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时节话香包

端午时节话香包

端午时节话香包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又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节,在全国各地都有挂香包的习俗,此习俗在民间广为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考证,端午节佩戴香包源于公元前278年,楚国民以“简棕”(即竹简贮米)投入汨罗江祭祀屈原,使鱼不损伤其遗体;又据《初学记》中记载:汉光武年间,长沙人欧回,遇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屈原官名)对他妻子托梦说:“你们祭祀的东西,被江中蛟龙偷走了,以后你们可用艾叶包住,用五色线捆好,蛟龙最害怕这两样东西。”于是其妻就用竹简制粽,并缠上五色线投入江中。后来世代相传,发展为端午节食品及五色丝线缠的民俗民风。再后来,人们又用五色线缠绣各种各样的香荷包。发展到现代,香包主要作为装饰生活的挂件而被人们喜爱,香包内装朱砂、雄黄、薰草、艾叶等药材,因所装药材不同,功效也不同,有“闻香防病、闻气治病”的作用。香包清香四溢,芳香泄浊,辟秽去邪,可驱蚊抑菌杀虫,有清热解毒、健胃、理气等功效。以五色彩布、绸缎和丝线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真是五彩争艳,玲珑夺目。汉族非常流行戴香包,香包在百姓生活中可谓无处不用:端午节给娃娃佩戴香包祛邪强身,寓意吉祥如意;香包也用于订婚、结婚、送礼之用。以前,民间传统过端午节,未婚女子必须送给男方一对荷包(图案造型是莲花、百合、元宝、石榴等吉祥的花卉,不送动物花样),以考验女子的绣工。另外香包也是车、马、社火、八仙的挂件,在庙里许愿、给老人祝寿、祝福等也需用香包。

记得小时候,到了端午这天,母亲一大早就把早就为我们准备好的香包分别挂在我们姊妹们的衣襟上,然后再依次在我们的手腕和脚脖上绑上五色线。母亲希望香包里的香味能够为我们驱蚊辟邪,祈福祈寿,使我们平安度过一个炎热的夏季而少被蚊虫叮咬,少生疾病。小小香包寄托着母亲对儿女健康的最大希望。

如今,随着历史的演变,祛病求福的观念逐渐淡化,而制作精湛的香包作为艺术品的风俗却保存至今。

“传承为根,创新是魂。”早期的香包制作很简单,造型单调,小小一块方布能包住檀香末即可。后来为了美化,开始讲究布料及造型,由最具涵义的粽子形状发展演变为各式动物造型,花样越来越繁多,造型越来越精致。以十二相生、各种花卉等做香包图案,人们需要什么造型就做成什么造型,不拘固定的样式,灵活多样,一般情况下,即兴做出的香包居多。

制作香包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粘袼褙:用铺衬和糨糊粘成袼褙,即一层铺衬抹一层糨糊。做香包用的袼褙一般粘三到四层即可。

剪样:做香包前,要先在纸上描绘好图案,然后铺在袼褙上裁剪出香包的样子,如十二相生、石榴、莲花、百合、元宝等式样。

做面子:样子剪好后,再选一些色彩艳丽的布做面子,比着袼褙的样子裁剪,把面子粘在袼褙样子上,等糨糊干后,再在上面绣花。

绣花:绣花是做香包关键的一步,刺绣的水平决定香包的美观与精致,一个香包的制作包括很到手工技能,如色彩搭配、设计、剪裁、刺绣的针法等,小小的香包,展现出的是一个女人多方面的才艺。

缝合:香包绣好后,便是缝合。这道工序也很繁琐,香包缝合将要收口时,需要往里面装香草、薰草、艾叶等,这样做出的香包才会达到自己想要的各类形状,如十二生肖、莲花、鱼儿等。香包完全缝好后,如果做的是动物香包就要安放动物眼睛,最后打穗子,一个美观精致的香包就这样诞生了。

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香包使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深厚了,一个小小香包,集中了刺绣、设计、裁剪、美工、色彩搭配等多项专业技能,窥一斑可见全貌,中华文化的博大与精深不得不令人叹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