鄖西端午節習俗太奇特了,生活在湖北,你應該沒有見過吧!

鄖西端午節習俗太奇特了,生活在湖北,你應該沒有見過吧!

端午節是中國人最熟悉的節日之一,卻也是中國人最陌生的傳統節日之一。說熟悉,因為在中國,幾乎沒人不知道五月初五端午節。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即將到來,那麼鄖西端午節有哪些習俗?這些習俗又蘊藏著什麼樣的文化內涵?

端午節歷時久遠、代代傳承,它是怎麼來的?翻開有關端午節的歷史資料,我們不難搞清“端午”二字的含義,端午’指農曆五月初五,這個‘端’和‘初’是同義,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在歷史上端午節還有很多其他叫法,比如端陽節、夏節等。”在夏商周三代,就已經有端午節的雛形了,關於它的由來主要有以下兩種說法。

第一個是起源於五月初五惡月惡日的說法。五月是一個兇月,五日是一個凶日,五月五日兩兇相逢,就會造成五毒侵人的傷害,所以傳統的端午節裡有很多驅毒避邪的習俗,比如說喝雄黃酒,大家熟知的經典傳奇故事,就是《白蛇傳》裡白娘子喝了雄黃酒現出原形嚇死了許仙,另外還有插艾葉、用香料的葉子泡水沐浴等習俗,都是驅毒避瘟的意思。

端午節有許多習俗,如插艾葉、吃粽子、飲雄黃酒、戴荷包、划龍舟、炸饊子等。在湖北、湖南、貴州、四川一帶,端午節還分為大端午與小端午。端午節在鄖西境內還有一些獨特的端午習俗。

“鄖西人過端午,吃是一大特色。”鄖西縣土門鎮退休教師夏傳滔介紹,如包粽子、炸麻葉、炸饊子等,此外還有插艾葉、插菖蒲、送荷包、捉蛤蟆、繡蟾蜍,“艾葉和菖蒲插在門上都是祛病驅魔的寓意。”

夏傳滔介紹,在送荷包這一習俗中,古代文獻記載一種“端午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到闢蟲的雄黃粉,再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著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戴的多是飛禽走獸類形狀的,如猴子上竿、鬥雞趕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兩枚別緻的香包,趕在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

夏傳滔認為,民俗文化是不斷變化的,隨著時代的前進,有點傳統習俗會逐漸消失,而新的內容也會補充進來:“無論如何變化,習俗都是當地、當時社會的一種反映。”

掛艾蒿

端陽節一大早,鄖西城鄉的婦女就外出了,她們要趁著露水未乾,把艾蒿採回家。那些散發強烈香氣的艾蒿被採回家插、掛在門上,屋裡屋外都清香刺鼻。

在鄖西民間老話說,“五月五日午時,天神爺騎艾虎,艾虎上天堂,蟲蛇入地府”。艾虎就是生在艾叢中的老虎,所以端午節家家插艾用來避毒。

鄖西端午節習俗太奇特了,生活在湖北,你應該沒有見過吧!

鄖西端午節習俗太奇特了,生活在湖北,你應該沒有見過吧!

割菖蒲

扎香囊

扎香包子也叫扎香囊、香袋,它是端午節人們掛在身上祈福保平安的民俗。香包內裝桂皮、玫瑰、雄黃、蘭、菊、梔子、茉莉等香料和香藥粉。香袋是用綢緞作袋裝入香粉,外用五彩絲線纏繞,所以叫扎香包。因香包氣味沉鬱,清香四溢,裡邊裝的有除毒的藥粉,民間有“戴著香粉袋,不怕五蟲害”的說法。香包子有菱角型、長方形、圓形,還有形態各異的動物,無不栩栩如生,靈巧而透著靈氣。

鄖西端午節習俗太奇特了,生活在湖北,你應該沒有見過吧!

摘五瑞草

所謂五瑞草,就是菖蒲、艾蒿、石榴花、蒜頭和山丹丹。傳說在很古老的年代,人間出現了“五毒”:蠍、蛇、蜈蚣、壁虎、蟾蜍,五月初五日佔著重五,五毒最為活躍。天上的太白金星知道五毒為害,一刷子把天宮的五瑞草刷到了人間,人們就種植五瑞草治五毒,一直傳到現在。後來織女又把屬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五彩絲線帶到人間,用絲線纏住五毒。五瑞草、五彩絲相配,在端午節可治五毒。在十堰五瑞草已達十種以上,除上述外,還有夏枯草、燈芯草、槐枝、車前草、魚腥草、光明草等。

戴耍線

五彩絲線也叫戴耍線。端午節前的晚上,幾乎每一個媽媽或大姐,都要給小妹妹、小兄弟在手脖子、腳脖子、頸上套一個五彩絲線結兒。五彩線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象徵,佩戴寓意吉祥如意。楚國大夫屈原投江後,人們就用五彩線捆粽子投到江裡餵魚,不讓魚傷害屈原的身體。五彩線纏了兩千多年,堆起來可結成無數的網,它是民族文化傳承的網。這五彩絲線是織女甩下來的,人們從端午節戴上,一直戴到七月七日,取下扔到屋頂上,讓喜鵲銜去為牛郎織女架起鵲橋。

煮端午蛋

十堰民俗中有四句話,“吃了清明蛋,壇裡不能閒。再泡雞鴨蛋,端午當早飯。”鹹蛋要鹽水泡,也有用小灰加鹽包的,端陽吃雞鴨蛋是零食。在老鄖縣城,離城較近的農村。早在三月天,雞鴨蛋滿倉時,家家戶戶就煮幾大鍋鹹蛋放冷,裝進大罐子裡,等到端午節家裡吃一部分,再拿到集鎮或划龍舟的碼頭去賣一部分。

鄖西端午節習俗太奇特了,生活在湖北,你應該沒有見過吧!

熬五味羹

端午節十堰有些地方的人覺著吃粽子、雞鴨蛋都是實氣飯,還要有點羹湯緩解一下吃“乾貨”的單調味,於是根據五月初五這個“五”字,煮了五味羹。即用酸菜、麵醬、鹽、桃、青菜,煮出來有甜、酸、苦、辣、鹹味的羹。五味羹的產生與南三縣高山缺糧有關。據傳有一年春天雨水太多,夏糧洋芋無收成,到了過端午節還無飯吃,於是就把老酸菜、山果加進臭醬豆煮成羹。山區缺糧也缺鹽,羹中少鹽。誰知這羹煮出來味道酸、甜、苦、辣、鹹五味俱全,又好吃。這時又恰在端午節,人們就稱這羹叫“五味羹”。

踏麥黃

踏麥黃即踏青,但田野不再是青綠,而是金黃麥浪催人割。踏麥黃,可以聞見麥熟的香味、聽著布穀鳥“八個、八個”的召喚,山斑鳩不知疲倦地“咕咕咕咕”告訴農民麥已黃枯,應收割歸倉了。鄉人端午節不動土,不下地,在家吃喝玩,有的是時間陪客人聊天。

鄖西端午節習俗太奇特了,生活在湖北,你應該沒有見過吧!

喝雄黃酒

民間傳說,雄黃酒具有驅邪的作用。到了端午節那天,家家喝雄黃酒,個個小孩子鼻樑上、眼角邊、脖子上、耳朵上,都塗雄黃酒中的雄黃粉,一個個像戲臺上的小丑,和小夥伴們在田間地頭狂跑,這一年一回的“化妝”讓小朋友感到很榮幸。

鄖西端午節習俗太奇特了,生活在湖北,你應該沒有見過吧!

包粽子

吃粽子傳說是屈原投江後,人們怕魚吃了屈原屍體,投粽子於江中救屈原。以後屈原投江的五月初五日就以粽子投江紀念。十堰人包的粽子各地也不相同,兩竹的粽子形狀是立體四面四角形,包臘肉丁子。房縣的粽子是兩平面三角平體,很少包糖心類,用白糖、芝麻粉配料,用筷子糊著吃。包葉有青粽葉、竹筍葉等。粽子的主料是糯米,先將糯米洗淨,放在水中泡半天左右,再把粽葉子洗淨,竹筍葉要先用水煮。

鄖西端午節習俗太奇特了,生活在湖北,你應該沒有見過吧!

接姑娘

端午節接姑娘、女婿回孃家過節,從古至今沒有斷過弦。端午節當日,農村是很忙的,農民心中想的是把一年的期盼抓到手,把來年的希望播種到地裡,這才是快樂。可端午節在三大節(元宵、端午、中秋節)中是不可不過的節日,舊時古老的除“惡”又讓人們不敢不過。於是忙不開,就把姑娘接回來幫襯一下,就形成了“端午接姑娘,喝酒吃飯香”的民俗。

鄖西端午節習俗太奇特了,生活在湖北,你應該沒有見過吧!

炸饊子

炸饊子是鄖西漢族風味小吃,色黃酥脆,味香可口,歷代有“寒具”“粔籹”“細環餅”“捻頭”等名稱。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谷四·寒具》載:“捻頭,捻其頭也。”林洪《清供》中亦有“寒具,捻頭也。以糯粉和麵,麻油煎成,以糖食之。可留月餘,宜禁菸用”的相關記載。可見,炸饊子過去在寒食出現,如今在鄖西一帶還留存有端午節“炸饊子尚場”(此處“尚”有崇尚、希望之意)的遺俗。端午節在芒種節氣前後,小麥已成熟收穫,此時家家戶戶都會磨些新麥面炸些饊子,先到打麥場感謝場神喜獲豐收,再孝敬老人,讓幼童嚐鮮。

鄖西端午節習俗太奇特了,生活在湖北,你應該沒有見過吧!

鄖西端午節習俗太奇特了,生活在湖北,你應該沒有見過吧!

在你老家,端午節還有哪些風俗?

留言告訴我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