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

其實,區塊鏈技術並不是由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創造出來的,這項技術有一段漫長而有趣的歷史。

要了解區塊鏈構建的基礎,你必須要知道下面這三個技術的歷史:

1. 加密

2.開源軟件的發展

3.點對點共享

加密

1991年年初,美國一程序員Phi Zimmermannl瞭解到美國參議院的一項立法提案,該提案將要求電子通信服務提供商交出用戶的私人信息。Phi Zimmermannl決定為大眾開發一個基於公鑰的加密系統,這個系統可以讓大家在互聯網上自由溝通時,不會有被監視的風險。

開源軟件

開源軟件這段歷史,要追溯到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能實驗室(MIT AI labs)的程序員Richard Stallman,他被認為是美國自由軟件運動的精神領袖。

20世紀70年代時,麻省理工學院的所有打印機都在不同的樓層,於是程序員Richard Stallman通過訪問源代碼,增加了一個電子信息系統,讓用戶可以不用走到打印機旁邊,就可以知道文件是否被打印好,或者打印機是否被卡住。可是,後來麻省理工學院安裝了一個施樂9700打印機後,Richard Stallman和人工智能實驗室的其他黑客,被拒絕訪問源代碼。

這件事離不開當時的時代背景,20世紀80年代,軟件工業商業化,甚至AI實驗室的許多黑客,也試圖以專利軟件來取代可自由流通的軟件。但是,Richard Stallman認為軟件應該讓人們自由地使用和修改,於是他辭去了麻省理工學院的工作,發起了GNU(GNU’s Not UNIX的遞歸縮寫)項目,要創造一套完全自由、兼容於Unix的操作系統GNU。GNU宣言指出,用戶要自由地運行、共享、研究和修改軟件。

點對點共享

2001年7月,Bram Cohen發佈了一個名為Bittorent的程序。Bittorent很快成為整個電影行業的頭號敵人,因為它對非法下載電影、電視劇、歌曲,提供一站式支持。

Bitorrent是一個對等網絡,這意味著每個用戶都是網絡的一部分。在傳統的網絡中,所有的信息都在一箇中央服務器上,而在對等網絡中,所有的用戶之間都可以共享信息。對於Bittorent來說,這意味著一旦你下載了一部電影或一首歌曲,你可將其與網絡的其他部分分享。這就像神話裡的九頭蛇,當你砍下一個頭的時候,它就會在原來的地方長出來。每當一個站點或網絡的某個成員被關閉時,就會有超過10個的POP點(即網絡服務提供點)出現。

區塊鏈和比特幣也使用了同樣的技術。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一個節點,該節點持有區塊鏈的副本,並可以將其共享給網絡的其他部分。目前世界上大約有9000個節點,運行著不同版本的比特幣。這意味著,如果你想阻止比特幣,你必須同時找到並關閉9000個節點。顯然,這是幾乎不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