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诗经》中的蒹葭,承载着我们端午时节美好的回忆

夏天来了,芦苇,从沟壑的污泥里钻出苗条身躯,而且越长越快,到了端午前后在河边仿佛已经成为一片摇曳的森林。苇叶,在我童年的印记里与粽子有关。

外卖的粽子少了些苇叶的清鲜味儿。端午包粽子给我印象深的还是现摘粽叶现包粽子。粽叶都是家乡水边新鲜的芦苇叶——“打粽子叶”是个极有情趣的过程,早上晨光微露,穿上水鞋,选一处芦苇繁茂的河湾,带着露水采那些清脆颜色的苇叶儿。晶莹的露珠在长长的苇叶上跳跃着,滑落,时不时有不知躲在何处的水鸟儿受了惊吓,拍着翅膀突愣愣飞过。苇子随着风的吹动沙沙的响,那样的一种意境,就如同走在画中一般。苇叶儿要选择宽大完整,没有残破的苇叶,打得差不多了,摞齐,扎起来,握在手中实实的沉沉的,心里很踏实。回家后,母亲将苇叶码齐了、洗净压在水中,到黄昏时,便坐在院子里包起粽子来。包粽子的是用的采来的蒲草,青绿色的苇叶在母亲的手中翻卷,做成一个深深的勺子的形状,放入糯米或者高粱米、粘小米,或者在当中放入几只又大又红的枣子,然后用蒲草将它包裹起来,青绿的粽子很快挤满一盆——打粽叶也好,包粽子也好,印象里总是那种平和与人生自得的美,伴着对母亲的那份感念。到晚上随着炊烟袅袅,熟悉而亲切的粽子香便在小小的屋子里飘来荡去,那有这新鲜粽叶清香的粽子是记忆里深深的留恋。

芦苇不仅是我们记忆里的美好,古人也通过芦苇来抒发春去秋来的时序之感、江湖流转迁徒的漂泊之感,还通过芦苇来寄托江湖逍遥的隐逸情趣和蓬户苇壁、清贫自守的志节,因而芦苇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意义。芦苇就是《诗经》中,所说的蒹葭——因此被人所熟知:

它是《诗经》中的蒹葭,承载着我们端午时节美好的回忆

蒹 葭 (出自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国外也有很多思想者喜欢它,帕斯卡尔是一位天才的哲学家,他曾经说:“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其实就这样做个芦苇也挺好,一直做着自己,低调安静不张扬,安安静静地来安安静静地去。

芦苇不光叶子是包粽子的主要材料,还可以造纸、建材等工业原料,根部可入药,有利尿、解毒、清凉、镇呕、防脑炎等功能。

它是《诗经》中的蒹葭,承载着我们端午时节美好的回忆

它是《诗经》中的蒹葭,承载着我们端午时节美好的回忆

它是《诗经》中的蒹葭,承载着我们端午时节美好的回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