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定义的前世今生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定义的前世今生

近年来,国外解剖学著作逐步引入EGJ的概念,并认为EGJ与贲门是不同的解剖区域,而国内教材则仍然沿用传统的"贲门即为EGJ,是胃的入口"的定义,因此,对于该区域的命名上就存在着争议。不仅如此,如何界定该区域在不同学科也有着不同的意见。

解剖学观点认为,EGJ就是管状食管与囊状胃的结合部,位于His角水平,是一个非常短的解剖学区域;生理学观点认为,EGJ是通过食管压力测定后下段食管括约肌最远端的边界;病理学观点则认为,只有组织学检查确认的食管鳞状上皮和胃柱状上皮交界处才是EGJ。2010年,第14版日本《胃癌处理规约》中认为,EGJ的定义在临床上可以采用下列任何一条:

(1)内镜检查中食管下端纵行栅栏状样血管末梢;

(2)消化道钡餐检查中His角的水平延长线;

(3)内镜或消化道钡餐检查中胃大弯黏膜皱襞近侧的终末端;

(4)切除的标本在大体检查时周径出现变化的部位。同时规约也指出,组织学上的鳞柱交界处与实际的EGJ并不一定完全吻合。即将出版的第15版《日本胃癌处理规约》则进一步细化EGJ的定义,包括内镜、上消化道造影和病理学三方面,通常优先考虑内镜,诊断标准则无太大变化,而上消化道造影中EGJ的定义为食管下段最狭窄的部位,如果存在食管裂孔疝等情况,才以胃大弯纵行皱襞的口侧缘为标志。

对于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2000年出版的世界卫生组织肿瘤分类及诊断标准《消化道肿瘤病理与遗传》中,将其单独列为一个章节,并从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和诊断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论述。AEG的定义包括:

(1)不管肿瘤主体位于何处,穿过EGJ的腺癌称为AEG;

(2)完全位于EGJ上方的腺癌应被看做是食管腺癌;

AEG的分型方法主要有两种,即Nishi分型和Siewert分型。Nishi分型主要根据肿瘤中心与EGJ的关系来分型,共分为5型:E、EG、E = G、GE和G;是由日本学者Mitsumasa Nishi于1973年提出,又称日本分型。该分型的主要缺点在于将该区域内所有病理类型的恶性肿瘤进行统一分型,未区分腺癌与鳞癌,且范围仅限于EGJ上下2 cm以内。

因此,除了在日本国内使用外,在国际上影响力较小。而Siewert分型则是由德国学者Joerg Ruediger Siewert于1987年提出,主要包括肿瘤中心位于EGJ上下5 cm范围内的腺癌,共分为3型:Ⅰ型,肿瘤中心位于齿状线上1~5 cm范围;Ⅱ型,肿瘤中心位于齿状线上1 cm到齿状线下2 cm范围内;Ⅲ型,肿瘤中心则位于齿状线下2~5 cm。该分型目前在国际上被广泛采用,也被学术界所接受。

在临床上,不仅AEG的分型方法尚未完全统一,近几年,国际抗癌联盟/美国肿瘤联合会(UICC/AJCO)TNM分期中AEG究竟是属于胃癌还是食管癌,也是一变再变。第7版分期中规定,位于近端胃5 cm以内并向食管侵犯的肿瘤采用食管癌分期。

由于食管胃癌和胃癌分期的不同,一部分病例出现了分期偏移的现象,而对于两种分期方法单调性、独特性和同质性的比较也并未显示出某种分期方法的优势。2016年10月,第8版分期则再次进行调整,规定对于AEG,如果肿瘤侵及EGJ、且肿瘤中心位于EGJ以下2 cm的范围内,分期应遵循食管癌标准;如果肿瘤中心位于EGJ以下2 cm以外的范围,则分期应遵循胃癌标准;未侵及EGJ的贲门癌分期应遵循胃癌标准。

纵观历史我们看到,从EGJ和AEG的定义、到AEG的分型和分期,有太多太多的争议问题仍然等待着我们去解决。期待着未来信息化时代,结合东西方大样本病例的数据库分析,能给我们更准确的规范和标准。

参考文献【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