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颜筋柳骨(颜: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柳: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指颜柳两家书法挺劲有力,但风格有所不同。也泛称书法极佳。出自宋代范仲淹《祭石学士文》:“曼卿之笔,颜筋柳骨。”

“颜筋柳骨”概括的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特点。这一观点被当做“至理名言”,流传甚广,影响深远,以至近期还有学者在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予以肯定和褒扬。但是我认为这种观点并非十分准确,而是“半对半不对”。也就是说,“柳骨”说是正确的,是无可厚非的;而“颜筋”说是不恰当的。我认为对此应予以辨清,以免继续流传,给今人和后来者以误导。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弄清什么是“筋”和“骨”。“筋”、“骨”是对书法线条进行形象概括的产物。评价书法,除“筋”、“骨”外,还有“血”、“肉”之说。“筋”、“骨”、“血”、“肉”,这些就是古人对所有线条进行高度概括和总结的具有不同特点和魅力的四种基本类型。它们与“屋漏痕”、“壁坼”、“折钗股”、“铁画银钩”、“万岁枯藤”等美妙的线条是同驻共栖的,而与“墨猪”、“钉头”、“鼠尾”、“蜂腰”、“锯齿”、“竹节”等丑陋的线条是格格不入的。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筋”、“骨”、“血”、“肉”这四种特征无论在何种书体、何种笔画中,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身影。它们在书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具体而言,它们不但有其独特的外貌,而且蕴涵着丰富的神韵。

“骨”即骨骼、骨架。有“骨”的线条挺拔遒劲、强健雄壮。晋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论述道:“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微骨多肉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这大概是最早将“骨”、“肉”这些生命术语引用到书法评论中的书论。这一理论为我们研究线条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方向。“骨”在楷书中体现得尤为充分。在“骨”的表现上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唐代的楷书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人的作品。

“筋”即筋腱、韧带。有“筋”的线条柔韧、精练。元代陈绎曾《翰林要诀·筋法》中说:“字之筋,笔锋是也。”明代丰坊在《书诀》中说:“书有筋骨血肉。筋生于腕,腕能悬则筋脉相连有势。指能实,则骨体坚实而不弱。”在“筋”的表现上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李斯的篆书、宋徽宗的“瘦金体”、禇遂良的楷书。

“肉”为皮肉、肌肤。其功能是内护筋骨、外饰形貌。有“肉”的线条丰满润泽,富于弹性。陈绎曾说:“字之肉,笔毫是也。疏处捺满,密处提飞。平处捺满,险处提飞。”清代《玉燕楼书法·肉法》说:“粗则肉滞,积则肉凝。”这些是说“肉”的性质和作用。在“肉”的表现上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苏轼的行书、赵孟畹目椤

“血”为血脉、血管。“血”可滋养筋骨、莹润肌肤。有“血”的线条好像人的静脉管在皮肤表面上所显现的曲折蜿蜒的形态。张旭《古诗四帖》的线条就与这种现象颇有几分相似。在这方面还有唐代怀素的狂草及汉代张芝的草书。

“筋”、“骨”、“血”、“肉”这四种特征又可根据不同的性质和作用分为两类,即筋骨和血肉。其中筋骨为“神”,主要体现线条内在的气势和力量;血肉为“形”,主要展现线条外在的妩媚和风采。

作字首先要有筋骨。王羲之说:“欲得其形,先得其骨,骨力既得,其势生焉。”唐蔡希综说:“每字皆须骨气雄强,爽爽然有飞动之态。”诗人杜甫也说:“书贵瘦硬方通神。”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清代包世臣、康有为是倡导碑学的先驱。他们之所以“崇碑”,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看重碑中笔画的坚实刚健和富于古朴厚重之美。他们认为,碑可强其骨、利其势。孙中山也提倡碑学,认为碑中有“尚武”精神。所以学书法不可不重“骨”,重“骨”不可不学碑。

在重视“筋骨”的同时,“血肉”也不可忽略。筋、骨、血、肉相融,内涵筋骨、外耀风韵,阴阳互补,则形神俱妙。梁武帝说:“纯骨无媚,纯肉无力。”黄庭坚道:“肥字要有骨,瘦字要有肉。”元代盛熙明说:“书以骨气为体,以主其内;以肉色为用,以彰其外。”唐代张怀瓘说:“夫马筋多肉少为上,肉多筋少为下,书亦如此,皆欲骨肉相称,神貌怡然。”

一字如同一个家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这样才显得健全、完整、协调和美好。亦如唐代孙过庭所说:“譬夫绛树、青琴,殊姿共艳;隋珠、和璧,异质同妍。”

这几种笔画特征各有各的形状特点,各有各的功能作用。一般说来,无骨则弱,无筋则滞,无肉则枯,无血则呆。在各种不同的字体中,这几种笔画特征也突显出不同的作用。通常是楷含骨、篆藏筋、草须血、隶宜肉。篆、楷必筋骨内含以藏其神,隶、草须血肉外延以彰其貌。

我们再以上述内容来对照颜真卿的书法。颜之书法有两大成就。一是楷书。他是“楷书四大家”之首。尤其是他晚年的《麻姑仙坛记》、《颜家庙碑》等作品,结体宽博雄强,独树一帜。而其线条的特点应该是“骨”而非“筋”。二是行书。他的《祭侄文稿》被公认为“天下第二行书”。其行书线条的特点如果说是“筋”也是不准确的。或者说,颜真卿书法的突出特点并不是“筋”。由此可见“颜筋”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是不正确的,所以说“颜筋柳骨”的观点是不能完全成立的。

对于“筋”、“骨”、“血”、“肉”在各大书家作品中的运用和表现,我觉得概括起来应该是:颜、柳骨,斯、佶筋,旭、素血,苏、赵肉,即颜真卿、柳公权楷书突出“骨”,李斯篆书、宋徽宗“瘦金体”突出“筋”,张旭、怀素狂草突出“血”,苏轼行书、赵孟羁橥怀觥叭狻薄

有人说线条是“力的激荡、气的流动、情的传递、生命的述说”。线条不但可以给人以视觉的冲击,而且还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美妙的享受和持久的回味,蕴藏着密集的艺术含量。因而可以说,得线条者可得书法之半壁江山。清代书画家石涛说:“线是万有之本,万象之根。”认真研究历代书家线条的风格特点,以及准确掌握各类线条书写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对于我们进行书法的创作、赏析以及把玩等,都是大有裨益的。(佚名)

附: 柳公权楷书《金刚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质疑“颜筋柳骨”附作品欣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