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一次考試中,誕生了7位宰相18位尚書,令人驚訝!

你可知道在明朝的一次科舉考試中,在那一場考試竟然出現了7位宰相,18位尚書,那一屆學生真的可怕

明朝的一次考試中,誕生了7位宰相18位尚書,令人驚訝!

一次科舉選拔出多位內閣學士和尚書,與其說是明朝人才輩出,不如說是急需人才。隆慶年間,明朝在經歷了太平盛世之後,出現了嚴重的財政危機,於是開始吸納各種人才,上下齊心協力,實施新政,終於迎來了空前繁榮時期。據史學家發現,明朝科舉選拔出現一次七個宰相,十八個尚書,那是在隆慶年間,如果考取研究生也能有這麼多錄取名額那該多好啊。

明朝的一次考試中,誕生了7位宰相18位尚書,令人驚訝!

隆慶年間為什麼會一次錄取這麼多人才呢,真的是因為明朝人才輩出嗎,才不是呢。明朝隆慶年間出現了嚴重的財政危機,在剛剛經過太平盛世後,明朝的經濟出現了低迷狀態,上層統治者的鬥爭也在加局,無論是為了天下百姓可以豐衣足食,過上安穩的生活,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這時候都需要大量的人才助自己實現雄心壯志。

明朝的一次考試中,誕生了7位宰相18位尚書,令人驚訝!

於是,代表正義和邪惡的黑白方達成一致,此次科舉要擴招,當然不會有人提出異議,哪個領導人會嫌棄自己手下人才少呢。明朝在隆慶年間,這個內外動盪的時刻,沒有走向顛覆和滅亡,這要感謝張居正的出現,張居正帶領大家實施新政,終於,不懈努力下,明朝迎來了空前繁榮的時期。

張居正是明朝唯一一個被賦予太傅和太師稱號的人,他是經過科舉選拔到了翰林院,成為了翰林院士,才有機會得以實現自己的雄心壯志。能進入翰林院的都是社會中地位最高的人士,宋濂,方孝儒,張居正也是其中之一。

明朝的一次考試中,誕生了7位宰相18位尚書,令人驚訝!

但是呢,回過頭來看,隆慶前後那時期,選舉的那些宰相和尚書,並沒有在官途上走的多遠,以至於,我們在一件件歷史大事上找不到他們的名字。明孝宗時期和正德年間,都出現了將前五名統統選舉成為翰林的“盛況”,讓人無不驚歎這次的錄取率,羨煞旁人,第六名得知這一消息,大概得惋惜的吐血吧。

明朝的一次考試中,誕生了7位宰相18位尚書,令人驚訝!

五個並列第一,這些書呆子們就一筆帶過,當然並不是嘲笑書呆子,而是看書寫作之人能為人們帶來精神食糧,而不能帶來饅頭和糠咽菜,要知道明朝那時期可是有很多老百姓填不飽肚子,生命危在旦夕,他們才僅僅處於生理需求層次,苟且活著,填飽肚子便是百姓們最大的追求了。可惜了那些優秀的才子們,生不逢時,若是生在現代,那一定是優質的學者,作家,哈哈但依舊不可能是國務院的領導們。歷經千百年來,我們國家的官場的氣息沒有太大的變化。

因此,考試成績耀眼不代表能仕途輝煌。最後呢,給讀者們科普一下科舉考試的選拔制度。

科舉考試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公務員考試,都是為國家選舉才能兼備之人,為國做貢獻。跟公務員考試不同的是,古代的科舉要經過三次不同規模的選拔,這有點像全國級的選美大賽,要先經過縣級選拔,再到省級,最後是全國級。科舉考試首選要經過鄉試,會試,殿試。鄉試是縣級的選拔,會試是省級的選拔,殿試是國級的選拔。能成為“元”和“花”的皆不是凡夫俗子,鄉試的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的第一名叫會元,殿試的第一名叫狀元。

明朝的一次考試中,誕生了7位宰相18位尚書,令人驚訝!

會試每三年才考一次,可想而知競爭和壓力有多大了,一失足,成千古恨。難怪范進中舉後欣喜若狂後瘋了。思索下,也不覺得范進可笑了,反而審視我們自己,隨社會漂泊,可沒有范進一心想要中舉那堅持不懈的勁了。

明朝的一次考試中,誕生了7位宰相18位尚書,令人驚訝!

這裡為大家介紹一位人,那便是秀才,有好多人對秀才都嗤之以鼻,有很多人會拿秀才來開涮,在這裡要鄭重澄清一下,古代的秀才相當於現在的本科生,只不過和現在的本科生造詣不同,我們現在是工理科兼修,求得博學。但古代秀才不同,他們研究書法,文章,寫作,歷史頗有深度,是現代學士比擬不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