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別讓老火車站的悲劇,在張養浩故居遺址重演

轉自:澎湃新聞

澎湃評論員 西坡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元代文學家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幾乎人人耳熟能詳。但是沒人能想到,去世幾百年之後,張養浩又上了新聞。

據報道,位於濟南的張養浩故居遺址被規劃建住宅。近日濟南規劃局回應稱,遺址不在文物保護名錄內,只能盡力保留。目前,來自全國各地的張養浩後人正在為保護故居遺址而奔走。

濟南真的那麼缺乏住宅用地嗎,以至非把張養浩故居遺址毀了不可?接受採訪的張養浩研究學者馬繼業說得好:“開發有很多種形式,在基地蓋樓是一種形式,把它作為遺址保護起來也是一種形式。最根本的是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的一種衝突和衡量。”

蓋樓是財富創造的最便捷方式,土地出讓金、房價、各項稅費,這筆賬很容易算。但損失的卻是寶貴的無形財富。對張養浩後人來說,遺址是獨一無二的心靈寄託。對公眾來講,這也是發思古之幽情的寶貴處所。

濟南:別讓老火車站的悲劇,在張養浩故居遺址重演

張養浩雕像

張養浩在潼關懷秦漢之古,今人在這裡懷張養浩之古,所謂“詩意的棲居”不正是如此嗎?一旦蓋成了樓,所有意境都蕩然無存了。

文明正是在一代代人的回望中豐富起來、厚重起來的,而精神回望是需要物質支點的。如果沒有岳陽樓,就沒有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千古名句。如果沒有古羅馬遺蹟,也不會有吉本的名作《羅馬帝國衰亡史》。

吉本寫道:“我踏上羅馬廣場的廢墟,走過每一塊值得懷念的——羅慕洛站立過的,西塞羅演講過的、愷撒倒下去的——地方,這些景象頃刻間都來到眼前。”由於中國古建大都是土木結構,所以我們對西方的古代建築遺存常常只有羨慕的份。因而對於能夠保存下來的遺址、文物,就要更加珍惜。

城市規劃者如果只看得到高樓的價值,而看不到歷史的價值,無疑是可悲的。城市的文化氣息,不體現在仿古一條街上,而體現在對真實古蹟的尊重與保護。

對濟南來說,張養浩故居遺址更是一個不容重犯的錯誤,因為有濟南老火車站的教訓在前。

濟南老火車站曾是亞洲最大的火車站,曾是世界上唯一的哥特式建築群落,曾被戰後西德出版的《遠東旅行》列為遠東第一站……然而雖然有這麼多榮譽,濟南老火車站還是在1992年被拆除了,在濟南人心頭留下一道永難消失的疤痕。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2013年8月1日,濟南市舊城開發投資集團對外公佈,將復建21年前拆除的老火車站以及行包房。與拆除老火車站時一樣,復建的提議同樣遭到輿論強烈反對,有專家表示“這是一蠢再蠢”。

一座城市不該一個地方跌倒兩次,張養浩故居遺址不應重演濟南老火車站的悲劇。等一切“都作了土”,再後悔就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