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酉政变各派系的情况是怎么样的(三)

南北方的军事派

咸丰帝去世前后,清朝南方与太平天国的战争正处在如火如荼的战斗当中。肃顺对汉族官员极为重视,打破满汉隔阂,重用汉人和湘军将领,其幕僚皆汉族通儒,湘军将领“胡林翼之督两湖,曾国藩之督两江,皆肃顺所荐举,左宗棠在湘抚骆秉章任用颇专,为人所劾,几枝不测,亦肃顺保全之”,在肃顺的卵翼下,湘军势力借助征缴太平军的契机大为发展,逐渐取得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方实权,支配财政,甚至直接影响中央人事,表现出极强的政治进取心。

辛酉政变各派系的情况是怎么样的(三)

但是在辛酉政变中,如此强势的地方督抚和湘军势力,并未发挥多大的作用,一是大部分都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距离北京承德较远,鞭长莫及,二是清代汉族官员对此类事务一般是做为清朝内部闹家务,自己是外人不好参与,三是辛酉政变时间较为迅速,且政变成功之后,慈禧与恭亲王仍然秉承了肃顺重要地方汉族大员的政策。对于地方,他们极力拉拢。委任曾国藩统辖苏、皖、浙、赣军务,节制巡抚、提督以下各官,同时大批任用曾氏所保荐的亲属、门生、故吏,如曾国荃、沈葆桢、李鸿章、左宗棠等人。

而作为肃顺一手提拔的汉族官员,在辛酉政变后,接受慈禧和奕訢集团的安抚,除了曾国藩等人对于现实政治的考量外,这些汉族官员与之前肃顺主导的清政府在对外政策上的分歧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肃顺等人对西方列强一直采取强硬态度,汉族官员希望能够借师助剿,想与西方列强进行合作先平息太平天国的战火。

因而在实际上看来,一手为肃顺提拔握有南方督抚军政大权的汉族官僚和湘军集团,在此次政变中处于中立观望状态,使得肃顺在政变中缺乏地方实权派的支持。

在北方,英法联军入侵时,负责在京畿附近抵御为僧格林沁、瑞麟、胜保,在抵抗失败后,咸丰皇帝去往承德时,将僧格林沁、瑞麟革职,授予了胜保钦差大臣职衔,收集各路溃军以及勤王部队,并且兼管圆明园八旗、内务府包衣三旗。

因此在咸丰帝避难承德的的核实后,直隶、山东等地的军权掌握在胜保的手中,成为当时的军事实权派,因此胜保的政治倾向对辛酉政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辛酉政变各派系的情况是怎么样的(三)

胜保在咸丰帝去世后,曾经扬言要清君侧,使得肃顺等十分紧张,但是申请到热河以后,并没有像传言那样气势汹汹向八位顾命大臣兴师问罪,除了参拜咸丰帝梓宫之外,没有强硬要求拜见两宫太后,表现出一种中立的态度。

虽然胜保看似中立,但实际上,在恭亲王于北京处理抚局的时候,胜保早就与恭王有所来往,政治上倾向于恭亲王,站在了两宫太后和恭亲王的一方,一方面“现统各军,已饬分布直东要隘,派令文武大员管带驻扎,操防镇抚。”这保证了两宫太后和皇帝先行回京,与在京的恭亲王联合发难,分别逮捕顾命八大臣的计划不会受到其他干扰。另一方面,两宫刚刚回銮,胜保就上了一道长疏,表明了自己支持垂帘的态度。由于胜保是当事人之中实际掌握了兵权的人,所以他的这道奏疏,亦如雷霆万钧,相当有分量。

辛酉政变各派系的情况是怎么样的(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