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古鎮,康熙來了6次,乾隆來了6次

甲馬營村現為甲馬營鎮政府駐地,西靠衛運河。村舊址原在鎮駐地以北。一九七二年,為了不影響次年進行的衛運河拓寬取直計劃,村莊南遷三百米,於鎮政府駐地南側重建新村。甲馬營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隋唐大運河時期和京杭大運河時期,它都是重要碼頭。相傳,宋太祖曾在此巡視兵營,這些都使這座千年古鎮充滿了神秘色彩。

這個古鎮,康熙來了6次,乾隆來了6次

明朝,朝廷為了進一步發揮運河的漕運作用,在甲馬營建起了水驛、漕運所、巡檢司,清朝雍正年間,又在甲馬營建造了墩臺,武城縣境內的運河岸上共建造了六處墩臺。每處墩臺撥兵五名,配備槍支五支,以保護運河漕運的安全。據史料記載,康熙六次下江南,乾隆六次下江南,都是路經此地。當時,甲馬營村北有一處大桃園,三月桃花盛開之時,好多遊客前來觀景遊玩。當時的武城縣有八大美景,甲馬營的“桃園春色”即是其中之一。

這個古鎮,康熙來了6次,乾隆來了6次

民國以前,甲馬營鎮有好多寺廟,如:大王廟、娘娘廟、觀音廟、關公廟、一山廟。鎮上每年立有兩會,一是二月會,一是十月會。每到會期,就搭臺唱大戲,還有說書的、演雜技的。沿河兩岸,方圓百里趕會的人成群結隊,紛至沓來。甲馬營村裡橫豎三條街上有三、四十家特色小吃,吃燻蒸燒烤肉食找張家,吃大餡肉餅找常家,吃細絲燜餅找李家,吃喝有館,住宿有店。甲馬營鎮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經濟環境,吸引了好多商戶來此經商,山西的大富商王明就在甲馬營開了大染坊,並建起了“山西會館”。農曆“一、六”是甲馬營的傳統集日,方圓十里遠近的人們都到這裡來趕集。這些都給甲馬營帶來了經濟的繁榮和文化的積澱。

這個古鎮,康熙來了6次,乾隆來了6次

運河給甲馬營帶來了富裕,但在解放以前,由於社會生產力低下、吏治腐敗等原因,河道失修、水災旱災也給當地民眾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據武城縣水文資料記載:從一八四零年至清末的七十一年間有二十五年發生洪災,其中一年決口兩次的有四個年份,同時多處決口的年份有兩個。民國時期三十八年間,運河發生洪災的年份就有二十一年。其中一九一七年和一九一八年,甲馬營鎮的西沙河東淹地分別為七十二萬畝和四十萬畝;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二六年武城縣均遭洪災,其中一九二三年七月祝官屯處決口,淹村七十九個,淹地二十點七萬畝,西沙河東淹恩縣窪,八月夏津又決口,水淹武城縣的老城、楊莊、祝官屯三鄉鎮及恩縣窪。

這個古鎮,康熙來了6次,乾隆來了6次

一九三七年至一九三九年武城縣連續三年遭遇洪水。其中一九三七年鬧水災,全村千畝良田也全被淹,莊稼顆粒不收,村民大都是“冬無禦寒衣,家無隔夜糧。”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二年,當地又遭遇歷史罕見的特大幹旱,莊稼全部枯死,人們把草根、樹皮挖盡剝光,用以充飢。草挖盡了,樹皮剝光了,只好背井離鄉,逃往東北。當時,甲馬營村有七百零一口人,死的死,逃的逃,最後只剩下了300餘人。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四年運河又連續決口,淹地毀莊,歷經苦難的人們掙扎在死亡線上。

這個古鎮,康熙來了6次,乾隆來了6次

除了水旱災荒,戰亂也多次殃及甲馬營。金滅北宋,當地人淪為亡國奴;元滅南宋,當地人被奴役;明朝前期,燕王朱棣與其侄爭奪皇位,雙方軍隊形成拉鋸戰,當地居民被殺戮殆盡,十室九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