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古镇,康熙来了6次,乾隆来了6次

甲马营村现为甲马营镇政府驻地,西靠卫运河。村旧址原在镇驻地以北。一九七二年,为了不影响次年进行的卫运河拓宽取直计划,村庄南迁三百米,于镇政府驻地南侧重建新村。甲马营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隋唐大运河时期和京杭大运河时期,它都是重要码头。相传,宋太祖曾在此巡视兵营,这些都使这座千年古镇充满了神秘色彩。

这个古镇,康熙来了6次,乾隆来了6次

明朝,朝廷为了进一步发挥运河的漕运作用,在甲马营建起了水驿、漕运所、巡检司,清朝雍正年间,又在甲马营建造了墩台,武城县境内的运河岸上共建造了六处墩台。每处墩台拨兵五名,配备枪支五支,以保护运河漕运的安全。据史料记载,康熙六次下江南,乾隆六次下江南,都是路经此地。当时,甲马营村北有一处大桃园,三月桃花盛开之时,好多游客前来观景游玩。当时的武城县有八大美景,甲马营的“桃园春色”即是其中之一。

这个古镇,康熙来了6次,乾隆来了6次

民国以前,甲马营镇有好多寺庙,如:大王庙、娘娘庙、观音庙、关公庙、一山庙。镇上每年立有两会,一是二月会,一是十月会。每到会期,就搭台唱大戏,还有说书的、演杂技的。沿河两岸,方圆百里赶会的人成群结队,纷至沓来。甲马营村里横竖三条街上有三、四十家特色小吃,吃熏蒸烧烤肉食找张家,吃大馅肉饼找常家,吃细丝焖饼找李家,吃喝有馆,住宿有店。甲马营镇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环境,吸引了好多商户来此经商,山西的大富商王明就在甲马营开了大染坊,并建起了“山西会馆”。农历“一、六”是甲马营的传统集日,方圆十里远近的人们都到这里来赶集。这些都给甲马营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积淀。

这个古镇,康熙来了6次,乾隆来了6次

运河给甲马营带来了富裕,但在解放以前,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吏治腐败等原因,河道失修、水灾旱灾也给当地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据武城县水文资料记载:从一八四零年至清末的七十一年间有二十五年发生洪灾,其中一年决口两次的有四个年份,同时多处决口的年份有两个。民国时期三十八年间,运河发生洪灾的年份就有二十一年。其中一九一七年和一九一八年,甲马营镇的西沙河东淹地分别为七十二万亩和四十万亩;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二六年武城县均遭洪灾,其中一九二三年七月祝官屯处决口,淹村七十九个,淹地二十点七万亩,西沙河东淹恩县洼,八月夏津又决口,水淹武城县的老城、杨庄、祝官屯三乡镇及恩县洼。

这个古镇,康熙来了6次,乾隆来了6次

一九三七年至一九三九年武城县连续三年遭遇洪水。其中一九三七年闹水灾,全村千亩良田也全被淹,庄稼颗粒不收,村民大都是“冬无御寒衣,家无隔夜粮。”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二年,当地又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庄稼全部枯死,人们把草根、树皮挖尽剥光,用以充饥。草挖尽了,树皮剥光了,只好背井离乡,逃往东北。当时,甲马营村有七百零一口人,死的死,逃的逃,最后只剩下了300余人。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四年运河又连续决口,淹地毁庄,历经苦难的人们挣扎在死亡线上。

这个古镇,康熙来了6次,乾隆来了6次

除了水旱灾荒,战乱也多次殃及甲马营。金灭北宋,当地人沦为亡国奴;元灭南宋,当地人被奴役;明朝前期,燕王朱棣与其侄争夺皇位,双方军队形成拉锯战,当地居民被杀戮殆尽,十室九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