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喬遠《閩書》卷四十之雲:“(陳)政,以從徵功,拜玉鈐衛翊府左郎將、歸德將軍。
總章二年,泉潮間蠻獠嘯亂,居民苦之,僉乞鎮帥,以靖邊方。高宗敕政統嶺南行軍總管事,出鎮綏安故地。”陳政,“開漳聖王”陳元光之父,官至歸德將軍(從三品)。“泉潮間蠻獠嘯亂”,究竟是何等混亂,需要唐朝廷派出堂堂從三品軍官前往鎮壓,如此叛亂必然不可小覷。
“蠻獠”是何等貨色?
西漢元鼎六年,漢武帝兵發四路伐閩越,橫梅將軍韓說出句章,浮海從東方往,樓船將軍楊僕出武林,中尉王溫舒出梅嶺,越侯為戈船、下瀨將軍,出若邪、白沙。元封元年冬(前111年),橫海將軍韓說的水軍首先進佔東冶,被餘善“劫守”到閩北繇王居股和建成侯敖,合謀殺死餘善,降於漢軍。漢武帝以“東越狹多阻,閩越悍,數反覆”,“終為後世患”為由,下令將閩越人遷至江淮間,閩地遂虛。
而在福建南部,漢軍四路似乎並未到達,當地的閩越人是否也無緣無故消失了?同安民間曾流傳著這麼一句話“未有同安先有許督”,講的是橫海將軍的部將許瀅在閩越人被遷移後,駐守在同安的故事,而這似乎是漢軍史書及民間記載官軍涉及福建最南之地。
同理,秦50萬大軍南征嶺南時,其最東僅到達揭陽,而在秦漢之際,揭陽以東、以北,同安以西、以南,則是化外之地,這似乎成了僥倖得存的閩越人偷生之地,儘管在這之後有“龍溪縣”、“綏安縣”、“新羅縣”等存在,但這塊“蠻獠嘯亂”的沃壤、本文將講述的“泉潮間”卻一直等到唐代才最終暴露出來。
陳政、陳元光平蠻區域
陳政統嶺南行軍總管事,率府兵從莆田縣南下。《福建通志》載:“六朝以來,戍閩者屯兵於龍溪,阻江為界,插柳為營,兩岸盡屬蠻獠”。而此時,陳政同樣沿襲前人腳印,率唐軍在柳營江畔(今江東)紮營。在掃除九龍江周邊蠻獠後,唐軍順利進軍至盤陀嶺。或許是寡不敵眾,抑或不熟悉地形,陳政節節敗退最終只好退守九龍山,且耕且守等待援軍。
唐鹹享元年(670年),陳敏兄弟奉母魏箴與年僅十四歲的陳元光,率府兵從光州固始東行南下馳援。合軍後,陳政及陳元光采納軍諮祭酒丁儒之策,瓦解柳營江西蠻獠武裝,教化西北山峒的黎民,圍殲少數頑固之敵於蒲葵關下,打通了南進的道路,於是,進屯梁山外的雲霄鎮。在邊事稍有安息時,正式駐紮在原綏安縣地,今雲霄火田村。
《白石丁氏古譜》記載,陳元光於“永隆二年,移鎮漳浦,以拒潮賊,阻盤陀諸山為塞,其西北山洞之黎,卒靠險阻,林木蔭翳,不相通。乃開山取進,剪除荊棘。遣士人誘而化之,漸成村落,拓地千里”。
穩定化的“泉潮間”區域
蠻獠稍息後,陳元光奏請設立漳州郡,並設立行臺於四境,四時躬自巡邏,並命將分戍其地。四境一在泉之遊仙鄉松州保上游至苦草鎮,一在漳之安仁鄉南詔保下游至潮之揭陽縣,一在佛潭橋至太武山,一在新安裡大峰山(平和)回入盧溪保上游至太平鎮。
北境位置為今龍文浦南至龍巖市新羅區,南境為今詔安至潮州市區,東境為漳浦佛曇鎮至龍海南太武山,西境為平和大溪鎮、蘆溪鎮至詔安太平鎮,而這四境所覆蓋的區域則是陳元光所據有的勢力範圍。
《閩書》載,由於陳元光的苦心經營,這個“泉潮間”,“東距泉、建,西踰潮、廣,南接島嶼,北抵虔、撫,桴鼓不驚,號稱平治”,其範圍包括今漳州市全境、龍巖市區、潮州市全境。
這就是“泉潮間”。
閱讀更多 圭海四記 的文章