的外部威胁,这是魏延顺利完成镇守汉中任务的关键。

再说姜维镇守汉中。

这是必须回顾一下姜维与汉中的关系,厘清基本史实。诸葛亮死后,姜维“还成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根据这个记载,姜维没有去镇守汉中。

到了延熙元年(238年)姜维才“随大将军蒋琬住汉中”,但“琬既迁大司马,以维为司马,数率偏军西入”,姜维这时虽到了汉中,但并不负主要责任。

蒋琬死后费祎为大将军,他对姜维提出的北伐并不热心,姜维难有太大作为。姜维“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这就是姜维面临的主要问题:上面没有人支持,孤掌难鸣。

而此时天下形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汉中成为南北争夺的焦点,曹真伐蜀、曹爽伐蜀虽然都失败了,但汉中成了曹魏攻击的重点方向。

诸葛亮在世时,魏蜀之间呈“蜀攻魏守”的态势,诸葛亮去世后曹魏慢慢改变了策略,也发起过主动进攻,邓艾主持西线战事后,双方呈对攻状态。

进入对攻后比的就是综合国力了,在这方面蜀汉显然差得远,姜维后来虽然以大将军的身份主持全国军事,但面对综合实力强大的对手,他也难有太大作为。

除此之外姜维还面临着内部的掣肘,后主刘禅亲政以后重用宦官,姜维劝阻不听,姜维感到了害怕,这是因为,蜀汉内部政治生态已今非昔比,姜维在蜀汉没有根基,蜀汉本土势力越来越壮大,姜维其实空有其名。

最后说说景耀六年(263年)魏蜀之战。

这是蜀汉的最后一战,虽然蜀汉失败是必然的,但就战术层面而言,蜀汉方面也有失误,主要出在用人方面。

当时魏军分三路进击蜀汉,分别是:

  1. 由征西将军邓艾指挥,从狄道进攻沓中的姜维,拖住姜维所率领的蜀军主力,让其不得东顾,这路人马约3万人;

  2. 由雍州刺史诸葛绪率领,从祁山方向进攻武街的蜀军,目的是断绝姜维的退路,这路人马也在3万人左右;

  3. 由镇西将军钟会指挥,分别从斜谷和骆谷进攻汉中,这路人马在10万人左右。

从以上部署看,钟会这一路是主力,其它两路属于配合作战。此时,姜维应该坐镇汉中才对,但他却远在沓中,这项人事安排很成问题。

就姜维来说,这并不由他来选择,他很无奈。但即使如此,在魏军发起总攻前姜维预感到汉中会有危险,仍然上表后主,请求派遣张翼、廖化分别驻守阳安关口、阴平桥头防患于未然。

姜维是蜀汉的大将军,全国武装部队的总司令,按理说这个命令他可以直接下达,但现在也只能是提建议。这个重要的建议,因为宦官黄皓听信鬼神,认为敌军不会来而作罢,对于姜维的上表蜀汉“群臣不知”。

钟会率军进入汉中平原后,发现蜀军主动退至各个据点不出来交战,于是命魏将荀恺、李辅等各率一部人马包围了汉城、乐城等要点,自己西出阳安口,攻击阳平关。

魏军围住汉城、乐城,但久攻不下。钟会无耐,写信给守卫阳平关的蜀将蒋斌劝降,蒋斌是蒋琬之子,拒绝投降,但手下将领蒋舒却献关投降。

蒋舒原来是武兴督,没什么战绩,也不知道是怎么疏通了关系,被安排协助关中都督傅佥守关,这项人事安排也很有问题,直接导致了汉中的丢失,而这时姜维并不在汉中,所以他与丢失汉中没有关系。

接下来,钟会指挥人马占领汉中各处,在路过定军山时,钟会听说诸葛亮埋在这里,钟会特意派人前往祭拜,并下令军士不得在诸葛亮墓的附近牧马砍柴。

姜维率领的蜀军在沓中被邓艾等纠缠,无法抽身,看到汉中情况危急,姜维于是指挥众军拼死回援,邓艾命王颀率部紧追,姜维率张翼、廖化等各军集结于剑阁。

姜维之所以没有向汉中驰援,是因为战事发展得太快,钟会已夺取了汉中的多数地方。

回顾以上丢失汉中的经过,可以看出,失汉中跟姜维其实没有太大关系,姜维作为蜀汉大将军按理说应该对汉中之败负责,但他这个大将军其实只是个“沓中军分区司令”,负不起那么大的责任。


南门太守

本质上,魏延和姜维都没有错。我们首先来看看两人守备的策略。第一,魏延。在刘备取汉中后,将蜀地连成一片,而当时刘备没有派性格急躁的张飞镇守,反而提拔了魏延。对于魏延来说自然是感激涕零。当时魏延就说“如果曹操亲自来,我就为大王抵挡住他,如果只是将领来,我就为大王消灭他”。从这可以看到,魏延守汉中,着眼点就是守好汉中。因此,其策略上就依靠汉中崇山峻岭的地势,组建了几道铜墙铁壁的防线,一道防线比一道更加难破,即使丢了一道防线,汉中仍然固若金汤。所以,魏延守汉中很成功,在其任内,魏国不能进。此后,王平等守汉中依靠的也是魏延留下来的几道防线工事,阻挡住了魏国大军的进攻。所以魏延的守备还是很有效的。魏国为此也识趣,很少敢来挑衅。所以守备一直稳固。



第二,姜维。姜维上任后,他的军事思想就不一样了。因为他要继承诸葛亮遗志,以攻为守,继续北伐中原。因此,他强调的是进攻,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因此,当姜维守备汉中的时候,就放弃了魏延几道防线壁垒的策略。转而使用积极的进攻手法,依靠汉中地形,关门打狗。主张让魏军打进来,然后蜀军固守汉城,乐城等要塞,然后在背后打游击,断粮草。让魏国人有来无回。从客观来说,姜维的这一策略也是非常英明,可谓是万无一失的。但是,因为在最后执行的问题,出了大错。使得敌人进来了,没能关门打狗,反而让魏军长驱直入,一个月就丢了汉中,使得蜀汉门户洞开,最后灭亡。


第三,需要说明的是,姜维虽然丢了汉中,但是并不是因为其能力不行。实在是蜀汉后期,国家已经陷入了倒退。没有了前期的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因此,在魏军攻来时没能阻挡。而且,在魏延守备时期,曹操没来进攻,到曹丕,曹叡时期也都是蜀汉出汉中进攻,而魏国根本就没有进攻。到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也没有进攻过,所以这也是魏延命好。而姜维就不一样了。姜维守汉中,蜀汉江河日下,而此时司马懿家族完成权力争夺,更是建功立业的好时机。而且遇上邓艾,钟会两大名将,不败才怪呢!


历史真相背后

这个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魏蜀双方的战略方针都有所改变。

在魏延镇守汉中的年代,曹操是夺取汉中之后主动走人的,当时的魏国是在实行战略收缩的。为什么?因为曹操这个时候图谋代汉,内部不稳,荀彧、崔琰等名士,耿纪、金祎等汉朝遗老连番发动反对曹操的斗争,而刘备、孙权也趁此利好不断的进攻,曹操在汉中、荆州、淮南三条防线上遭受刘备、孙权的轮番进攻,有所不支。

这个时候,汉中的地势,从北方来看是交通不便,如果屯大军在汉中,补给费力,且在群山之中,容易被分割包围,不能策应东部战线。从南方来看,则蜀道本来艰难,进出汉中虽难,但也不比蜀道更难,所以必须夺到手里。

因为曹刘双方对汉中的看法不同,所以争夺汉中的决心也不同,最终以曹操主动退却收场,刘备夺取了汉中。此后曹操对西部战线采取守势,在中部荆州战线做掉了关羽,所以这时魏延哪怕守卫的部队不多,曹军也不会大举进攻汉中,自然守得住了。

后来诸葛亮北伐时代,魏国贯彻西守东攻的战略方针,西部战线勉力招架,自然也不会去攻打汉中。到诸葛亮死后,魏国曹爽有发动汉中战役,但是受阻于蜀将王平,不得不退兵。

虽然这个时候魏国的方针变化了,开始进攻蜀汉了,但如果蜀汉的方针不变化,汉中还是很难攻下。魏延的防守策略是派兵占住所有的山谷通道,避免把魏军漏进汉中,但姜维认为这种办法虽能守住汉中,却不能获利,不如把魏军放进汉中,拉长他们的补给线,坚守汉中的汉、乐二城,等到魏军不及发生危机以后再追杀,可以得到大胜,其实就是拿汉中当诱饵。另外从汉中守军里匀出来的多余的部队也可以用来北伐。

但是当魏军大举伐蜀时,蜀汉已经人心尽失,魏军人数众多,杀入汉中后围住汉乐二城,继续南下。这样汉中就是去了诱饵作用,全部被魏军夺取。然后在此基础上,邓艾得以偷渡阴平,灭亡蜀汉。


文史宴

两人的战略思想不同。。

魏延守汉中的策略,是层层设防。他依靠汉中的崇山峻岭,建设了坚固的城池堡垒,组成了一道完备的国防线。这道防线“拒敌于国门之外”,魏军不能前进一步。历史证明,魏延的防御战术是很成功的,这道防线多次击退魏军进攻。

姜维则是另有打算。他觉得魏延的方法,只能被动防御、击退魏军,不能有更多的战果。他想玩一票大的,要“诱敌深入、关门打狗”。他主张放弃汉中多数的堡垒、据点,蜀军退守汉城、乐城、阳安关,只在这几个据点抵挡魏军。同时,对魏军坚壁清野,并留部分蜀军在魏军后方打游击。魏军进入汉中盆地后,想进攻,攻不破汉城、乐城;四处找不到吃的,后勤补给线又太长,必然不能长期坚持。等魏军后撤的时候,守城蜀军发动反攻,外围打游击的蜀军断绝其后路,可一举歼灭魏军。

个人认为姜维的战术没有问题。蜀国灭亡不是他的锅。要怪只能怪刘禅、黄皓。


国史拾遗

我们来看看蜀汉拿到汉中219年,到蜀汉灭亡时候263年,都任命了哪些汉中都督。

魏延219年-234年,吴懿234年-237年,王平237年-248年,胡济248年-263年。

特别要指出的是,诸葛亮在北伐的前一年,也就是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就已驻扎汉中,也就是说227年-234年,诸葛亮是实际的汉中最高长官,那么魏延就是219年-227年,一共是8年时间。

我们可以很明确的看出魏延掌控汉中时间8年,没有像题主说的40年,即使算上魏延被任命为汉中大守算到他被杀,也只有15年时候,远达不到40年。

为什么魏延能守住汉中呢?当时刘备在选择汉中太守的时候,出人意料的没有选择大家所认为的张飞,而是选了魏延。

魏延的口气也是很大,说如果是曹操亲自来了,我就为汉中王抵挡住,如果是他派其他将领率十万部队过来,我就将他吞并了。可是在魏延镇守汉中的时候,魏军没攻过来过,他当然抵挡得住了。

那么魏军前前后后来了几次呢,一共是三次,第一次是230年,曹真率领三路人马进攻汉中,但是途中下了大雨,走了一个月,才走了一半路途,实在受不了,就直接撤军了,连汉中的大门都没见着。

第二次是244年,曹爽为了提高自己的军功威望,就率了七军魏军进攻汉中,可是汉中的王守和费祎据险而守,曹爽他们过不来,曹爽的手下为进为退吵个不停,最后还是撤军。

第三次就是263年,钟会邓艾带着近二十万大军进攻汉中,姜维就改变以前据敌于汉中之外的作法,因为那种只能御敌,不能歼敌,直接把魏军放进汉中,然后据守汉乐二城,他认为,这样就能够打击敌军补给线,这样就能获得大功。

但是这种做法就有两个问题了,像邓艾从阴平进入内部,姜维就不得不分兵去救援,那么剑阁就守不住了,另外魏军的数量实在太多。所以姜维的这一手安排,直接被邓艾的度阴平直接破掉了,自然导致蜀汉的灭亡了,所以确实是姜维的布置有问题,心太大。

 


历史简单说

魏延在汉中抵抗曹魏40年,为何到姜维手中一个月就丢了?

因为魏延守汉中用的是“实兵诸围”御敌于国门之外,而姜维用的是“殄敌之术”把敌人放进来,关门打狗,和马谡一样,书呆子一个,焉能不败。诸葛亮又看走眼了。

1. 汉中,重于荆州。

杨洪曾对诸葛亮说:“汉中是益州的咽喉要地,关乎生死存亡,如果没有汉中就没有无蜀国,此家门之祸也。”(《三国志》卷四十一《杨洪传》)

如果成都是蜀汉的心,那么汉中就是蜀汉的肝,而荆州则是臂膀。

胳膊断了,顶多是个残疾,而心肝丢了就没命了!后来历史证明,荆州丢了,蜀汉再也无望中原,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是无功而返;而汉中失守后一个月,蜀国就亡国了。

2. 魏延镇汉中,实兵诸围以御敌于国门之外。

《三国志》说:“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其制。”。


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历时两年的汉中之战落下帷幕,曹操退军,刘备得汉中全境。七月,刘备自立汉中王,提拔牙门将军魏延任汉中太守,相当于警卫营营长直升为军区总司令,全军一片震惊,连张飞都觉得这个位置非自己莫属。一日,刘备大会群臣,请魏延发表任职感言,魏延朗声答道:“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这豪言!这壮语!魏延却也不辱使命,整兵砺马,修筑要塞。后来,关羽走麦城、刘备败夷陵,“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汉中却岿然不动,这期间曹魏甚至都没有碰它的念头。

3.姜维守汉中,汉中失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汉中失守,姜维是脱不了干系的,他没有遵守"错守诸围",据敌于外的旧制,认为"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为了"获大利",他采取"敛兵聚谷",坚壁清野的战略,等敌人撤退时"与游军并力搏之"。

这套方案的深层次意思是:本来蜀汉兵力就紧张,还要在汉中外围放那么多人,敌人也不来进攻,白白浪费。不如撤掉外围,补充我大将军姜维统帅的机动兵力,万一敌人来攻,胡济你们守好几个关口堵住敌人就行,我自会派机动部队待敌人粮草耗尽时一举将其歼灭。

这个战略构思固然巧妙,但是人家司马昭偏偏抓住了你主力不在汉中这个时机,这样由于蜀军兵力不足,无法固守关隘,不但原本坚壁清野的战略无法实现,反而使魏军轻松的进入汉中腹地,用了极短的时间的就拿下汉中全境。另外,成都方面命令汉中部队不在外围抵抗,全线退缩也可以看作是在执行姜维的计划。

汉中失守后,姜维退守剑阁,魏将钟会率十万大军强攻剑门,邓艾偷渡阴平,直趋成都,刘禅不战而降,蜀国灭亡。

4.对姜维这一战略部署的历史评价。

《通鉴集览》称之为“外户不守,而却屯以引敌,且欲俟其退而出击之,真开门揖盗之见。”

宋元史学家胡三省称之为“自弃险要,以开狡焉取疆之心。”

刘友益说:“维之失计,汉所亡也。”

宁郭允蹈在《蜀鉴》中论道:“蜀之门户,汉中而已。汉中之险,在汉魏则阳平而已。武侯之用蜀也,因阳平之围守,而分二城以严前后之防。其守也,使之不可窥;而后其攻也,使之莫能御,此敌之所以畏之如虎也。今姜维之退屯汉寿也,撤汉中之备,而为行险险侥幸之计,则根本先拔矣异地钟会长驱直入,曾无一人之守,而敌已欣然得志。初不必邓艾之出江油,而蜀已不支,不待知者而能见。呜呼,姜维之亡蜀也,殆哉!”


谢谢关注,一起讨论,一起进步!


给历史卸妆的姑娘

魏延在汉中抵抗曹魏四十年,为啥到姜维手中一个月就丢了?

这问题也是把人问得没话说了,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夺取汉中后,出人意料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 建兴十二年(234)魏延被马岱斩于汉中,满打满算这期间魏延寿命只十五年,而且魏延还曾被封凉州刺史,丞相司马,前督部等,跟随诸葛亮多次北伐。不知道这四十年咋算的?事实上,魏延任汉中太守刚十年,即建安二十四年(219)到建兴七年(229),229年以后的汉中,与魏延已经没关系了。



魏延守汉中十年,没出大纰漏,既有魏延付出的心血,也有敌军这一段消停息战,地形地利因素。这期间,曹魏经历曹操曹丕去世,曹丕曹睿继位,将领换代,没有大举进攻汉中。汉中地形十分有利防守,只要关键位置设置关卡,布好兵力,攻击器材,纵有千军万马也难通过。这就是当初曹操那么强大的军力,在汉中遇到张鲁那货,都差点放弃的主要原因。还有后来的王平,也曾经在汉中创造以三万人大败曹爽十万大军的记录。这种策略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御敌于国门之外“。就是在险要隘口设防,多层次把守,即使丢一个也没关系,不影



响防御安全。但如从歼敌角度看,属于击溃战,效果比较差。姜维正是从歼敌出发,加筑汉城,乐城,意图把敌人放进汉中,然后关门打狗,从后方增调大兵,以局部优势击溃消灭敌军。应该说这想法不错,但有个关键,就是关键隘口不能丢,这既是切断敌军援兵的卡口,也是关门堵敌退路的闸门,一旦出了意外,那就是敌军源源不断拥入的通道。以蜀国的国力,没法形成局部优势,到一定程度支撑不住时,就成了丢城失地导火索,也成了被人诟病的话题。



此外,说姜维一个月丢掉汉中也不确切。这是从魏军进攻开始算的,如果说姜维责任的话,应该从延熙十九年(256)姜维迁为大将军,执掌军权起算,那到263年也有七年,就不是一个月。但汉中丢失,姜维还是有责任的,就是阳安关两位守将傅俭,蒋舒都是姜维挑选提拔的,在魏军攻打的关键时刻,蒋舒叛变投敌,傅俭独力难支,战死沙场,加速了汉中被敌军攻占,说明姜维识别人材方面是有缺陷的。(6:05)


流誉后

正所谓时也,运也。蜀汉以实力较弱的一方能在汉中抵抗曹操40年,既有双方人力财力等实力消长有关,也与两国国内情势密不可分。

其一,相持初期,蜀汉因初建国,励精图治,有强烈的危机和忧患意识。作为领头人的刘备在战略目标上以恢复汉室为己任,因长期受曹魏政权追赶压迫,认识比较清醒,以守势为主,恢复百姓生计,积蓄力量,徐图进取。此时文有诸葛,法正,李严等人尽力辅佐,武有关张赵马黄魏等人全力守备,所以即使曹魏来攻,也没有什么机会。

其二,相持中期,虽因刘备伐吴元气大伤,但诸葛亮因能全力施展才华,经过多年休生养息并外结东吴战略得当,所以实力有所恢复,武将中虽关张黄已不在,但魏延,赵云,马操尚存,张苞,关兴,王平也都可用。此时曹操政权内部争斗加剧,曹操,曹丕死后,曹休,曹真等曹氏皇族和权臣司马氏之间明争暗斗,一定程度上掣肘了对外的攻势。但曹真等人志大才疏,曹氏第三代继承人缺乏进取,耽于享乐。所以,诸葛亮看准它们内部问题主动进攻,试图恢复中原六出祁山,故此时表面看起来是蜀汉占了上风。

其三,虽然蜀汉采取一定的攻势,但就两国国力而言,蜀汉完全是刚吃饱了肚子就想扩张,基础很不牢靠,很多隐患,危险都被强大的战争动原掩盖或说被孔明的雄才大略摆平了。而反观曹魏阵营,地处中原,地势广大,政权稳固,人才鼎盛,虽曹三代又些骄奢,但尚在可控范围,国力并没有太多消耗。倘此时蜀汉能自我休养以守为主,观衅而动,或许曹魏贵族和司马氏之斗会是另一结果。而因为蜀汉相攻,魏政权不得以而起用司马懿,遂使司马氏做大,并埋下统一蜀汉的伏笔。

其四,就魏延和姜维而言,在谋略上姜维肯定要超出魏延,否则以诸葛亮之能,断不会选择他。但姜维北伐时蜀汉国力已不堪,姜本身威望又不足以服众。此时只宜固守,而姜为报诸葛知遇之恩,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是一种天意吧,再遇上钟会,邓艾这样的勇将良将。所以不败是偶然的,失败却是必然的。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拍砖。


唐史大白话

这个是因为国际形势的改变。我们不得不说的一个人,邓艾!在邓艾以前,整个魏国的国策就是中央掌控局部,这是汉景帝时期平定七国叛乱后得出的结论,那就是诸侯可以驻守边疆,但粮草必须中央供给。也就是说,曹操定都许昌的时候粮草必须先集中到许昌,再由许昌调往边疆,这往来路途就要折损一半粮草。汉中远离政治中心许昌,曹军转运粮草困难,无法长期驻守大军,却是又担心大军离去后汉中为蜀汉所占变成攻魏的前缘阵地,所以曹操下令迁走汉中的百姓,因此,在刘备占领汉中之后,整个汉中就是一座空城。这也是为何蜀汉多次出击魏国却不得不无功而返的主因。而邓艾却给司马懿上了一封书,陈述了这种粮草转运首都的弊端并在寿春推广并建立了粮仓,这样一来直接增加了前线战斗人员的数量以及国库负担,一个魏国东线军团便可以挡住整个吴国对合肥的进攻,魏国再也不用担心两线作战了。邓艾被调往雍州任军团长之后,把他在寿春推行的战略又带到了陇西,从此,魏国开始准备灭蜀大计,这时候,魏国直接在西部前线建立粮仓,筹集粮草,并长期屯驻大军,蜀魏两国本身国力相差甚远,又不得地利之便,被魏国夺取汉中并不意外,也不是姜维能力不足,仅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优己

这个假设是伪命题。魏延被刘备认命为汉中太守,从219年到227年诸葛北伐,魏延进封凉州刺史。你这个抵抗曹魏40年如何来的。魏延在汉中与曹魏没有发生战斗。曹魏主动对蜀汉用兵一共三次,第一次大雨曹真被迫撤兵。第二次,王平坚守,费祎驰援大破曹魏。第三次,三路伐蜀,二士争功,灭掉蜀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