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是真的看不清,也很有哲学道理的|诗与科学

“以学为诗”“以理为诗”这是宋诗在内容上区别于唐诗的主要特征。“以理为诗”的倾向至苏东坡而大盛。他的《题西林壁》不仅包含了一定的地理意义,也包含着深刻的哲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是真的看不清,也很有哲学道理的|诗与科学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是真的看不清,也很有哲学道理的|诗与科学

庐山云雾变幻不定,有时只见山间飘来阵阵雾,峰峦叠障为云雾所笼罩。使人看不清庐山真面目然而倾刻之间,云消雾散、呈现出一片秀丽的景色。有时洁白如絮的云朵,在山腰间飘忽犹如巨龙奔腾,忽而云雾弥漫,使远处峰峦,高浮于云雾之上,继而淹没在茫茫的云海之中,云雾象海上波涛,翻腾追逐,苏东坡言“不识庐山真面目”,确是庐山景色的绝妙写照。

“不识庐山真面目”是真的看不清,也很有哲学道理的|诗与科学

庐山耸立在江西省北部的郡阳平原上。长江象庐山的一条银腰带,把庐山环抱起来。广阔的水面,源源不断地供应蓄丰富的水蒸气。海拔1426米的庐山。接受四面八方送来的湿润空气,又迫使它们沿山坡上升。涅空气上升以后气温降低,含水能力变小,水蒸气凝结成无数小水滴,飘浮在低处成雾,上升到高空为云,小水滴随气流的升降,忽浮忽沉,时云时雾,云雾相连,使庐山真面目难以实现因此才有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名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是真的看不清,也很有哲学道理的|诗与科学

庐山,随着“横、侧、远近、高低”等观察角度的变动和立脚点的移动,便展转多姿,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移步换形,进退变幻,给游人以庐山之美无穷止的感觉。这也说明了哲学上的道理:人们的认识无不具有相对性,所以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各自的局限,只有摆脱了局部经验的限制,主观片面的束缚,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


庐山,瀑布壮伟幽险,云雾变化多端,气候凉爽宜人,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和避暑胜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