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致癌背后,是WHO标准与中国制造槟榔工艺的博弈

槟榔致癌可以说是个老梗了,每年都会被拿出来成为刷屏热点引起一波恐慌。可是这些内容相似,靠口腔癌患者的图片制造噱头、道德绑架槟榔产业却模糊不提槟榔致癌判定标准的文章,无外乎都是将槟榔过度妖魔化,能不能稍微尊重点看客的智商?本人爱吃,更吃的讲究,所以大学读了食品专业,工作也是和各种食品安全检测打交道。因为怕得癌症,也借着工作机会研究过槟榔的致癌性。仅仅想从科学专业的角度,不偏不倚,聊聊槟榔致癌到底是真是假?也欢迎更多人和我一起探讨,但那种啥依据都不摆,光喊着得口腔癌的大部分都吃槟榔的大神就算了,科学这么严肃的事还是讲点证据吧!

槟榔致癌背后,是WHO标准与中国制造槟榔工艺的博弈

槟榔致癌无疑是个科学问题,不在限定条件下去判定致癌标准,就已经违背了科学性研究的初衷,一口咬死槟榔致癌是有失偏颇的。槟榔致癌的说法源于世界卫生组织评定的一级致癌物列表,但这个标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其中的槟榔果指的是国外的生果而非中国常吃的熟果,两种不同吃法致癌性具有极大差异。二是食用量,用量增加发病几率的道理人尽皆知,在槟榔致癌这个问题上也并不意外。一概而论说槟榔致癌,WHO标准却并不适用于新工艺下的中国槟榔。

咀嚼槟榔引发的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确是槟榔诱发口腔癌的原罪。因为槟榔外壳纤维物质较硬,长期过度嚼食必然会造成口腔伤害。如果在口腔出现损伤的情况下依然过量食用槟榔,就会导致致癌物槟榔碱的生物毒性进入口腔组织,造成口腔黏膜纤维化,一定几率引发口腔癌。

而槟榔外壳纤维对口腔的伤害及槟榔碱的含量都是可以通过食用方法及食用量的改变进行控制。槟榔最常见的吃法有三种,第一种是食用鲜槟榔果,是将七至八分成熟的鲜槟榔果(绿色)切成几瓣,再涂上白灰,再包上蒌叶直接食用。第二种是印度为主产地的槟榔咀嚼块,由成熟度很高的槟榔 核、蒌叶粉、烟叶及香精香料混合而成。第三种是由七至八成熟的鲜果经杀青、烘干后制槟榔干果,然后经发制入味、闷香、上胶、切片、去核、点卤、凉片、包装成成品,也是中国人常吃的熟果。

槟榔致癌背后,是WHO标准与中国制造槟榔工艺的博弈

前两种吃法百分百保留了致癌物槟榔碱,同时不经处理的槟榔外壳纤维硬度对口腔伤害极大,再加上烟叶、白灰等调味物质,这样的槟榔吃法致癌风险极高。也劝告大家,不要食用生槟榔,虽然生食的方法带来的刺激性更大,咀嚼起来更过瘾,但这种食用方法的确是致癌的。

槟榔致癌背后,是WHO标准与中国制造槟榔工艺的博弈

然后我们再来说生活中常吃的熟果,说到这不得不提到湖南。湖南是槟榔制造大省,因为当地人对槟榔的热爱,出现了很多知名槟榔品牌。品牌之间的竞争使得槟榔制造工艺越发精进,在保留口感的同时也更为健康,算是推动了槟榔产业的发展。而WHO标准却并没有考虑到中国槟榔熟制工艺对致癌性的影响。像湖南当地的口味王、皇爷、小龙王、叼嘴巴、胖哥、品上品等槟榔品牌早已经摒弃传统的烟熏工艺,采用蒸煮烘干的方式避免二氧化硫等有毒物质的产生同时对槟榔纤维起到软化作用,并大大减少槟榔碱含量。

槟榔致癌背后,是WHO标准与中国制造槟榔工艺的博弈

随着槟榔制作工艺的升级,一颗槟榔的制作工序也越来越复杂。据网上资料显示,一般正规的槟榔制作企业起码要经过十多道制作工序,甚至像口味王的制造工序高达十八道,其中很多工序从食品安全检测层面来看,的确对减少槟榔致癌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槟榔致癌背后,是WHO标准与中国制造槟榔工艺的博弈

现有的槟榔熟制工艺,其实主要聚焦于槟榔碱的去除和槟榔外壳纤维口感的提升。大多槟榔品牌在原籽的选择上都倾向于海南的青果槟榔,因为海南本身的地理环境因素,海南槟榔本身的纤维就较为细软,能够降低对口腔粘膜的伤害,再加上后期的入味、入香、点卤等工艺,让槟榔对口腔刺激更小,从根本上减少槟榔纤维带来的口腔损伤。

槟榔致癌背后,是WHO标准与中国制造槟榔工艺的博弈

槟榔致癌背后,是WHO标准与中国制造槟榔工艺的博弈

而煮籽、洗籽、烤籽、切籽、去芯、入苏打这些工序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尽可能清除干净致癌物质槟榔碱。槟榔碱并非难以去除,鉴于其溶于水和乙醇的化学特质。一般通过蒸煮、清洗在极大程度上溶解槟榔碱。另外90%的槟榔碱其实是存在于槟榔芯的,经过去芯、切籽环节,单次食用槟榔碱的含量已经降到极低。再加上烤籽、煮籽、入苏打等步骤,采用物理性消毒杀菌和化学碱性中和消毒的方式全面降低槟榔的致癌几率,可以说经过一系列具有科学效用的技术处理,槟榔碱的存在量微乎其微。

槟榔致癌背后,是WHO标准与中国制造槟榔工艺的博弈

其实,在相对成熟的制作工艺下,熟制槟榔的致癌性更多取决于食用量。很多人不加节制地嚼食槟榔,势必会引发口腔疾病。很多物质的致癌性都是以最高风险值标准来评定的。此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星巴克致癌中提到的丙烯酰胺,其致癌剂量为每公斤体重2.6μg-16μg而煮咖啡丙烯酰胺的平均剂量为13μg/kg,也就是说一个50公斤体重的成年人,每天喝10kg咖啡才会喝到致癌剂量。槟榔致癌是同样的道理,食用量的自我控制才是这道判断题的关键。在此也建议大家,不要贪恋功效过度食用,那样得了口腔癌就真是自作自受。

槟榔致癌背后,是WHO标准与中国制造槟榔工艺的博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