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家族曾改写中国历史,您最推崇哪一个?铜陵枞阳请投票留言!

友情提示:本文篇幅较长,请阅后参与投票或留言,以便作相应修正。您的宝贵意见,将有助于地方文史研究,谢谢!

这些家族曾改写中国历史,您最推崇哪一个?铜陵枞阳请投票留言!

枞阳家谱馆

-----------------------------------------------------------------------------------------------------------------

枞阳十大名族,影响中国历史的家族与人物

-----------------------------------------------------------------------------------------------------------------

著名学者吴孟复先生曰:“枞阳,学术之府,气节之乡,诗歌之囿也。”

明清以来,名贤辈出,或为宰辅重臣,或为文坛泰斗,或为仁人志士,灿若星汉,影响深远。县内大姓名族星罗棋布,名儒硕彦后先相接,形成了枞阳历史文化特有的景观。

本文主要选自枞阳家谱馆陈靖先生、枞阳作协谢思求先生诸文,重新整理出“枞阳十大名族”。这十大名族,主要考量该家族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度,以及该家族文化传承因素,并不十分全面、精准,仅为一家之言。文末附有投票,欢迎参与,或作留言。

这些家族曾改写中国历史,您最推崇哪一个?铜陵枞阳请投票留言!

枞阳古巷

-----------------------------------------------------------------------------------------------------------------

枞阳十大名族简介

-----------------------------------------------------------------------------------------------------------------

这些家族曾改写中国历史,您最推崇哪一个?铜陵枞阳请投票留言!

昆曲桃花扇中的阮大铖与马士英

1、 山阮氏

推荐理由:迁居枞阳最早,中国文学史巅峰,改变中国历史

以现有的史料看, 山阮氏是枞阳境内入迁最早的氏族,约在晋末。而枞阳其他家族,或迁于宋末,或迁于元末明初。 山阮氏唐有征南将军阮枞江,称 山阮氏始祖。十六传至阮晋卿,宋咸淳间进士。明代以后,阮氏崭露头角,名人辈出。

阮鹗,以进士历官南京刑部主事、浙江提学副使。明代抗倭名将,后因罪革职,《明史》有传。鹗子阮自华、孙阮以鼎,万历二十六年同中进士。阮自华任福建武府知府,阮以鼎任河南布政司参政。阮鹗从子阮自嵩,以进士官刑部主事。

阮之钿,初为江宁主簿,刘若宰荐任谷城知县。时兵部尚书熊文灿招抚张献忠,驻兵谷城。之钿数上疏,直陈献忠有叛迹。后果如所言,献忠据谷城,使人索印。之钿不从,被杀。献忠复纵火焚谷城县衙,之钿尸骸为烬。

阮大铖,以进士官给事中,迁太常少卿。大铖为人反复,为正人君子所不容,但他富才藻,善词曲。所作传奇戏曲十馀种 ,有《咏怀堂全集》。胡先骕先生称之为“有明一代唯一之诗人”,著名戏曲家。

这些家族曾改写中国历史,您最推崇哪一个?铜陵枞阳请投票留言!

阮大铖手迹

“本本出色,脚脚出色,出出出色,句句出色,字字出色。”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如是评述阮大铖戏剧作品。

自元代顿开先河,明清时期大部分剧作家,都是仕途乖蹇而移情于戏曲。明代戏曲大师汤显祖、沈璟,一个是官越当越小的人,一个是把官当没了的人。阮大铖与汤显祖、沈璟并无二致,政坛尴尬,困顿田间,于崇祯朝罢官期间的十七年“挑灯作传奇,达旦不寝”。据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阮大铖撰有传奇十一部,只有《春灯谜》《牟尼合》《双金榜》《燕子笺》四种存世。《赐恩环》《狮子赚》《老门生》三种,焦循《剧说》谓《赐恩环》系求赦之作,《重订曲海总目提要》有《狮子赚》的梗概,《花朝生笔记》言《老门生》是刺毛士龙之作。剩下的《井中盟》《忠孝环》《桃花笑》《翠鹏图》四种,完全散轶,无人知晓。

一、标新立异

艺术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则取决于作家的建树与艺术创新。从中国戏剧史的角度看,《戏剧通典》等收录的数千部历代戏曲作品,取材多跳不出既有的历史故事范围,甚至陈陈相因敷衍成篇。戏剧史上剧作家独出心裁的全新创作十分罕见,即便汤显祖这样的戏剧大家,其《玉茗堂四梦》题材上亦有蓝本可寻。明代菊坛将以南曲演唱的戏剧名为“传奇”,虽有事不奇则不传之义,但最初的含义则指唐宋传奇小说,即以此为题材进行敷演,弥补的就是剧作家的才力匮乏。

戏剧角色的转换,是阮大铖戏曲创作的又一突破。中国戏剧在发展过程中,作品一直以旦角为主。戏剧角色的这种转变,体现的是戏剧表现内容与表现形式的重大转变。戏曲以旦角为主发展到为以生角为主,当代戏剧史的观点是起于清道光年间,即“四大徽班”进京产生京剧之后。戏剧角色的变化,其实并非始于京剧诞生之后,而是在阮大铖的作品中即已完成。

在阮大铖的戏剧作品中,主要角色已经全部演变成为“生”角。阮大铖撰《石巢传奇四种》中的全部作品,如《春灯谜》中的宇文彦,《燕子笺》中的霍都梁,《双金榜》中的皇甫敦,《牟尼合》中的萧思远等,皆为男性书生。阮大铖戏剧作品中这种主要角色的典型特征,主观上是更有利于在作品中表达作者的思想,客观上则开创了中国戏剧创作的新境界,也是阮大铖对中国戏剧发展的重大贡献。更为巧合的是,戏剧角色的转换无论是起于京剧,还是始于阮大铖,中国戏剧史上的这股清流源头,皆出自安庆。文学史上的任何一个作家,建树有一即为大家,阮大铖的创新至少有二。

汤显祖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十分显赫,但就戏剧的艺术性而言,阮大铖的作品更有其独到之处,甚至令汤显祖望其项背。汤显祖的不足,在其不识音律,其词曲虽是文采斐然,可读性极强,但演员表演起来则显得拗口。同时,汤显祖少有机会与名角交流,艺术生活圈狭小,舞台经验非常有限。阮大铖拥有自己的“阮家班”,舞台实践丰富,舞美特技的发明与猎奇,同样为前人所未有,为汤显祖所不及。

二、非同凡响

剧作水准最终集中在演出效果,戏曲是集音乐、舞蹈、美术于一体的综合性极强的艺术,曲词、宾白、科范、音乐、表演缺一不可,又要求甚高。阮大铖注意突出戏曲的娱乐功能,将其摆上戏曲创作的突出位置,把握戏曲创作的真谛,将人物情感和命运浓缩于舞台,最终以剧情蕴含的情感打动观众。以观众为重心,建立起作家、作品和观众间的有机互动,谋求作品的演出效果。阮大铖成功避开了戏曲与小说的混同,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又使作品易于表演,“易歌演”也是阮大铖对中国戏曲发展的一大贡献。

阮大铖集编导于一身,阮家班的演出更具专业水准,张岱观剧后评曰:“阮圆海家优讲关目,讲情理,讲筋节,与他班孟浪不同。然其所打院本,又皆主人自制,笔笔勾勒,苦心尽出,与他卤莽者又不同。”阮大铖家优留于史籍者,有朱音仙、陈裕所、李伶等。朱音仙,阮大铖家班曲师,也是中国文化史上有影响的人物。南明弘光朝阮大铖得势,朱音仙进入朝廷钟鼓司。冒辟疆曾携董小宛在秦淮河亭观赏阮氏家班的演出,并结识阮氏家班艺人,明亡后冒家收留了朱音仙。在冒氏家乐班,朱音仙培养了三代演员,还排演了阮大铖《燕子笺》诸作。

明代的戏剧史,离不开汤显祖与阮大铖的。明季菊坛上,阮大铖之间汤显祖关系较为密切。阮大铖与汤显祖宗师刘允昌为诗友,与汤显祖交往甚多。阮大铖将自己与汤显祖比较后言曰:“余词不齿,较玉茗而差胜之二:玉茗不能度曲,予薄能之。”汤显祖去世后,阮大铖更是明季不二的传奇大家。

两位戏剧大师叠出,体现在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明末著名文学家王思任,正是基于明代戏剧的认为,而视阮大铖为汤显祖之后的戏剧传承者:“道人(汤显祖)去廿余年,而皖有百子山樵出。”当代著名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中亦持有同样的观点:“从文采斐然、辞情华瞻上看,他(阮大铖)确实是在竭力追步汤显祖。”阮大铖在中国戏剧史上的传承,还体现在他对后世作家及作品的影响。最直接的,是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李渔。

从明代的张岱到当代学者,皆视阮大铖为剧作大家。当代中国戏曲研究家、文学史家、原中国古代戏曲研究会会长赵景深,在其《读曲小记》中对阮大铖也作出这样的结论:“单就传奇来说,他(阮大铖)的地位是很高的。”

三、安庆元素

阮大铖存世的四部传奇,《春灯谜》创作于其乡居安庆府城期间,《牟尼合》《双金榜》《燕子笺》多构思于安庆。阮大铖的作品,带有明显的安庆元素。

《春灯谜》是阮大铖创作最早的一个传奇,三十九出,创作于安庆,取材于阮大铖在家乡的一段亲身经历。

崇祯七年(1634)秋,桐城王文鼎、汪国华发动“民变”,攻破桐城县城,锋芒直逼安庆府城。叶灿《〈咏怀堂诗〉序》云:“里中忽遘二百七十年所未有之变,公(阮大铖)眦裂发竖,义气愤激,欲灭此而后朝食,捐橐助饷,犯冲飚凌,洪涛重趼,奔走请兵讨贼,有申包胥大哭秦庭七日之风。”民变发生后,阮大铖与方孔炤联手平叛,恢复了地方的安宁。以此为素材,阮大铖在《春灯谜》中杜撰了宇文彦与影娘因匪患造成的悲欢离合,全剧充满着喜剧气氛,误会讹错,穿凿附会,高潮迭出,最后实现大团圆喜剧的结局。

《双金榜》是阮大铖传奇中最长的一部,四十六出,构思于安庆,完成于女儿阮丽珍家当涂,取材于一则安庆旧事。

阮大铖有“江南第一才子”之称,才思敏捷,一部传奇通常十余天即可完稿,但《双金榜》他足足写了八年。寄托甚多,无法遂愿,又无法放下,一天在当涂“偶过铁心桥,一笑有悟”,即速完成了这部传奇。

《双金榜》中,阮大铖杜撰了洛阳秀才皇甫敦遭海盗莫佽飞陷害,自己遭受了种种无妄之灾,且导致亲生两子失散他乡。十八年后,皇甫敦两子同应科举,分别中了状元、探花。官场之中,这二位同胞亲兄弟因介入“党争”,又不明真相,故而拼命相互攻讦。直到皇甫敦得以昭雪,二子冰释,父子完聚。借皇甫敦的无辜受害,阮大铖抒发自己的满腹冤屈又欲辩不能。身入“钦定逆案”后的经历与感怀,是阮大铖文学活动尤其是戏剧创作的出发点与归宿。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庆的戏曲之盛,“戏曲之乡”的最终形成,以现有的史料分析,最早应发轫于阮氏家族,以阮自华与阮大铖为杰出代表。

阮自华,阮大铖的叔祖。阮自华个性鲜明,不拘礼法,秉性风流,“为人跌宕疏放”,上司视察,阮自华大醉出迎,忍不住将酒菜吐了上司一身。召集下属开会,阮自华说完事就现场集体作诗,人皆称其为 “风流太守”。

阮自华的朋友屠隆是个怪才,屠隆一生行止放浪,风流自命,有博学之名,尤其精通曲艺。屠隆是明万历年间重要的传奇作家,不但写戏,还亲自演戏,家有戏班、名角。屠隆与阮自华气类相近,彼此相得,同会梨园,把杯谈剧,阮自华从此于戏曲一道。

阮自华虽是阮大铖的祖辈,实际年龄勉强相差一代人,几同叔侄或兄弟。阮自华极具艺术天赋,其纵逸飞扬之风,对阮大铖有着极强的吸引力。正因为深受阮自华的影响,得益于阮自华的化育奖掖,才有阮大铖精彩的文学艺术一途。

阮自华致仕回到安庆时,还为安庆带来了昆山腔。昆曲是明代最完备的剧种,在天台里老宅,阮自华组建了“阮氏家班”,既声伎自娱,也提振了地方戏曲的艺术水准。夜幕垂降,天台里阮家大屋高墙里鼓乐齐鸣,曲声飞扬。阮自华的“阮氏家班”,更由阮大铖接力而光大。软软的江南戏韵,渐渐融成安庆的流行时尚,散布乡野与街巷。“云间倾六朝之绝,而皖上与之颉颃”,当年安庆府城昆曲流行的盛况,也为日后安庆戏曲新的孕育与发展拓出土壤。

自明至清,安庆的戏曲源流传承有序。徽班的崛起与徽班进京的横空出世,并不偶然或孤立,溯源亦安庆并不突兀。阮大铖的戏曲建树,不仅仅是一个作家与一个家族的艺术辉煌,也是安庆“戏曲之乡”的肇迹滥觞。

阮强,教育家,曾任敬敷书院山长、桐城中学堂总监等职。

代表人物:阮大铖

-----------------------------------------------------------------------------------------------------------------

这些家族曾改写中国历史,您最推崇哪一个?铜陵枞阳请投票留言!

前排左二为章伯钧

2、合明章氏

推荐理由:渊远流长,影响当代

东乡章氏有多支,皆浦城章氏后裔。合明章氏一世祖章兴五,宋末由徽郡云栈祁门迁东乡合明山(今枞阳县横埠镇),称“合明章氏”。历三世,章福二建牌楼于山下,后嗣又称“牌楼章氏”。

七世章纶,以进士官户科给事中,直言谔谔,谪赵州州判。复升晋州知州,改武昌、南安知府,所历皆有善政。墓在太守墩(今枞阳县横埠镇育才村),今墓表、神道石雕犹存。

二十一世章伯钧,近现代爱国民主人士、政治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和领导者,收藏家。1949年后,先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交通部部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等职。为全国第一大右派,且至今未被平反。

伯钧次女章诒和,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毕业。现为作家、戏曲研究学者、中国民主同盟成员。著作《往事并不如烟》等,蜚声文坛。其兄章师明现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名誉副主席。

代表人物:章伯鈞

-----------------------------------------------------------------------------------------------------------------

这些家族曾改写中国历史,您最推崇哪一个?铜陵枞阳请投票留言!

光氏族谱

3、桐城光氏

推荐理由:改变中国的历史进程

光氏于元末迁自休宁。明清两代共出6名进士:光时亨、光成采、光聪谐、光朝魁、光熙、光炘,民国时又有光明甫、光宣甫,后有光仁洪等等。

光时亨(1599-1645),字羽圣,号含万,桐城人。崇祯七年(1634年),光时亨举进士而授四川荣昌知县。作为地方官,光时亨因果断放弃修桥,及时加固城墙,成功阻止流贼的进攻,由此受到崇祯帝的亲自接见。面对崇祯帝的提问,光时亨又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崇祯帝激动得站了起来——“上(崇祯帝)为起立,注视者三”。

光时亨差不多是个热血青年,《桐旧集》记曰 “性刚直”, 《桐城耆旧传》称其“少有俊识,敢决事,性不能容恶”。 崇祯年间的桐城,屡遭张献忠部屠戮,天灾也是不断,三年的钱粮税赋都没收上来。地方压力巨大,结果挨打的百姓很多,收到的钱粮很少。光时亨上书朝廷,减免了桐城的税赋。

“人臣既委质,食禄当不苟。受事令一方,此身岂我有。即遇管葛俦,尚须争胜负。矧今逢小敌,安能遽却走。仰誓头上天,俯视腰间绶。我心如恇怯,有剑甘在首。读书怀古人,夙昔耻人后。睢阳与常山,不成亦匪咎。沥血矢神明,弹剑听龙吼。”

《桐旧集》中收录的光时亨第一首诗,便是《南楼誓众》。诗人光时亨,完全是一个担当国难的壮士形象。

壮士的惊人之举,更在“阻南迁”。 所谓“南迁”,就是崇祯朝在京师难保的形势下,主动作出战略放弃,迁都南京,重走宋王朝之路。但正是“阻南迁”,决定了明朝的生死,光时亨自己也坠入万劫不复之渊。

内忧外患骤然升级的崇祯朝,“南迁”之议数度进入数度为崇祯帝提起。早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十一月,清军入再度塞,朱由检即想到了迁都。首都长期处于满清的兵锋之下,迁都南京很有必要。但这场南迁之议,由于天启懿安皇后张氏的反对而作罢。

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西安称帝,遣兵入晋,志在灭明,京师形势更加危急,明廷再起南迁之议。崇祯皇帝的本意,是自己迁往南京,留内阁等一班官员留守京师。

廷议时,李明睿提出了“南迁之策”。他援引宋室“南迁”,国祚延续一百五十年的先例,认为唯有“南迁”方有中兴希望。“南迁”的策略,是让崇祯帝“南征”。 光时亨拍案而起,认为“南迁”之举势必动摇江山社稷,声言需杀李明睿,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不杀李明睿,何以治天下!

皇帝“亲征”的第一方案搁浅后,又有了太子监国变相“南迁”的第二方案。李明睿等奏请太子监国南京,这样万一京师遭遇不测,可迅速在南京形成第二朝廷。光时亨曰:“奉太子往南,诸臣意欲何为?将欲为唐肃宗灵武故事乎!”

李明睿引说宋朝,光时亨应对唐朝。唐肃宗即李亨,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玄宗西逃时,遭遇马嵬驿兵变,李亨即位于灵武。李亨在位七年,后在宫廷政变中惊忧而死,是一个更复杂的悲剧。

崇祯内心很不愿唐玄宗、唐肃宗的历史一幕重演,光时亨此语,刺他的心病。他最终被迫无路可走,死守京师。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祯帝吊死煤山,明王朝遭遇“斩首行动”。

“南迁”与“阻南迁”,李明睿与光时亨之间针锋相对。当时,李明睿只是个左中允,光时亨只是个兵科给事中,皆为小官。但李明睿是最契合崇祯帝内心的人,光时亨则是首辅陈演的代言人。君主一旦“南迁”,宰辅势必“留守”,困顿的王朝,陷入了巨大的利益斗争。魏斐德分析道:“这对后来满清占领北京时的形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满清比较完整地接管了明朝的中央政府,拥有了他们最缺乏的东西,由此接手了明朝几乎全部汉族官吏,依靠他们接管天下,并最后征服南方。崇祯帝的决定还导致诸多皇室宗亲继承权利的暧昧不定,以致派系倾轧,削弱了南明政权。”

这些家族曾改写中国历史,您最推崇哪一个?铜陵枞阳请投票留言!

光氏族谱

光时亨不反对——朱由检南迁——明朝不亡,无论这个逻辑是否成立,朱由检肯定不会上吊,“三国”或“南北朝”的形成也是可能的。

美国汉学家魏斐德在《洪业——清朝开国史》中谈到“南迁”不成时,有这样一段透辟的分析:“这对后来满清占领北京时的形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满清比较完整地接管了明朝的中央政府,拥有了他们最缺乏的东西,由此接手了明朝几乎全部汉族官吏,依靠他们接管天下,并最后征服南方。崇祯帝的决定还导致诸多皇室宗亲继承权利的暧昧不定,以致派系倾轧,削弱了南明政权。”

(注:光时亨墓位于枞阳县浮山镇女儿桥村光家嘴)

代表人物:光时亨

-----------------------------------------------------------------------------------------------------------------

这些家族曾改写中国历史,您最推崇哪一个?铜陵枞阳请投票留言!

方以智山水立轴

4、桂林方氏

推荐理由:中国历史上第二大文化名门

桂林方氏原籍饶州,元初方德益由池口迁桐城凤仪坊。历七世,方佑首中进士,两任桂林知府,后世遂称“桂林方氏”。方氏自七世分房,称八大房。

明代成化以后,桂林方氏开始向城外分迁,中一房、三房、四房、六房皆先后迁入今枞阳县境内,馀则留居桐城。后来方氏人物之盛,大多出于迁枞后裔。

方氏历史名人众多,明清两朝共有进士28人。有以官宦显,有以节烈显,有以文章显,梁实秋说“其门望之隆也许是仅次于曲阜孔氏”。在《影响百年中国的文化世家》一书中,方氏被誉为“中国第二大文化名门”。2008年,桂林方氏被评为安徽省百位历史文化名人的就有四位:方维仪、方以智、方苞、方东美。

方氏家传易学,从方学渐到方以智,直至近现代的方东美,是中国易学史上的重要一派,世称“方氏易学学派”。方以智博涉诸学,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清初方苞为文讲求“义法”,开创了主导清代文坛二百馀年的“桐城派”,蜚声学界。方观承、方维甸、方受畴父子叔侄连任直隶总督,有“一门三总督”之誉,将方氏家族声望推至极盛。近现代以来,方东美学贯中西,是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转型的关键人物,享有“一代大哲”的盛誉。

代表人物:方苞

-----------------------------------------------------------------------------------------------------------------

这些家族曾改写中国历史,您最推崇哪一个?铜陵枞阳请投票留言!

姚鼐灑金箋本鏡片

5、麻溪姚氏

推荐理由:中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丰碑

麻溪姚氏原籍浙江余姚,一世祖姚胜三,元季随父宦居安庆,后居大宥乡麻溪(今枞阳县钱桥镇),故称“麻溪姚氏”。五传至姚旭,官至云南布政使司右参政。自此名贤继踵,科第绵延,簪缨相继,遂为世家。明清两朝,麻溪姚氏共有进士21名。

姚鼐以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四库全书》纂修官。后辞官主讲于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南京钟山书院,育人无数。生平勤于治学,诗文双绝,为桐城派集大成者。姚鼐亲受文法于刘大櫆、姚范,为一代古文宗主。姚鼐从父姚范,学问博洽,于经传子史无不综贯。姚范曾祖姚文然,明崇祯进士,入清任刑部尚书,以疏言敢谏、宽平刑律著称。

姚范曾孙姚莹,师事姚鼐,为文洞达世务,论事之作尤能自出机杼。姚莹之子姚浚昌,习闻其乡老师宿学讲论,并以义法教授其子永朴、永概。

麻溪姚氏由姚范至姚永朴、姚永概,共十四人入《桐城文学渊源考》,凡历五世,代有闻人。

代表人物:姚鼐

-----------------------------------------------------------------------------------------------------------------

这些家族曾改写中国历史,您最推崇哪一个?铜陵枞阳请投票留言!

枞阳县出土西周兽面纹方彝

6、陈洲刘氏

推荐理由:中国散文史上的关键人物

刘氏始祖伯二公,于德佑元年迁东乡觕牌洲。后邑侯陈于阶围洲造田,县人德之,改觕牌洲名“陈家洲”,刘氏遂称“陈家洲刘氏”。其后家族兴旺,人文蔚起,为东乡大族。

十八世刘大櫆,少受学于同乡吴直。弱冠入京师,方苞读其文,极为叹赏:“如苞何足算哉?邑子刘生乃国士尔。”一时名噪京师。晚年居枞阳讲学,造就本邑人才甚众,姚鼐出其门。?后人论桐城文学渊源者,必以方、刘、姚并举,称“桐城三祖”。

“桐城派”与“阳湖派”是清代散文史上两个重要流派,刘大櫆与方苞、姚鼐为“桐城派三宗”(“桐城三祖”),同时又是“桐城派”与“阳湖派”之间的桥梁,刘氏在清代散文史上的地位之显与不可替代于此可见一斑。

大櫆兄刘大宾,以顺天经魁官贵州玉屏、普定等县知县。刘宅俊,以进士历任广西来宾、修仁、怀远等县知县,署新宁州知州,居官有惠政。

代表人物:刘大櫆

-----------------------------------------------------------------------------------------------------------------

这些家族曾改写中国历史,您最推崇哪一个?铜陵枞阳请投票留言!

安庆钱牌楼

7、宕山钱氏

推荐理由:中国文学与易学的一座高峰

武肃王十四世孙钱烈,宋末溯江至峦漕,断楫埋船,以誓不返,遂尔定居。后分峦漕(宕山)、蘗岭、松塘三支,今已四十馀世。

峦漕礼七公钱时,以举人官刑部主事,因白李善长冤,忤朱元璋殉职。其玄孙钱如京,以进士官兵部左侍郎,升南京刑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今安庆“钱家牌楼”,即为其父钱鸾所建。如京弟钱如畿,好善乐施,捐资造桥,以济行人,百姓德之,桥至今仍名“钱家桥”。

钱志立,理学名儒,与方学渐、童自澄讲学枞阳辅仁会馆二十馀年。其五子钱秉镫,后更名澄之,清初著名学者、诗人。桂王时擢礼部主事,后反清兵败震泽,夫人方氏携子女赴水殉节。先生间道归里,著述以终,今黄山书社刊有《钱澄之全集》。入选为安徽省百名历史文化名人。秉镫兄钱秉镡,诗文并擅,时称“江左二钱”。

入清则有钱彭源,以进士官四川苍溪县令。

钱氏乃滨江大族,子孙蕃衍,人才兴盛,当代钱氏有三十八世孙钱立志,著名信息化弹药专家、无人机运用工程专业创始人之一、信息化弹药专业创始人。

代表人物:钱澄之

-----------------------------------------------------------------------------------------------------------------

这些家族曾改写中国历史,您最推崇哪一个?铜陵枞阳请投票留言!

浮山中学万历圣旨碑

8、高甸吴氏

推荐理由: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人物

高甸吴氏一世祖泰一公,元末明初由婺源黄岭迁南乡高甸,后分荣华、保庆两支。

这些家族曾改写中国历史,您最推崇哪一个?铜陵枞阳请投票留言!

吴越像

荣华股多文学之士。吴承恩,以选贡官河南新野知县;吴承颜,以贡生官监察御史,謇谔敢言。二人乃同族兄弟,学行政声,皆有名于时。后有吴直,以举人力攻古文,著述甚富,方苞与友,刘大櫆师事之。吴汝纶,以进士先后任曾国藩、李鸿章幕僚及深州、冀州知州,长期主讲莲池书院,后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东渡考察学制,创办桐城学堂,为桐城派后期主要代表作家。汝纶侄女吴芝瑛,以诗、文、书法闻名京师。子吴闿生,教育家,古文宗匠。

保庆股则多科甲仕宦。吴子云,以进士官河南按察使司、提督河南学政。吴调元,以进士官山东滋阳、范县知县。晚清大烈士吴越(樾),为阻止清廷伪宪,怀弹炸五大臣,死义于北京火车站,事载国史。

代表人物:吴越

-----------------------------------------------------------------------------------------------------------------

这些家族曾改写中国历史,您最推崇哪一个?铜陵枞阳请投票留言!

大青山石屋寺

9、青山何氏

推荐理由:枞阳乡贤的杰出代表

青山何氏一世祖何鼎,元末定居青山(今枞阳镇)。七世何思鳌,以贡生廷试第一,授山东栖霞知县。思鳌子何如申、何如宠,万历戊戌同中进士,后如申官至浙江右布政使,如宠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卒谥“文端”。青山何氏遂为望族,此后代有名人。如申之子何应珏,官黄州知府;如宠之子何应璜,官赣州知府。

九世何应奎,以进士礼部精膳司主事。十世何采,以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清初著名词人。十二世何循,以进士授编修。十三世何隆遇,以进士官贵州遵义、福建安溪知县。十八世何元辅,以进士官浙江瑞安知县。

近现代以来,青山何氏名贤相踵。何则贤,直隶候补知州,1949年后任省政协委员、省文史馆馆员。何锡之,江苏阳湖知县。何希仁,江宁补用知州。何其巩,北平特别市市长,教育家。

代表人物:何如宠

-----------------------------------------------------------------------------------------------------------------

这些家族曾改写中国历史,您最推崇哪一个?铜陵枞阳请投票留言!

史氏合影

10、京兆史氏

推荐理由:中国法制史上的里程碑

史氏原籍江苏溧阳,元季兵乱,避居当涂,一世祖兴十公寻迁东乡鳌山(今枞阳县金社乡)。五世之后,分湾股、潭股、赵股、曹股数支。六世史仲宏,精堪舆之术,娶鹿城黄氏,后嗣又别姓黄,称“韭菜园黄氏”。

史氏聚居于白荡湖后圩湖交错之区,世多业渔业耕者。清末史恕卿出,从师吴汝纶,锐意新学,一时族中人才忽如井喷,多不可数。

史尚宽,民国著名法学家。早年留学日本、德国、法国,研究法律和政治经济。1927年返国,历任中山、中央及政治大学教授、“立法院法制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大会代表”、“总统府国策顾问”、“考选部部长”、“司法院大法官”等职。曾躬预民法、宪法及其他重要法典之起草及制定。公余从事著述,先后出版民法专著十四种、论文数百篇,近千万言,为法学界放一异彩。

史氏于中国法制的贡献,时人曾称曰:“中华民国的什么法,都是史家的!”

见于地方史志的史氏名人尚有史逸、史伟、史迁、史德宽、史沛然、史匡民、史风正、史化成、史洛文、史维岫、史初西等,皆有功于社会国家。

代表人物:史尚宽

-----------------------------------------------------------------------------------------------------------------

其他名族

-----------------------------------------------------------------------------------------------------------------

这些家族曾改写中国历史,您最推崇哪一个?铜陵枞阳请投票留言!

《御史夫人》

左宕左氏

左宕左氏原籍泾县,后迁潜山。元末寇盗纷起,左代一自潜山迁东乡横埠河,至十一世左光斗出,人文蔚起,遂为枞阳名族。

左光斗以进士官左佥都御史,兴水利,迫移宫,举人才,劾巨阉,直声震当时,为明末名臣。后与杨涟等人惨遭迫害,史称“东林六君子”。《明史》有传。

光斗七弟左光先,福建建宁知县,后巡按浙江,不畏权贵,有光斗謇谔之风。八弟左光明,福建武平知县,卓有政声。

光斗长子左国柱,浙江武康知县,明亡后挂冠归里。三子左国林,广东南雄司理,执法平恕。四子左国材,弱冠主盟文坛,与方以智、陈子龙等友善,著作多种。

左衢,以进士官内阁中书,学问淹通,一时名士多出其门。左周,以进士授检讨,充国史馆纂修,赋性敏特,名重一时。左德修、左元烺,均以进士有声于时。左潢,戏剧家,著有戏曲多种。左眉,著名学者,著有诗集、文集等。

代表人物:左光斗

-----------------------------------------------------------------------------------------------------------------

这些家族曾改写中国历史,您最推崇哪一个?铜陵枞阳请投票留言!

朱光潜

会里朱氏

枞阳朱氏有多支,皆为朱熹后人。宋元之际,会里朱氏一世祖万四公始迁桐城会里,后裔称“会里朱氏”。

朱光潜,麒麟岱鳌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青年时期在桐城中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后肄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1925年出国留学,先后肄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斯塔斯堡大学,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先后在国立北京大学、国立四川大学、国立武汉大学任教。抗战胜利后,重返北京大学任西语系教授,并曾代理文学院院长。1962年夏转入哲学系,讲授美学,任博士生导师。

代表人物:朱光潜

-----------------------------------------------------------------------------------------------------------------

鹞石周氏

唐末由江苏迁入,聚居于周潭鹞石山,丁口之众,为本县各姓之冠。周歧,明崇祯十七年以贡生受诏进京,上书宰相,谈论时政得失,后因功任河南开封府推官,曾在史可法幕中赞画军务。周朝瑞,武举人,先后在名将史可法、黄得功帐下效力,以军功补授先锋参将。周大璋,清代雍正二年(1724年))进士,授湖南龙阳县令,后任《江南通志》局总裁,又主讲徽州紫阳书院,著有《四书精言》等。周芬斗,以举人官四川叙州府经历,著有《诸经解》等。周卜政,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进士,主讲永平书院,著有《三礼会通》等。

代表人物:周朝瑞

-----------------------------------------------------------------------------------------------------------------

麻溪吴氏

枞阳吴氏有多支,而以麻溪、高甸吴氏最为兴盛。

麻溪吴氏一世祖太一公,宋末由长丰迁麻溪河畔,历数世分五股:东一股、东二股、西股、长丰股、受二公股。

麻溪吴氏是枞阳显达较早的世家,明清两朝共出进士13人。吴一介以进士官河南布政使,曾与里人盛汝谦等倡建桐城县城,县人立祠祀之,其后有“一门三进士,三房两外孙”的美誉。三进士指吴一介、吴应宾、吴道凝祖孙;三房指东一股俌三房,两外孙指吴应宾外孙方以智和吴应耀外孙张英,前者为一代通儒,后者为清初名臣。

应宾之侄吴道新,以举人官工部主事。东二股吴用先,以进士官兵部尚书、蓟辽总督,告归后,置义田,以济族之贫苦者。西股吴应琦,以进士官大理寺卿;吴叔度,以进士官黄州知府。

代表人物:吴应宾

----------------------------------------------------------------------------------------------------------------

这些家族曾改写中国历史,您最推崇哪一个?铜陵枞阳请投票留言!

安庆枞阳门

除上述大族之外,尚有连城张氏,大山章氏等,亦称大家族。枞阳大族众多,难以一一表述。明清之际,这些枞阳世家名人辈出,他们是皖江文化的先行者,以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成果奠定了枞阳深厚的人文基础,为桐城派的产生作了文化上的准备。及至桐城派出现,延续明清文坛两百余年,蔚为大观。

这些家族曾改写中国历史,您最推崇哪一个?铜陵枞阳请投票留言!

大山章氏宗祠收藏的兵器

明代以前,枞阳这方土地上文化非常贫瘠,名人很少,这也就是姚鼐说的“郁千馀年,一方无数十人名于史传者”。史上,皖江地区的外来人口内迁有两个高峰,一是唐宋时期,二是元末明初。为躲避战乱,寻求新的生息之地,生活在徽州、江西等地的名门望族向北迁移,纷纷落户皖江地区。这些新移民们的到来,让昔日平静的穷乡僻壤响起了琅琅书声,他们试图通过文化来重振家族的辉煌。外来文化在融入本土之后,催生了新的生命力。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在枞阳地域,这些新移民扎下根来,凭借着文化成就,形成了诸多显赫的文化世家。这些文化世家一般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完整的宗族谱系。二是发达的教育事业。三是突出的文化成就。

这些家族曾改写中国历史,您最推崇哪一个?铜陵枞阳请投票留言!

铜陵丰收门

枞阳十大名族 (多选)
0
0%
𠙶 山阮氏
0
0%
合明章氏
0
0%
桐城光氏
0
0%
桂林方氏
0
0%
麻溪姚氏
0
0%
陈洲刘氏
0
0%
宕山钱氏
0
0%
高甸吴氏
0
0%
青山何氏
0
0%
京兆史氏
0
0%
左宕左氏
0
0%
会里朱氏
0
0%
麻溪吴氏
0
0%
连城张氏
0
0%
大山章氏
0
0%
峡山李氏
0
0%
小岭徐氏
0
0%
破罡胡氏
0
0%
其他(请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