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全面認識一定用動態的視角要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如果說2017年什麼詞最風靡市場,萬眾矚目,那無疑是“新零售”。今天談談個人對新零售的膚淺看法。全面認識一個詞一定用動態的視角要了解它的前世今生。所以先談談零售業的發展史,在談談個人對新零售的認知。

  • 零售業的演進史

零售業共出現三次革命。第一次是百貨商店,“百貨商店帶來兩方面的變化:在生產端支持大批量生產,降低了商品的價格。在消費端,百貨商店像博物館一樣陳列商品,減少奔波,使購物成為一種娛樂和享受。由於兼顧了成本和體驗,百貨商店成為一種經典的零售業態,一直延續到今天。”

第二次是連鎖商店,“連鎖店建立了統一化管理和規模化運作的體系,提高了門店運營的效率,降低了成本。同時,連鎖商店分佈範圍更廣,選址貼近居民社區,使購物變得非常便捷。”

第三次是超級市場,也就是超市。“超級市場開創了開架銷售、自我服務的模式,創造了一種全新體驗。此外超級市場還引入了現代化IT系統(收銀系統、訂貨系統、核算系統等),進一步提高了商品的流通速度和週轉效率。中間還出現一些”品類殺手“,倉儲會員超市等新物種。這種新業態對舊業態的代替,基本上都是因為社會風潮的新流行,經濟的波動,新技術的出現等因素造成的,所以學習零售的歷史,能讓我們以一種更高維度去觀察當下一些業態的基本規律,甚至能讓我們預測未來

  • 新零售暢想

上邊談完了零售的簡史,下邊談談新零售。什麼叫“新零售”。馬雲對新零售的定義是線上,線下的融合,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來改善傳統零售業,進而提高效率。劉強東的第四次零售革命認為零售的本質不變,是對整個零售基礎設施的改善升級,不斷改變“成本,效率,體驗”創造價值。雷軍對新零售的見解是:“新零售”是指通過線上線下互動融合的運營方式,將電商的經驗和優勢發揮到實體零售中,改善購物體驗,提升流通效率,將質高價優、貨真價實的產品賣到消費者手裡,以此實現消費升級的創新零售模式。維基百科對新零售的定義是:即企業以互聯網為依託,通過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對商品的生產、流通與銷售過程進行升級改造,進而重塑業態結構與生態圈,並對線上服務、線下體驗以及現代物流進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讀了標準定義,我個人認為雷總的表述更為體貼,因為阿里和京東的平臺性質,天然決定了其更會關注商品的流通和交付關節,而忽略生產環節,互聯網能大幅改善交易端,但對供應端的改善目前還很小。所以新零售一定首先是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然後是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提高效率,進而更好地創造和滿足用戶需求。下邊從兩個核心點創造和滿足用戶需求和提高效率談下新零售。

創造和滿足用戶需求

創造和滿足需求首先要有好產品,好的產品是一切的基礎,如果產品不好,在用什麼技術手段也是妄談;而好的產品又是在瞭解自己用戶的基礎上生產出來的。過往的零售商每天只知道賣了多少牛肉,多少雞蛋,但是不知道是誰買的。所以當下流行的C2M還是S2B,首先的都是要了解用戶需求,然後通過整合優化供應鏈,設計並生產出來好的產品,在通過良好的體驗和服務進行銷售。(關於如何做好產品可參考上一篇文章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讀後感)。要了解用戶的需求,必須進行全渠道融合。因為線下獲取數據的機會相對較少,要想從經營產品變成經營用戶,就需要更多,更全的線上數據。現階段把線上,線下融合,實現全渠道數據打通,才能更好了解用戶需求,經營用戶的生命週期。所謂融合,融是物理變化,合是化學變化,化學反應才能創造新的價值。所以新零售要突破並重構“人,貨,場”三個要素,目前較好的方式是,線上線下同價,線上售賣更多的商品,線下因物理空間有限採用類似Costco,小米之家這種精選+重體驗模式,後續在線下增加二維碼,VR等數字技術去購買不能陳列的商品,體驗更多的內容去突破“場“和”貨“的限制,同時支持線上下單,線下取貨,打通會員體系,把所有環節數據化,深度瞭解用戶,有了線上的瀏覽足跡,收藏清單,社交喜好,融合線下的滯留時間,購買記錄等信息會勾勒出較為全面的用戶畫像。當然靜態的數字只能證明給你已知的東西,大數據+AI才能告訴你所不知道的,進而比用戶更瞭解他需要什麼,創造用戶需求,這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舊零售一直都是以商品的整合調配和市場的人流區位為核心新零售“場”和“貨“會逐漸成為弱勢,更多的是對人的關注。在對人的把握方面,互聯網公司有著天然的優勢,所以像阿里,京東,小米,網易這樣的企業更容易進攻線下;而像蘇寧這樣的線下公司,因體制和企業基因原因,核心利潤部門的話語權遠大於新業務,如果不能痛下決心成立全新的業務單元,是很難反攻線上的。綜上所述,新零售的要求是超前把握用戶需求,快速滿足需求,並提供持續的價值服務。

提升效率

說到提升效率有很多方面,有通過柔性生產提高效率;有整合供應鏈提高物流配送,庫存週轉效率;有提高收銀,人效等運營效率。而我最想說的是決策效率。因為互聯網從技術層面解決了交易效率的問題,通過平臺大數據的形態最優展現,等待用戶決策。決策後,主要進行交易的實施,

但在降低用戶的購買決策難度上卻鮮有幫助,甚至有所提升。所以如何影響用戶決策,降低決策難度就成為新零售的關鍵。

新零售,全面認識一定用動態的視角要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影響購買決策的因素十分複雜,消費者個人的性格、生活習慣與收入水平,消費者所處的空間環境等等,這些因素之間存在著複雜的交互作用。總結下來,大抵的方式有兩種:一種“科學家”的做法,一種“哲學家”的做法。科學家”的做法即用大數據算法告訴你,其實你是這樣想的,你是這樣的人,我比你還要了解你自己。一定程度上,這會有所幫助,但不斷髮展下去帶來的則會是一種虛無,交易中唯一的樂趣“決策快感”會逐漸消失。而我認為更能“掌控消費者心智”的是“哲學家”的做法:引導你成為你想成為的人,在無形中影響購買決策。就像無印良品所做的,它標榜的是一個人群的風格與特徵,而非單個商品的標籤。又像近期爆火的網紅店“喜茶“,“一茶難求”的背後透露著對這一代年輕人的理解,在現在一個不瞭解90後,95後想什麼的企業就會慢慢失去競爭力。所以線下可能會變成一種品牌塑造方式,通過空間、視覺、聽覺等全方位的直觀感受,無形中傳遞品牌的文化、價值主張、生活方式,自然地對用戶進行篩選或者教育,完成對用戶心智的佔據,從而影響決策。某種程度上來說,我認為線下可以幫助做更多降低用戶決策難度的事情。

做到的以上說的價值觀,文化趨同,就會逐步建立與消費者長期合作的信任關係。合作的本質是大家各自放棄一小部分安全感,並把那一小部分安全感交由合作方來保障。信任的本質是相信對方不會利用自己主動放棄的那一部分安全感。而大部分人缺乏安全感,即不相信別人竟然可以不利用自己放棄的那一部分安全感。所以建立信任的最好方法就是發個“毒誓“,比如Costco的“毒誓“是所有商品的毛利率不超過14%,目前大多數零售企業還不能做到這一步,中國做的最好的小米是標榜成本價銷售,但缺乏量化地表達和公眾地監督,效果還是遜色一些。這個“毒誓“就好比兩人結婚,男人先吃了一個“絕情丹”,先破釜沉舟,如果日後出軌就會沒有解藥毒發身亡。所以我覺得“毒誓“和價值觀趨同是提高決策效率的兩把利器。

新零售是個新物種,需要所有零售人一起向前去摸索,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最後向在每個狂奔在新零售大道上的零售人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