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四年前,這所曾經專門進行博士、碩士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型高等院校將人才培養的陣地前移,招收了首批332名本科生。今年國科大首批本科生即將畢業,在290名即將畢業的學生中,超過八成學生選擇繼續深造。
有學生畢業論文已達博士水平
“國科大是一個安靜、嚴肅又充滿著學術氣息的地方,她為我們提供了伊甸園般的學術生活。”國科大2014級本科生寧尚龍畢業後將前往英國劍橋大學物理系繼續深造。
國科大首屆本科畢業生中直接就業的僅7人,243名畢業生將繼續深造、攻讀碩士或直接攻讀博士學位,佔畢業人數的83.8%。在境外留學的有11人進入全球前十高校深造,52人進入全球前百高校(含前十)深造。
國科大首屆本科畢業生在科研論文、發明專利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也引人注目。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談清揚以第一作者撰寫的一篇論文被計算機科學領域人工智能頂級會議AAAI錄用,並赴美作大會宣講。
四年科教融合的培養,讓國科大首屆本科生畢業論文水平很高,他們撰寫的畢業論文,得到多名答辯委員會成員的認可,“具有很強的科研能力”“有同學的論文達到了博士水平”“他們的論文稍作修改可在國際期刊上發表”。
為什麼國科大本科生能達到這樣的科研水平?在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院長、國科大本科教學委員會主任席南華院士看來,主要得益於學校實行的科教融合的培養體制和學業導師制,使得本科生從大二就開始與一線科學家面對面交流,接觸先進的科研設備和大科學裝置,更加近距離感受了科研的魅力,激發了科研興趣,為將來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科學家“組團”打造本科教學最“豪華”陣容
“由知識創造者擔任授課教師,這是國科大堅定的理念。”國科大副校長蘇剛說,國科大致力於將中科院豐富的科研資源轉化為教育資源,走科教融合的道路。
在國科大,本科生全程實行學業導師制,目前學業導師982人,其中院士76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88人、“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68人;在授課教師方面,目前,本科課程主講教師共有457人,有正高級職稱的306人,佔比67%,其中,院士18人、長江學者3人。
“老師們都非常有責任心而且教學水平非常高。我大一的時候,上過馮琦老師的線性代數課,馮老師授課總是從問題出發,邏輯體系非常清晰,在他的影響下,我也養成了不斷髮問、邏輯思考的習慣。”寧尚龍說。
國科大特別注重將數、理、計算機、語言等基礎知識打紮實,在共計75到83學分的公共必修課中有40到48學分是數學、物理、計算機類課程。席南華院士介紹,國科大選用的教材難度明顯高於國內其他高校,“比如數學課程使用莫斯科大學的教材——卓裡奇的《數學分析》、柯斯特利金的《代數學引論》”。
本科基礎課程更不乏學術大牛的身影。4年來,席南華為本科生授課7個學期,共計560學時。他領導的本科生數學授課團隊,被教育部評定為“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除了名師上講臺,實驗類課程每10人左右配備一名實驗課助教,指導學生實驗;專業研討類課程每10人左右一個班級,進行研討式教學。實驗課教師是北京市優秀教師,習題課教師是中科院研究所裡的博士後……不一樣的課,同樣的高配。
科教融合三段式培養模式初步形成
4年過去,國科大首屆本科畢業生無論是在畢業論文還是在去向方面,都給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這標誌著國科大極具特色的本科教學模式初步成形。
“國科大育人的基本方針是小規模、強化基礎、文理交融、促進交叉、因材施教、注重科研、培養精英,探索‘科教融合’培養新模式。”席南華闡釋了國科大首屆本科生的培養理念、模式、特色。他表示,在創辦之初,為構建注重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國科大前後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調研了國際上若干所大學相關專業的本科教育體系,這其中包括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劍橋大學等世界頂尖高等學府。
在調研基礎上,國科大4年來逐步形成了三段式培養結構。第一階段,主要學習公共基礎課,特別是數學、物理、計算機等基礎課程。第二階段,學習專業基礎課加少量專業方向課,留給學生充裕的時間選修其他學科課程。第三階段,大部分學生出國學習一學期,到中科院各相關研究所做畢業論文和學習一學期。
“課堂教學很多時候是有答案的,但是去科研所做實驗時,很多問題沒有答案,有時候甚至連問題都沒有,要自己發現問題。”寧尚龍興奮於在科研所做實驗給自己帶來的思維啟發。
國科大黨委書記張傑院士表示,國科大本科教育的定位是利用中國科學院雄厚的科研力量,提供獨具特色的優質本科教育,致力於培養追求科學夢想、獻身科學事業、立志科學報國的未來科技領軍和骨幹人才。
而今,這批年輕人的科學家夢正在國科大這所同樣充滿朝氣的學術殿堂一步步實現。
《中國教育報》2018年06月16日第1版
閱讀更多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