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空调、电风扇,他们如何避暑?

夏天到了,天气开始逐渐升温,不少地方已经准备好了空调和电风扇,只等高温天气一声令下。可是在古代,那时候没有空调和电风扇,古人是如何避暑降温的呢?

古人的智慧,真是没得说。冬天下雪时,在河道里结成的冰,他们将冰块取出来放置在“冰窖”里储存好,等到夏天炎热的时候,再将冰块凿开取出纳凉。这就是古人最原始的避暑方法。

古代没有空调、电风扇,他们如何避暑?

  • 古代也有“空调房”

在先秦时期,一到夏天时节,贵族们便将自己的娱乐空间搬到一个别致的地方—窟室,这也算是先秦时期最流行的“空调房”了,其实说白了,就是今天的地下室,大家都知道,地下潮湿,比地表上的温度要低很多。

到了汉代,在皇宫设有专门的“空调房”,就是避暑纳凉宫殿—清凉殿,制冷效果很好。可以说是汉代皇家最高级的避暑宫殿,冬夏两用,石质的高级床具、冰块,还有侍者在边上扇扇子。多重降温,凉爽舒适。

在唐代,皇宫中特地设有“水激扇车”的含凉殿,其原理和空调差不多了,算是最接近现代空调的了。据记载,含凉殿傍水而建,利用水车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宫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凉水在屋上循环,蒸发吸热,到达降温效果。真的挺佩服这个设计师,充分利用了现代化理念,为皇帝排忧解暑。

古代没有空调、电风扇,他们如何避暑?

在清代,则设置了专门的避暑山庄,是皇家避暑的标配。比如颐和园、圆明园之类的,最著名的就是承德避暑山庄,远近闻名,深受清代各任皇帝的喜爱,也是帝王避暑的必去之地。

  • 平民避暑纳凉花样多

古代老百姓可没有皇帝那般待遇,一没有经济支持,二没有人力支持。其实,平民纳凉主要靠扇子,扇子多是用竹编的,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扇子,摇起来也轻松,文人墨客则用折扇,在扇面上写诗作画,显得自己比较有情趣。

古代没有空调、电风扇,他们如何避暑?

此外,普通平民如果连扇子也买不起,那就是好在自己身上打主意了。将自己的衣服进行改进,葛布其实在历史上充当了很久消暑纳凉的好角色。早在周代时期,夏天的衣料就已经可以分为细葛布和粗葛布。

曾经传说越王勾践为了表达对吴王夫差的归降之意,就发动大量人力上山采葛,然后织成十万匹极其精细的葛布献给吴王夫差。但是,因为葛的生长周期较慢,具有快速生长能力的麻成为更普遍的夏装衣料。

古人衣着都是宽袍大袖吗,并不是,那仅限于比较尚礼的上层社会着装标准。一般的平民,穿不起宽袍大袖,为了节省布料,于是就做成短袖,有些领还开得特别大。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已经有些贩夫走卒们几乎都穿着短袖。

古代没有空调、电风扇,他们如何避暑?

女子的衣着也会因为暑气的闷热有所改变,南宋画家刘松年也的《茗园赌市图》中,一些身着短款衣衫的妇人酥胸半露也是常态。明代的《太平乐视图册》中的农夫几乎都是光着膀子,这种虽然是下地干活的打扮,但也是为了防止劳动中的暑热。

  • 古人靠“冰淇淋”解暑

“喝冷饮”也是古代百姓们的避暑选择,就想出了“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的办法,就是把西瓜和李子放到冷水中浸泡后再吃。于是,中国成语就有了“浮瓜沉李“这个词。现在,这个词常用来代指暑天的消夏生活。

古代没有空调、电风扇,他们如何避暑?

除了“浮瓜沉李”的方法,其实古代就已经有“冰淇淋”了。相传,数百年前,古人将冬天结成冰的河水,切割成块,储存于地窖,待夏天取出,同捣碎的水果搅拌后食用。这不就是现在的“冰淇淋”嘛。

冷饮在古时被称为“冰食”。冷食的传统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春秋末期,冰的用途就十分广泛。《楚辞·招魂》中有“挫横冻饮,酹清凉些”的记述,赞赏冰镇过的糯米酒,喝起来既醇香又清凉,可见当时冷饮制作的水平相当高。

古代没有空调、电风扇,他们如何避暑?

三国时期的藏冰之俗更盛。屈原《楚辞·招魂》有“华酌既陈,有琼浆些”之句,后面又提到一种“柘浆和瑶浆”。柘浆,是甘蔗榨成的液汁;瑶浆,泛指用各种鲜果榨汁加工后的糊状冷食。这琼浆柘汁,可以说是现代的奶酪、冰糕、杏仁露及枇杷露的原始产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